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工程复习资料内容摘要: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特点: a、污水进入曝气池后迅速被稀释混匀,水 质水量变化对系统影响小。 b、由于水质在各处相同,因而各处微生物群体与组成相同,降解工况相同。 c、需氧速度均衡,动力消耗略省。 H 多级活性污泥法 [当进水有机污染浓度很高时采用此工艺 ] 特点: a、污水处理单元串联。 b、负荷高(一级),且耐冲击负荷,二级负荷低。 c、各级污泥 Qc 不同,微生物种群各异 . 不足:投资与运行费用高,管理麻烦(各种设备多)。 I 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 特点: a、由于水压加大,提高了饱和溶解氧浓度以及降低气泡直径,提高气泡的表面积,进 而提高了氧的传递速率,从而利于微生物的增殖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b、向深部发展,节省占地 J 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 特点: a、由于水压很大(井深 50100m),明显提高了饱和溶解氧浓度以及 降低气泡直径,提高气泡的表面积,进而显著提高氧的传递速率,从而利于微生物的增殖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b、向深部发展,节省占地,并利用进出水位差以及曝气提升力循环。 不足之处:施工难度大,对地质条件和防渗要求高。 K 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 (气泡只是在形成与破碎瞬间,有着最高的氧转移率,而与水深无关。 ) 特点:曝气器安装深度 ~ ,适宜低压水机曝气。 L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 (提高氧的分压,强化氧的传质能力,增加 MLSS 浓度和容积负荷,提高生化反应速率。 ) 不足之处:要密闭运行,工艺运行管理复杂。 具体各种工艺的特点: a、 BOD 负荷:一般 BOD 污泥负荷 ~ ,延时曝气法低(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BOD 污泥负荷 ,按 p108 图 4- 7 设计;而对特殊的深井曝气和纯氧曝气因氧的传质改善,可以把 BOD 负荷设计在 ~ 之间。 b、泥龄:对一般的活性污泥法工艺以及深井曝气和纯氧 曝气工艺,其泥龄一般在 5~15d,多数 6~ 8d;高负荷活性污泥法泥龄 以下;而延时曝气则一般在 20d 以上。 c、曝气池混合液浓度( X):一般在 3000mg/L 左右。 延时曝气、合建式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以及深井曝气略高。 d、污泥回流比 R:一般在 100%以下,多数在 50%左右;而延时曝气、合建式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回流比在 100%以上。 e、曝气时间:一般在 8h 以下,多数为 4~ 6h。 但延时曝气一般在 20h 以上;高负荷工艺以及深井曝气工艺曝气时间很短。 9. 氧化沟, SBR,AB 法特点。 P13 13 141 氧化沟特点: ①氧化沟中形成富氧区和缺氧区,可以脱氮除磷; ②池型较大,占地面积较大,多在室外; ③负荷低,处理效果好,产泥量少; ④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水温,水量,水质); ⑤常不设初沉池 ,不单设二沉池,合建,省去污泥回流装置。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 SBR 法)(运行分为进水、曝气反应、沉淀、排水、待机(闲置)五个阶段)工艺特点: (1)工艺简单,可省略二沉池和污泥回流设备 (2)反应推动力大,效率高 (3)沉淀效果好 (4)不易发生污尼膨胀 (5)通过运行方式调节 (前加缺氧,厌氧时间 )可 脱 N 除 P (6)便于自动控制 (时间参数 ) (7)适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装置 AB 吸附 — 生物降解工艺 特点 ①无初沉池 ② A, B 段各拥有自己的回流系统,两段分开,有各自的微生物群体 ③由于 A 段的负荷高,有效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④可以分期建设,条件成熟建二级。 10. 曝气的作用及其设备的分类。 P151 曝气作用 生化反应 ,使水、气、液三相良好接触提高氧利用率 曝气设备分类 ( 1)鼓风式曝气设备 A 微孔 (曝气器 ) 20%30% (小的好 ,但易堵 ) B 细气泡 15%20% c 中气泡 (扩散管 ) 8%12% d 粗气泡 喷嘴 ,喷射器 4%6% ( 2)机械曝气器 叶轮、转刷、转盘、水下曝气器 11. 双膜理论。 P144 a 气液两相接触面存在层流的气膜和液膜 (双膜 ); b 气、液两相紊流不存在浓度差 c 阻力主要存在气膜中的分压梯度 ,液膜中有浓度梯度 ,梯度是推动 d 氧难溶于水 ,因此液膜是氧传递的主要阻力。 12. 曝气池类型 ? P163 曝气池分类 ( 1)按混合液流态: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循环混合 式 ( 2)按平面形状:长方形廊道、方型、环状跑道 ( 3)按曝气方式:鼓风、机械表面曝气,二者联合使用 ( 4)从曝气池与二沉池之间关系:分建式、合建式 推流式曝气池 多为鼓风曝气、采用矩形廊道式 ,采用淹没潜孔进水,出水采用溢流堰出水。 完全混合式曝气池 多为表面机械曝气装置,采用淹没潜孔进水。 13. 污泥的培养和驯化有几种方法,过程怎样。 P194 a 异步培养法: 先培养再驯化 b 同步培养法: 培养驯化同时进行 c 接种培养培养法: 将其他相污水厂污泥作为种泥 14. 什么是污泥膨胀。 主要原因。 解决措施。 P197 污泥膨胀:活性污泥系统种的污泥沉降性质发生改变,不易沉降的现象。 污泥变质时,不易沉淀, SVI 增高,污泥结构松散,体积膨胀。 原因:丝状菌膨胀 ,缺少营养 不足 过低 结合水膨胀、排泥不通畅、高负荷运转 措施: 针对污泥膨胀的起因,可采取不同的对策:由缺氧,水温高造成的,可加曝气量或减少进水量以减轻负荷,或适量降低 MLSS(控制污泥回流量)使需氧量减少。 如污泥负荷过高,可提高 MLSS,以调整负荷,必要时可 STOP 进水,闷曝一段时间,可通过投加 调整混合液中的营养物质平衡( BOD5:N:P=100:5:1) , PH 值过低可投加石灰调节,漂白粉和液氯(按干污泥的 %~%投加)能抑制丝状菌繁殖,控制结合水性污泥有膨胀。 15.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工业设计包括几部分。 A 选定工艺流程 B 曝气池 (区 )容积的计算及曝气池的工艺设计 C 计算需氧量、供氧量以及曝气系统的集散与设计 D 计算回流污泥量、剩余污泥量与污泥回流系统的设计 E 二次沉淀池池型的选定与工艺计算、设计 第五章生物膜法 1. 什么是生物膜法。 主要方法有哪些。 P199 微生物 附着在作为介质的滤料表面,生长成为一层由微生物构成的膜。 污水与之接触后,其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被生物膜吸附,进而被为什么氧化分解,转化为 H2O、CO NH3 和微生物细胞质,污水得以净化。 方法:生物滤池 /生物转盘 /生物接触氧化 /生物流化床 /微孔膜生物反应器 /复合式生物膜反应器。 其中,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属于润壁型生物膜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属于浸没型生物膜法;生物流化床属于流化床型生物膜法。 2. 生物膜。 画图并文字说明生物滤池中生物膜净化废水的机理。 P199 微生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并在其上形成 膜状生物污泥 生物膜。 ( 1)废水进入滤池并在滤料表面流动时,在生物膜的吸附作用下,其所含的有机物透过生物膜表面的附着水层,从废水主体向生物膜内部迁移;与此同时,空气中的氧亦通过。 流动水层和附着水层进入生物膜;( 2)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新陈代谢的生命活动,对有机物进行氧化降解,降解产物沿着相反方向从生物膜经过附着水层排泄到流动废水或空气中去;( 3)当生物膜厚度增长到一定程度或有机物浓度较大时,迁移到生物膜的分子氧主要为膜表层(好氧层)的微生物所消耗,导致生物膜内部供氧不足,出现厌氧层 ; 4)随着生物膜的增厚,内层微生物不断死亡并解体,大大降低了膜与滤料的粘附力。 老化的生物膜在自重和过流废水冲刷的共同作用下自行脱落,膜脱落后的滤料表面又重新开始新的生物膜生长,这一过程称作生物膜的更新。 ( 5)生物膜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净化包括以下过程: ① 污染物的迁移; ② 氧的扩散与吸收; ③ 有机物分解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④ 代谢产物的迁移; ⑤ 生物膜的更新。 净化机理总结:( 1)生物膜表面积大,能大量吸附水中有机物; ( 2)有机物降解是在生物膜表层 的好氧生物膜内进行; ( 3)多种物质的传递过程: A 空气 — 流动水层 — 附着水层 — 生物膜 — 微生物呼吸 B 污染物 — 由流动水层 — 附着水层 — 生物膜 — 生物降解 — H2O— 附着水层 — 流动水层 — O2 、 H2S、 NH3— 水层 — 溢入空气中 C 微生物代谢产物 H2O— 附着水层 — 流动水层 O2 、 H2S、 NH3— 水层 — 溢入空气中 3. 生物滤池结构及其特点。 P202 构造:池体、滤料、布水装置、排水系统 特点:( 1)适用范围水量:不高于 1000m3/d 的小城镇 ( 2)优点: BOD 去除率高,运行稳定,节省能源 缺点:占 地面积大,易堵塞,有滤池蝇,气味问题 4. 生物转盘中生物膜净化废水的机理。 P223 ( 1)当转盘浸没水中时,有机物被生物膜吸附; ( 2)当转盘离开水面时,固着水层从空气中吸收氧,固着水层氧过饱和,转移到生物膜和污水中;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