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资料推荐(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经典习题20xx年高考指导各地化学高考卷内容摘要:

u(NO3)2+ 2H2O 3S+4 HNO3(稀 )===3SO2+4NO↑ +2H2O 2. 温度 : 可能导致反应能否进行或产物不同 Cl2+2NaOH=====NaCl+NaClO+H2O 3Cl2+6NaOH=====5NaCl+NaClO3+3H2O 3. 溶液酸碱性 . 2S2 + SO32+ 6H+= 3S↓+ 3H2O 5Cl+ ClO3+ 6H+= 3Cl2↑+ 3H2O S SO32, Cl、 ClO3在酸性条件下均反应而在碱性条件下共存 . Fe2+与 NO3共存 ,但当酸化后即可反应 .3Fe2++ NO3+ 4H+= 3Fe3++ NO↑+ 2H2O 一般含氧酸盐作氧化剂 ,在酸性条件下 ,氧化性比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中强 .故酸性 KMnO4 溶液氧化性较强 . 4. 条件不同,生成物则不同 2P+ 3Cl2点燃=== 2PCl3(Cl2 不足 ) ; 2P+ 5Cl2点燃=== 2 PCl5(Cl2 充足 ) 冷、稀 4 高温 9 2H2S+ 3O2点燃=== 2H2O+ 2SO2(O2 充足 ) ; 2H2S+ O2点燃=== 2H2O+ 2S(O2 不充足 ) 4Na+ O2缓慢氧化 ===== 2Na2O 2Na+ O2点燃=== Na2O2 Ca(OH)2+ CO2CO2适量==== CaCO3↓+ H2O ; Ca(OH)2+ 2CO2(过量 )==Ca(HCO3)2 C+ O2点燃=== CO2(O2 充足 ) ; 2 C+ O2点燃=== 2CO (O2 不充足 ) 8HNO3(稀 )+ 3Cu==2NO↑+ 2Cu(NO3)2+ 4H2O 4HNO3(浓 )+ Cu==2NO2↑+ Cu(NO3)2+ 2H2O AlCl3+ 3NaOH==Al(OH)3↓+ 3NaCl ; AlCl3+ 4NaOH(过量 )==NaAlO2+ 2H2O NaAlO2+ 4HCl(过量 )==NaCl+ 2H2O+ AlCl3 NaAlO2+ HCl+ H2O==NaCl+ Al(OH)3↓ Fe+ 6HNO3(热、浓 )==Fe(NO3)3+ 3NO2↑+ 3H2O Fe+ HNO3(冷、浓 )→(钝化 ) Fe+ 6HNO3(热、浓 )Fe不足==== Fe(NO3)3+ 3NO2↑+ 3H2O Fe+ 4HNO3(热、浓 )Fe过量==== Fe(NO3)2+ 2NO2↑+ 2H2O 1 Fe+ 4HNO3(稀 )Fe不足==== Fe(NO3)3+ NO↑+ 2H2O 3Fe+ 8HNO3(稀 ) Fe过量==== 3Fe(NO3)3+ 2NO↑+ 4H2O 1 C2H5OH CH2=CH2↑+ H2O C2H5- OH+ HO- C2H5 C2H5- O- C2H5+ H2O 1 + Cl2 Fe→ + HCl + 3Cl2光→ (六氯环已烷) 1 C2H5Cl+ NaOHH2O→ C2H5OH+ NaCl C2H5Cl+ NaOH醇→CH2= CH2↑+ NaCl+ H2O 1 6FeBr2+ 3Cl2(不足) ==4FeBr3+ 2FeCl3 2FeBr2+ 3Cl2(过量) ==2Br2+ 2FeCl3 八、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 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 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 . 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 .如 Fe3+、 Al3+、 Zn2+、 Cu2+、 NH4+、 Ag+ 等均与 OH不能 大量共存 . 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 如 CH3COO、 F、 CO3 SO3 S PO4 AlO2均与 H+ 不能大量共存 . 3. 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 .它们遇强酸( H+)会生成弱 酸分子;遇强碱( OH)生成正盐和水 . 如: HSO HCO HS、 H2PO HPO42等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 Ba2+、 Ca2+与 CO3 SO3 PO4 SO42等; Ag+与 Cl、 Br 、 I 等; Ca2+与 F, C2O42 等 5. 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 Al3+与 HCO CO3 HS、 S AlO ClO、 SiO32 等 Fe3+与 HCO CO3 AlO ClO、 SiO3 C6H5O等; NH4+与 AlO SiO3 ClO、 CO32等 6. 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 Fe3+与 I、 S2; MnO4( H+)与 I、 Br 、 浓 H2SO4 170℃ 浓 H2SO4 140℃ Cl Cl l Cl Cl Cl Cl Cl 10 Cl、 S SO3 Fe2+等; NO3( H+)与上述阴离子; S SO3 H+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 Fe3+与 F、 CN、 SCN等; H2PO4与 PO43会生成 HPO42,故两者不共存 . 九、离子方程式判断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 1.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写、拆、删、查四个步骤来写) (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 3)号实际: ―=‖― ‖―→‖―↑‖―↓‖等符号符合实际。 (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 5)明类 型:分清类型,注意少量、过量等。 ( 6) 细 检查: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例如: (1)违背反应客观事实 如: Fe2O3 与氢碘酸: Fe2O3+ 6H+= 2 Fe3++ 3H2O 错因:忽视了 Fe3+与 I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 (2)违反质量守恒或电荷守恒定律及电子得失平衡 如: FeCl2 溶液中通 Cl2 : Fe2++ Cl2= Fe3++ 2Cl 错因:电子得失不相等,离子电荷不守恒 (3)混淆化学式(分子式)和离子书写形式 如: NaOH 溶液中通入 HI: OH+ HI= H2O+ I错因: HI 误认为弱酸 . (4)反应条件或环境不分: 如:次氯酸钠中加浓 HCl: ClO+ H++ Cl= OH+ Cl2↑错因:强酸制得强碱 (5)忽视一种物质中阴、阳离子配比 . 如: H2SO4 溶液加入 Ba(OH)2 溶液 :Ba2++ OH+ H++ SO42= BaSO4↓+ H2O 正确 : Ba2++ 2OH+ 2H++ SO42= BaSO4↓+ 2H2O (6)“=”“  ”“↑”“↓”符号运用不当 如: Al3++ 3H2O= Al(OH)3↓+ 3H+ 注意:盐的水解一般是可逆的, Al(OH)3 量少,故不能打“↓” ,审题一定要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酸性溶液( H+ )、碱性溶液( 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 H+ 或 OH= 1172。 10 amol/L(a7 或 a7)的溶液等。 有色离子 MnO4,Fe3+,Fe2+,Cu2+,Fe(SCN)2+。 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S2O32+2H+=S↓ +SO2↑ +H2O 注意题目要求“ 一定 . . 大量共存”还是“ 可能 . . 大量共存”;“不能大量共存”还是“ 一定 . . 不能大量共存”。 看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和要求,如“过量”、“少量”、“适量”、“等物质的量”、“任意量”以及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对反应的影响等。 十、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1.“从下往上”原则。 2.“从左到右”原则。 3.先“塞”后“定”原则。 4.“固体先放”原则,“液 体后加”原则。 5.先验气密性 (装入药口前进行 )原则。 6.后点酒精灯 (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 )原则。 7.连接导管通气是长进短出原则。 十一、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 10 例 、 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 (或液态烷烃中 ), (Li 用石蜡密封保存 )。 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 镊子取,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Br 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 瓶盖严密。 11 :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HNO3, 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 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171。 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 、 C6H5— CH CH3 CH2OH、 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盐溶液、 H2SO3 及其盐溶液、 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石灰水、银氨溶液、 Cu(OH)2 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十二、中学化学中与“ 0”有关的实验问题 4例及小数点问题 0。 小数点为两位 0。 小数点为一位 0。 小数点为一位 0。 小数点为一位 十三、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NH HCl、 HBr、 HI 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 做喷泉实验。 CO Cl SO2 与氢氧化钠溶液; C2H C2H2 与溴水反应 十四、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 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 常温下与酸反应剧烈程度; 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十五、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与氢气化合的条件; 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其他,例: 2Cu+ S Δ===Cu2S Cu+ Cl2点燃=== CuCl2 所以, Cl 的非金属性强于 S。 十六、“ 10电子”、“ 18 电子”的微粒小结 1. ―10 电子 ‖的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 10 电子的 Ne N3−、 O2−、 F−、 Na+、 Mg2+、 Al3+ 二核 10 电子的 HF OH−、 三核 10 电子的 H2O NH2− 四核 10 电子的 NH3 H3O+ 12 五核 10 电子的 CH4 NH4+ 2. ―18 电子 ‖的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 18 电 子的 Ar K+、 Ca2+、 Cl‾、 S2− 二核 18 电子的 F HCl HS− 三核 18 电子的 H2S 四核 18 电子的 PH H2O2 五核 18 电子的 SiH CH3F 六核 18 电子的 N2H CH3OH 注:其它诸如 C2H N2H5+、 N2H62+等亦为 18 电子的微粒。 十七、微粒半径的比较: 1. 判断的依据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 :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 数越多,半径越大。 2. 具体规律: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 NaMgAlSiPSCl. 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