某大厦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讲座内容摘要:

测元件的保护情况。 3. 2. 2 巡视检查方法和记录 主要依靠目测,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录像机进行。 每次巡视检查应对自然环境(雨水、气温、洪水的变化等)、基坑工程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施工和监理单位相关人员。 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当日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以便准确地评价基坑的工作状态。 4 测点布置 一般要求 1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以满足监控要求为准,在满足监测对象结构安全控制的前提下,考虑监测工作量的大小及费用控制的要求。 2 测点的位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工作状态,且不应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或有损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特征。 3 测点的位置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4 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剧烈的部位,观测点适当加密。 5 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少于三点,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 一般距离基坑边缘不小于 5 倍的开挖深度,也不小于 30~50m。 某大厦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济南大学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所 第 7 页 05614 位移观测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尚应考虑到量测通视等便利,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 6 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7 观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 不应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 8 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 挡墙顶部位移测点布置 挡墙顶部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沿围护结构的周边布置,一般每边的中部和端部均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20m。 观测点宜设置在与围护结构刚性连接的钢筋混凝土冠梁上。 挡墙深部水平位移观测点布置 观测点设置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观测点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 当用测斜仪观测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时,设置在围护结构或土体里的测斜管,沿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 设置在土体内的测斜管应保证有足够的入土深度,保证管端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一般大于围护结构埋深 5~10m。 测斜管应保持垂直,并使一对测斜管的定向槽与基坑边线垂直。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按下列位置布设: 1. 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 10~15m 处或每隔 2~3 根柱基上; 2. 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 3. 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 某大厦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济南大学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所 第 8 页 05614 4. 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 5. 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建筑物的裂缝观测 在裂缝两侧设置观测标志。 对于较大的裂缝,每条裂缝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一组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在裂缝的末端。 基坑外周围地表沉降观测点 布设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 2~3 倍,并由密到疏布置测点;测点宜设在基坑纵横轴线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 地下水位观测井(孔) 位置和数量根据观测需要布置。 坑内降水观测井(孔)设置在基坑的每边中间和基坑中央,埋深一般与降水井点的埋深相同;坑外降水观测井(孔)沿基坑外周边布设。 5 监测方法和精度要求 一般规定 现场监测的观测仪器和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应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 2. 应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度; 3. 监测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查调试。 钢筋计、土压力计、孔隙水压力计等应在安装前进行重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