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监理细则内容摘要:
25%; Ⅱ、对柱 类构件,不宜大于 50%; Ⅲ、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接头面积百分率时,对梁类构件,不应大于 50%;对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 纵向受力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应符合《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 2020 附录 B 的规定。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和独立基础,应抽查构件数量的 10%,且不少于 3 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 10%,且不少于 3 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 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 10%,且均不少于 3 面。 检验方法:观察, 钢尺检查。 e、在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 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 倍; Ⅱ、受拉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 5倍,且不应大于 1OOmm; Ⅲ、受压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 10倍,且不应大于 200mm; Ⅳ、当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于 25mm 时,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 100mm 范围内各设置两个箍筋,其间距宜为 50mm。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和独立基础,应抽查构件数量的 10%,且不少于 3 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 10%,且不少于 3 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 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 10%,且均不少于 3 面。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 5)钢筋安装 ① 主控项目 钢筋安装时,受力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② 一般项目 钢筋安装位置的偏差应符合如下规定。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和独立基础,应抽查构件数量的 10%,且不少于 3 件;对墙和板,应按有 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 10%,且不少于 3 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 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 10%,且均 不少于 3 面。 钢筋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方法 绑扎钢筋网 长、宽 177。 10 钢尺检查 网眼尺寸 177。 20 钢尺量连续三档,取最大值 绑扎钢筋骨架 长 177。 10 钢尺检查 宽、高 177。 5 钢尺检查 受力钢筋 间距 177。 10 钢尺量两端,中间各一点,取最大值 排距 177。 5 保护层厚度 基础 177。 10 钢尺检查 柱、梁 177。 5 钢尺检查 板、墙、壳 177。 3 钢尺检查 绑扎箍筋、横向钢筋间距 177。 20 钢尺量连续三档,取最大值 钢筋弯起点位置 20 钢尺检查 预埋件 中心线位置 5 钢尺检查 水平高差 + 钢尺和塞尺检查 注: 1 检查预埋件中心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的较大值; 2 表中梁类、板类构件上部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合格点率应达到 90%及以上,且不得有超过表中数值 倍的尺寸偏差。 3)砼分项工程 ( 1)一般规定 ① 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J- 107 的规定分批检验评定。 ② 检验评定混凝土强度用的混凝土试件的尺寸及强度的尺寸换算系数应按下表取用;其标准成型方法、标准养护条件及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的规定。 混凝土试件尺寸及强度的尺寸换算系数 骨料最大粒径( mm) 试件尺寸( mm) 强度的尺寸换算系数 ≤ 100 100 100 ≤ 40 150 150 150 ≤ 63 200 200 200 注:对强度等级为 C60 及以上的混凝土试件,其强度的尺寸换算系数 可通过试验确定。 ③ 结构构件拆模、出池、出厂、吊装、张拉、放张及施工期间临时负荷时的混凝土强度,应根据同条件养护的标准尺寸试件的混凝土强度确定。 ④ 当混凝土试件强度评定不合格时,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结构构件中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推定,并作为处理的依据。 ( 2)原材料 ① 主控项目 a、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l75等的规定。 当在使用中对 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 (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 )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检查数量: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不超过 200T 为一批,散装不超过 500T 为一批,每批抽样不少子一次。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b、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 GB807《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50119等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② 一般项目 a、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l596 等的规定。 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进场复验报告。 b、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粗、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JGJ 5《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JGJ 52 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进场复验报告。 注: 混凝土 用的粗骨料,其最大颗粒粒径不得超过构件截面最小尺寸的 1/4,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间距的 3/4。 对混凝土实心板,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 1/3,且不得超过 40mm。 c、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 JGJ- 63的规定。 检查数量:同一水源检查不应少于一次。 检验方法:检查水质试验报告。 ( 3)配合比设计 ① 主控项目 混凝土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的有关规定,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和工作性等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 对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其配合比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专门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配合比设计资料。 ② 一般项目 a、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其工作性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 开始生产时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 检验方法:检查开盘鉴定资料和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b、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配合比。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检查一次。 检验方法:检查含水率测试结果和施工配合比通知单。 ( 4)混凝土施工 ①主控项目 a、结构混凝土的 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用子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每拌制 100 盘且不超过 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Ⅱ、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 100 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Ⅲ、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 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 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Ⅳ、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Ⅴ、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 施工记录及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b、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 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留置组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试件抗渗试验报告。 c、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允许偏差 材料名称 允许偏差( mm) 水泥、掺合料 177。 2% 粗、细骨料 177。 3% 水、外加剂 177。 2% 注: 1 各种衡器应定期校验,每次使用前应进行零点校核,保持计量准确; 2 当遇雨天或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含水率检测 次数, 并及时调整水和骨料的用量,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不应少于一次。 检验方法:复称。 d、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中对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②一般项目 a、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 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检查施工记录。 b、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应在浇筑完毕后的 12h 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 Ⅱ、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 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工,不得少于 14d; Ⅲ、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Ⅳ、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Ⅴ、混凝土强度达到 ,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注:ⅰ、当日平均气温低于 5℃时,不得浇水; ⅱ、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根据所采用水 泥的技术性能确定; ⅲ、混凝土表面不便浇水或使用塑料布时,宜涂刷养护剂; ⅳ、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按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控温措施。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4)现浇结构分项工程 ( 1)一般规定 ①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缺陷,应由监理 (建设 )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根据其对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影响的严重程度,按下表确定。 现浇结构外观质 量缺陷 名称 现象 严重缺陷 一般缺陷 露筋 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 土包裹而外露 纵向受力钢筋有露筋 其他钢筋有少量露 筋 蜂窝 混凝土表面缺少水泥砂浆而形成石子外露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蜂窝 其他部位有少量蜂 窝 孔洞 混凝土中孔穴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孔洞 其他部位有少量孔 洞 夹渣 混凝土中夹有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夹渣 其他部位有少量夹 渣 疏松 混凝土中局部不密实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疏松 其他部位有少量疏 松 裂缝 缝隙从混凝土表面延 伸至混凝土内部 构 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 其他部位有少量不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 连接部位缺陷 构件连接处混凝土缺陷及连接钢筋、连接件松动 连接部位有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 连接部位有基本不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 外形缺陷 缺棱掉角、棱角不直、翘曲不平、飞边凸肋等 清水混凝土构件有影响使用功能或装饰效果的外形缺陷 其他混凝土构件有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形缺陷 外表缺陷 构件表面麻面、掉皮、起砂、沾污等 具有重要装饰效果的清水混凝土构件有外表缺陷 其他混凝土构件有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表缺陷 ②现浇 结构拆模后,应由监理 (建设 )单位、施工单位对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进行检查,作出记录,并应及时按施工技术方案对缺陷进 行处理。 ( 2)外观质量 ① 主控项目 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 对已经出现的严重缺陷,应由施工单位提出技术处理方案,并经监理 (建设 )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 对经处理的部位,应重新检查验收。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技术处理方案。 ② 一般项目 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宜有一般缺陷。 对已经出现的一般缺陷,应由施工单位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技术处理方案。 ( 3)尺寸偏差 ① 主控项目 现浇结构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 混凝土设备基础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设备安装的尺寸偏差。 对超过尺寸允许偏差且影响结构性能和安装、使用功能的部位,应由施工单位提出技术处理方案,并经监理 (建设 )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 对经处理的部位,应重新检查验收。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量测,检查技术处理方案。 ② 一般项目 现浇结构和混凝土设备基础拆模后的尺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检验批。仿古建筑监理细则
相关推荐
的效果。 首先对各项考核定额进行了多次修定,对不符合实际结算要求的进行了删除,对不合理的定额进行了修改,对缺少的定额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满足了考核结算要求;其次是积极与部室、区队探讨符合本矿实际的结算方式和方法,确定方案后,督促用友公司进行修改,或重新设计,直到满意为止。 目前系统考核结算已正常运行。 c)、设备管理信息化:建立了设备信息档案, 运用管理系统进行设备网上申请租赁、审批、发放、退租
20 2).二次加压给水系统采用一套无负压恒压变量生活给水变频调速泵组供水,其供水流量不小于设计秒流量。 3).二次加压给水采用在生活变频加压泵组的吸水管上设紫外线消毒器进行二次消毒。 4).低区给水管采用下行上给式管道系统。 高区采用下行上给式管道系统。 5).管材:主立管采用钢塑复合管卡压式接口。 支管采用 PPR给水管,热熔接口。 工作压力:水泵出水管为 ,支管部分为。 生活污水系统 1)
晶体的三轴;压电晶片的获得;纵向压电效应和横向压电效应。 了解其他压电材料 — 压电陶瓷、高分子压电材料等的压电机理;掌握压电元件 串联和并联的特性。 重点及难点: 关于压电效应 — 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 纵向压电效应和横向压电效应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内容提要: 压电效应的定义 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分析 石英晶体的三轴 /石英晶片的的获得 其他 压电材料的介绍 压电元件的串、并联 复习思考题、作业:
五、环境卫生管理规定 .............................................................................................................................................. 77 六、园林绿化管理规定 ...............................
四节、 项目过 程管理 ................................................................................................................................... 65 一、 项目实施概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