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涝工程水文水利及布局规模计算内容摘要:

资料进行分析,如无实测资料,参照《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潮区可采用 5 年一遇的最高水位,其余地区采用外江多年平均洪峰水位。 对近年来河道上修建了工程或进行了堤围加固、河道整治的河段,要采用工程修建后的设计水面线,并考虑河道下切的影响。 河道下游和三角洲地区可采用 2020 年颁布《西、北江下游及其三角洲网河河道设计洪潮水面线》(试行)中的成果。 由于西、北、东江中下游因采砂等原因造成河道下切,水面线下降,因此泵站、水闸排涝工程外河水面线建议采用现状水面线成果。 2. 排涝工程布局及规模 计算 (1)调蓄水域 的布局及规模 1) 对范围较大的平原涝区, 有条件时可 规划一定的河道、沟渠、湖泊、坑塘作为蓄涝容积。 蓄涝容积的规模应与排水闸、站规模的关系分析比较确定,平原区水面率 可采用 5%~ 10%; 其他地区可稍低,或参考湖北等地取 5万 m3/km2~ 15 万 m3/km2的蓄涝率。 蓄涝容积一方面可以削减雨洪峰量,减轻排水负担,减小排水工程的规模,节约投资,另外还可以利用蓄涝容积进行养殖、航运,或建设成人工湖公园等。 2) 正常蓄水位一般按照涝区内大部分农田能自流排水的原则来确定,布置于涝区低洼处。 无闸门控制的蓄涝区,其正常蓄水位一般低于附近地面 ~ ; 设计低水位主要考虑综合利用要求,一般在设计低水位下保留 ~ 的水深,以满足养殖、航运、景观、环境生态的要求。 蓄涝区正常蓄水位、设计低水 位及蓄涝容积应通过分析比较确定。 (2)排水闸、 主干 排水沟、截洪沟等排涝设施的布局及规模 根据涝区水文水利计算,确定排水闸、主要排水沟、渠的设计排涝流量和排涝特征水位、主要建筑物尺寸等特征参数。 1) 主干 排水沟、截洪沟 主干 排水沟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