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内容摘要:

”模式是我国 中 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方法,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 具体就是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 校内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在学校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掌握该专业的基本技能;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强化部分专业课学习,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课题,在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好专业实习报告。 “ 2+1”不完全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不是两年和一年的叠加,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培养。 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和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使高职教育与市场真正的结合,使高职人才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 2+1” 模式的教育教学设计包括“ 2”阶段教育教学设计和“ 1”阶段教育教学设计。 如图 3 图 3“ 2+1”模式的教育教学设计框图 “ 1”阶段教育教学在企业进行,而企业育人环境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工程环境;二是教学环境;三是素质教育环境。 该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顶岗实习、部分专业学习及撰写专业实习报告。 其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如图 4。 图 4 “ 1”阶段教学设计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育教学设计 “ 2” 阶段 教育 教学 设计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数控专业合格人才 综合素质培养 顶岗实习 专业课现场教学 专业实习报告 综合素质培养 “ 1” 阶段 教育 教学 设计 我们正是 以 “应用 ”为主旨和特 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其 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 “必需、够用 ”为度; 其 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岗位确定课程 数控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 数控机床操作人员和 数控编程工艺人员,其核心能力为数控加工工艺及程序编制能力、数控加工操作与调整能力。 而优秀的数控编程工艺人员应熟悉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艺知识,这就要求首先掌握机床操作技能,成为一名熟练的数控机床操作人员,才能获得岗位所需的实际工艺知识。 按照支撑岗位核心能力的知识、技能的需要为原则,确定专业主干课 程:数控机床与编程、机械制造工艺,考证:数控机床操作 等 级证 书。 确定主干课后,再逆向构建支撑主干课的专业基础课和相关专业课,理论课部分:工程制图、机械基础、工程材料与加工、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 实践课部分:金工实习、 AutoCAD、 Pro/Engineer 基础、数控机床与手工编 程、数控机床操作实训、电工与机床电路实习、 特种加工实训。 建立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采用 通识平台课 —— 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专业平台课 —— 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 模块 、专业方向课 —— 数控技术应用能力及数控机床维护能力 模块 、人文素质等四个模块课程。 ( 1)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 包括身心素质、 数 学、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并与社会调查实践相结合,加强思想 理论素质的教育、 强化身体素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该模块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 的应用、外语与数学基础和专业技术的有机结合。 其中体育课在 2020 级开始采用俱乐部 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如篮球 、田径等。 ( 2)机械制造 技术应用能力模块。 该模块为职业基础能力而设置,包括工 程制图与 CAD、工程材料与加工、机械 基础、公差、 Pro/E 等组成。 打破了原来金属材料、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按照数控专业所需,并适当拓展,在实施过程中对其优化和整合,突出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的学习。 ( 3)数控技术应用能力模块。 该模块是为数控第一职业岗位能力而设置,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机床与编程、 特种加工、模具 制造、专业英语等课程。 该模块根据数控技术的发展要求,强调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学到从事数控加工与编程岗位的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 4) 特长能力模块。 该模块第一由人文素质课程组成,如 公关 、艺术、管理、伦理、文学等课程组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就业意向和发展方向自行选择要求 ,以满足专业发展要求。 改革数控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本着“必需、够用”为原则,我们对数控专业有关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删,如: 《工程制图与 CAD》 —— 将工程制图与 AutoCAD 整合,课堂主要讲授工程制图的投影规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