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基填方施工技术方案内容摘要:

控制在< 15mm/d,侧向位移速率< 5mm/d,当超出上述值时,地基沉降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时必须立即停止填筑,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待路基稳定后方可继续填筑。 、技术 措施 施工 技术 保证 措施 A、本工程高填方地段多属于路堤与路堑过渡段,当地面横坡陡于 1:5 时,应从填方坡脚起设置向内侧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大于 2米,小于 4米,内倾坡度大于 4%,挖台阶前应清除原地面草皮、树根、种植土、松软浮土、淤泥,当覆盖土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 B、填方路基边坡外地面坡度与填方边坡反向时,边坡底部应设排水沟。 C、道路经过水(鱼)塘地段的路堤,应采取排水、清淤换填、重压片石挤淤等方式进行处理。 D、路堤填筑高度小于 8 米时,边坡坡率采用 1: ,当填筑高度大于8 米时 ,则在其高度 8 米处设置 2 米的边坡平台 ,边坡平台以上边坡坡度采用 1: ,以下边坡坡率采用 1: ,每级边坡高 8 米 ,以此类推。 17 E、纵向填挖交界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挖方区路床为土质时应进行换填处理,过渡段填方区采用级配较好的碎石土进行填筑,并视地面陡度及高差酌情于路床附近位置增设土工格栅以消减路基填挖间的差异沉降变形。 、 质量 保证 措施 A、 严格控制填层厚度和填筑宽度。 每层初平完成后,对填层厚度进行检查,确保每层填筑的厚度控制在 30cm 之内,发现超厚现 象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减薄。 推土机在初铺时,摊铺的宽度比设计宽度加大 50cm,以保证路基边部压实。 B、 路堤填筑时,做到工地现场随时有领工员值班,对路堤填筑进行全过程指挥,使填层厚度、平整度、压实度等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保证填筑过程符合规范要求。 C、 严格控制填层土质,选择经试验合格的填料进行填筑,含有有害杂质及未经处理的劣质土不得使用。 当填料为不同土质时,采取不同土质分别填筑的方式,每种填料连续填筑层累计厚度不小于 50cm。 将强度较小、透水性差的土填在下层,强度较大、土质较好的优良土填于上层。 D、 严格进行压实度的检测 试验。 每填完一层由试验室负责进行检测,并经常性地对压实薄弱环节进行抽检,发现压实度不合格的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必要时采用强夯处理,确保路基的填筑压实符合规范要求。 E、 结合永久排水做好施工期间的临时排水工作。 每层填筑时,在填层面做成 2%~ 4%的横向排水坡,并在路基两侧边坡处每隔 10~ 20m 交错设置临时排水沟,以保持路基面不积水,且使雨水顺临时排水沟排入边坡坡脚,不致冲刷边坡;路堤坡脚及时作好临时或永久性排水沟,保证路基边坡排水通畅。 F、 严格控 制路堤渗水部分的填筑材料,选取水稳性高及渗水性好的填料进 18 行填筑,防止渗透水破坏路堤边坡的稳定。 、 安全 保证 措施 A、 对各类作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杜绝违章操作现象。 B、 做到 施工期间 ,工地施工员随时值班,加强现场指挥 ,防止机械设备相互碰撞、倾覆和伤人事故的发生。 C、 在施工现场的危险地方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夜间施工设置足够的照明设施,并在危险区设立红灯示警。 D、 加强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E、 成立安全领导小组,随时检 查工地施工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 特殊处理 根据设计要求,我部将对填方高度大于 8m的 高填方 区每 间隔 2m采用冲击式压路机 冲碾一次,每次冲碾遍数为 20 遍。 填土路基冲碾后的压实度应达到预期指标。 对冲碾设备的要求:冲击式压路机最大瞬间冲击功率不小于 20kj,轮重为 16t,行走速度不小于 12km/h。 我部将采用 3YCT32冲击式压路机,功率为28kj,轮重 18t。 、 填挖交界处过渡段填方施工 A、 根据设计要求,纵向填挖过渡段,填方一侧 8米范围内,用 3YCT32压路机压实。 纵横向填挖根据地面坡度确定挖台阶及尺寸,当地面坡度超过 1: 5时,需要挖台阶,台阶宽度 大 于 2m,小于 4米,内倾坡度大于 4%。 B、 采用级配较好的砂类土、砾类土、碎石等本身压缩变形小的填料填筑,并采用土工格栅以减少填挖交界处的差异沉降,增强路堤稳定性。 C、 土工格栅施工前需挖好内倾台阶,采用 4m 宽平台,并碾压密实后铺设土工格栅。 纵向填挖交接处的土工格栅横向与路基同宽,其主受力方向为平行 19 于路线纵向。 横向填挖交接处的土工格栅的主受力方向垂直路线纵向,内侧铺至斜坡台阶错台附近,外侧超出路 基宽度 ,人工拉紧铺平,不允许有褶皱。 横向搭接不小于 30cm,纵向搭接不小于 30cm,用撕裂膜绑扎,每隔 绑扎结点,内坡脚用竹钉钉牢。 填土厚 , 共设 3层, 外侧弯折 ,并用撕裂膜绑扎在下一层上。 D、 填土压实度和施工方法同填土路堤施工。 E、 挖方区为土质时,优先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同时对挖方区路床 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回填碾压。 F、 纵向填挖过渡段,从纵向地面坡脚 8m至坡顶交界处,用压路机冲压,在一半路基高度处和路床底面下 30cm处各冲压 3遍。 G、 在横向半填半挖处,设置多层单向土工格栅,对填方部分采用高性能压路机冲击碾压等进行增强补压。 、 沉降观测设置的方 法 、 经综合考虑填方路基的高度、地形、地质情况、 道路周边 结构物的设置及现场监测条件,拟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监测: A、 沉降板 ( 水准仪 ) :监测沉降板以下土层的沉降量及其随时间的发展过程。 一方面可用来评价填土加载速率的安全合理性,确定合理的卸载时间;另一方面可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推算出路基 施 工后沉降值等。 B、 地面水平位移 ( 位移桩、经纬仪 水准仪 ): 根据监测的地 表水平位移速率,提供施工过程中合理的加载速率,还可以分析路基整体稳定性。 C、 地基土深层水平位移 ( 测斜管、测斜仪 ): 根据沿地基深度方向的水平位移速率提供合理的加载速率、推算土体剪切破坏位置、分析路基整体稳定性。 20 D、 位移墩 ( 全站仪、水准仪 ): 监测 桥梁处 挡土墙体的位移速率并结合挡土 墙外观变形特征,推算土体剪切破坏位置、分析挡 土 墙结构安全性及路基整体稳定性。 E、 土压力 ( 土压力盒及读数仪 ): 测定监测点位置的土应力及其分布情况,了解地基应力状态,埋设于挡土墙后时可实测土压力的变化和分析墙体 的受力状况。 、 不同路基类型采用的监测项目组合如下表: 序号 监测断面类型 监测项目组合 设置路段 A 路肩沉降板(两侧) +路中沉降板 高填土 陡坡路段 B 路肩沉降板(两侧) +路中沉降板 +位移边桩(两侧) 高填土 陡坡路段 C 路肩沉降板(两侧) +路中沉降板 +测斜管(一侧) +位移边桩(两侧) 高填 陡坡路段 D 位移墩 桥梁处 挡土墙路段 E 位移墩 +静止土压力盒 桥梁处 挡土墙路段 、 填方路基监控时间从路基 基底 处理施工完成时开始到路基填筑完成,路面结构开始施工为止,监测 工期暂定为 2年。 在此期间的监测频率按下表控制。 高路堤、陡坡路堤、挡土墙路堤监控频率表 监控期 表面沉降 位移桩 位移墩 深部水平位移(测 土压力 21 斜) 加载期间 1次 /10天 1 次 /10天 1 次 /10天 1 次 /10 天 1 次 /10 天 加载后第一个月 1次 /15天 1 次 /15天 1 次 /15天 1 次 /15 天 1 次 /15 天 加载后第23 月 1次 /20天 1 次 /20天 1 次 /20天 1 次 /20 天 1 次 /20 天 加载三个月后 1次 /30天 1 次 /30天 1 次 /30天 1 次 /30 天 1 次 /30 天 注意事项: 、 沉降板:埋设时,沉降板底槽应平整,其下铺设 60cm*60cm*20cm的砂垫层。 沉降板的金属测杆、套管和接驳的垂直偏差应不大于 %。 、 位移边桩:位移边桩要作标记并编号记录。 埋设在路堤两侧的趾部,其中一根位于坡脚处,其余位于边沟外侧。 边桩采用 10*10cm砼预制桩。 边桩的埋入深度为 米,露出地面为 ,桩周上部 50cm用砼浇筑固定。 在边桩顶部预埋不易损坏的金属测头。 、 测斜管、测斜仪 :参照 高边坡沉降观测 执行。 、 位移墩:在不同的观察位置竖直埋置一根导管(用ф 6cm 钢管制作),导管下端设置砼墩 (30普通砼,几何尺寸为 ,在导管内竖直放一根自由导杆 (外径 2 cm钢管 ),导杆下端和另一砼墩 (30普通砼,几何尺寸为 )相连,并与所要观察的位置平齐,结合填土高及便于观察和操作等实际情况,导管和导杆采用逐节连接方式进行加长,每节长度一般按 3m 22 或 2m 进行选择。 2m 导管和导杆主要用在最上一节。 导管和导杆上端伸出路面顶适当高度以便于工程竣工后跟踪观察。 、 观察方法与要求 、 观察方法 : 观察包括安装或接杆时的观察以及定期沉降观测。 当导杆和导管安装或接杆后对导杆顶要进行水准观察。 在施工期间每填土约 时 观察一次。 、 观测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