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总结大全内容摘要:

___________ ② 、 ___________ 研析: “煤球 ”便为 “蜂窝煤 ”,增加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是燃烧更快、更充分、更旺;由于水煤气中有一氧化碳,会使人中度,且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人很难发现它泄漏,所以在煤气中掺人少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就能使人们及时发现,而不至于出现煤气中毒事故。 答案: ( 1) 使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为充分 C+H2O高温 CO+H2,便于及早发现煤气是否泄漏 总结提升: 此题既考查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又考查了“煤燃烧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原因分析,进行了环境教育和安全教育;同时通过家用燃料从“煤球”到“蜂窝煤”,再到“家用煤气”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及化学对人类的贡献。 拓展 变式 4. 下面是某化肥厂在一公共场所的围墙上做的广告:请仔细观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8 ( 1)碳酸氢铵 (化学式为: NH4HCO3)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 ( 2)碳酸氢铵的氮含量是指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你认为此广告是 广告(填“真实”或“虚假” ),判断的依据是。 ( 3)碳酸氢铵受潮时在常温下就能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快,因此保存时应注意 4. 答案: ( 1) 4 ( 2)虚假;因为纯净的碳酸氢铵氮含量为 14247。 79 100%= %,该广告鼓吹的“氮含量为 %”是绝不可能的。 ( 3)密封并放在阴凉处。 题型四、实验操作题 典例 5: 由于条 件所限,仅有一大一小两支试管和稀硫酸,甲、乙两同学各找来铝制牙膏皮, 各自设计一种装置来制取一试管氢气。 他们设计装置如图所示: 甲学生 乙学生 ( 1)上述两装置相比, ____________(填“甲”或“乙”)装置设计更合理。 ( 2)用较合理的装置来制取氢气,现欲使氢气充满收集气体的试管,应采取的措施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还可以用哪些物品代替牙膏皮或稀硫酸来完成反应。 ___________(填写一种物质即可)。 研析: 用甲同学设计 的装置实验时,产生的氢气由于密度小,而集中在大试管顶部,这时如果把大试管缓缓上移或小试管 慢慢往下移动,就可把空气从试管中逐渐排出,从而收集到较为纯净的一试管氢气。 而如果用乙同学 设计的装置实验,产生的氢气大都从两试管的缝隙排出,同时由于小试管中的空气不易排出,而很难收集到纯净的氢气。 答案: ( 1)甲 ( 2)先使反应的试管口伸入收集试管的底部,然后慢慢往下移动 ( 3)废铁皮、铁钉、食醋等。 总结提升: 本题中 两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看上去好象非常相似,但从效果上却有天壤之别。 甲同学设计的装置相当于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的装置,只不过把中间的导管都省掉了。 而 乙同学 设计的装置由于小试管上方是密封的,没法“换气”,因而不可行。 我们平时掌握知识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理解其实质,这样才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的效果。 拓展 变式 5. 现有下列实验仪器: ( 1)写出仪器名称: a 是 _____, g是 _____。 ( 2)给仪器 b 中液体 进行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_____。 ( 3)用上述仪器组装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时,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填序号) _____。 ( 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过程中,判断集气瓶中氧气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_____。 5.研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常用实验仪器的识别以及使用常识,只要基础扎实即可顺利作答。 答案: ( 1)烧杯;酒精灯 ( 2) 1/3 ( 3) a、 d ( 4)瓶口有气泡冒出 9 题型五、学科间渗透题 典例 6: 为缓解能源危机,能源专家构想出了利用太阳能促使燃料循环的构想图: 燃料: CH 4 、 CH 3 OH 、 NH 3 等 燃烧产物: CO 2 、 H 2 O 、 N 2 等燃烧热太阳能 当前,科学家还未实现这一构想。 但大自然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日光作用下,利用太阳能把 CO2 和 H2O 转变成了能源葡萄糖(可燃烧): 6CO2 + 6H2O   太阳能、叶绿体 C6H12O6 + 6O2 ( 1)如果上述构想成立,试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在此构想的物质循环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 ___________能。 ( 3)实现上述构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研析: 能源问题是化学与社会中的重要一项。 太阳能是一种巨大、无污染、最经济 的能源。 可以说地球上的能源归根到底主要是来自于太阳。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的作用。 从上面箭头所示的循环过程中,太阳能最终变成热能。 目前开发利用太阳能的关键是解决光能的吸收问题,故“人工叶绿素”就成为当前能源科学家研究开发的热点。 由题给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葡萄糖燃烧反应的逆向过程,按照这一思路,可实现如下变化: 2 CO2   太阳能 2 CO + O2; 2 H2O   太阳能 2 H2 + O2 „„ 答案: ( 1 ) CO2 + 2 H2O   太阳能 CH4 + 2O2 ; 2CO2 + 2H2O   太阳能 2CH3OH + 3O2 ; 2N2 + 6H2O   太阳能 4NH3 + 3O2。 ( 2)热 ( 3)问题的关键是是如何使燃烧产物吸收太阳能,故需要研制新型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材料(如人工叶绿素)。 友情提醒: 化学科学将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安全应用等方面大显身手。 人类要想获取充足的能源和资源并且处理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 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都离不开化学科学的发展。 因此,同学们应该学好化学科学,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拓展 变式 6.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作为曾经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跃进的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 据“ 2020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北京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 99%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来源于汽车尾气。 北京已连续六年环保投资在百亿元以上,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但同时环境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另据报道:将氢气应用于汽车发动机 的技术已在我国研制成功;酒精作为燃料的汽车已在北京市、河南省使用;厦门市有一部分汽车改用液化气作为燃料。 ( 1)汽车尾气中的大气污染物有(写化学式) __________, __________。 ( 2)部分地区将部分汽车排气管加装三效转换器,促使一氧化碳在排气管内与空气作用转化为二 10 氧化碳,其反应式为 __________。 ( 3)请提出治理汽车污染的一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 ( 4)就目前的情况看,氢气做燃料的汽车要投入使用前,你认为还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 ( 5)若实验用氢气汽 车运行 1km,需要 2858kJ 能量。 现这辆汽车行走 30km,需要 __________g氢气。 (已知每克氢气燃烧放出 能量。 ) 6.答案: ( 1) CO, NO;( 2) 2 CO+ O2 = 2 CO2 ;( 3)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能的答法有如下几类: A.限制汽车的发展,如限制私人汽车的发展,发展公共交通。 B.将汽车全部加装三效转换器等汽车环保装置,使目前汽车尾气得到净化。 C.改用清洁环保型燃料,如酒精、液化气等。 D.使用电力汽车。 E.加快研制如氢气等新型环保能源,研制核能的民用化等;( 4)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能的答法有如下几类: A.关于氢气的来源问题,如何获得大量而廉价的氢气 ?B.关于氢气的保存和运输问题,如何储存和运输大量的氢气 ?C.关于氢气在汽车上的使用问题,如汽车上如何灌装一定量的氢气 ?D.关于氢气使用的安全问题,如何防止氢气在使用、储存和运输时与空气混合爆炸 ?( 5)600。 ▲ 创新思维探究 题型一、开放探究题 典例 7: 阅读下面三段材料: ①早在 1785 年,卡文迪许在测定空气组成时,除去空气中的 O N2 等已知气体后,发现最后总是留下一个体积不足总体积 1/200 的小气泡。 ② 1892 年,瑞利在测 定氮气密度时,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密度为 , 而从含氮化合物分解得到的氮气密度为。 两者相差。 ③瑞利和拉姆赛共同研究后认为:以上两个实验中的 “小误差 ”可能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并预测大气中含有某种较重的未知气体。 经反复实验,他们终于发现了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惰性气体 ——氩。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材料①、②中的 “小误差 ”对测定空气组成和氮气密度的实验而言是主要因素还是次要因素。 ( 2)材料③中科学家抓住了 “小误差 ”而获得重大发现说明 了什么问题。 研析: ( 1) “小误差 ”对测定空气的主要成分而言是次要因素,对氮气的密度影响很小,也是次要因素。 但对空气所有成分的测定来说是绝不能忽略的主要因素之一。 ( 2)只要有误差,就会有误差产生的原因,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会有重大的发现。 科学一定要严谨。 答案: ( 1) 次要因素; ( 2) 科学研究应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友情提醒: 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同学们学习过程中也有许多“主要”或“次要”因素。 比如说学习的四个环节(课前预习、上课学习、课后复习、课后作业)中以上课学习最重要,但同学们如果因为其它的环节是“次要”因素而忽视了其中一个或几 个的话,那后果也必然是学习成绩的下降。 因此,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处理好“主要”和“次要”因素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拓展 变式 7. 某种常见金属的部分性质 如下: 银白色固体 , 硬度 较小, 密度 为 , 熔点 为 ℃ ,导电性 、 导热性 、 延展性 良好。 ( 1) 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______。 ( 2) )请提出你想探究的有关该金属化学性质的两个问题: ① ______; ② ______。 ( 3) 请设计实验方案对你所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简述步骤、现象及结论 ):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7.研析: 此题内涵丰富,思维量大,它不仅要求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熟悉,对实验过程中操作、反应条件、现象、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相关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而且 “问题与假设、探究程序、探究结论 ”均具有开放性,故此题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尤其第 (3)小题突出考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敢于探究,结合化学事实进行推理,既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关注了学生对有关学科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 同时考查了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这类试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点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得知识转化,有利于考查 “过程与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答案: ( 1)做导线。 ( 2) ① 该金属能否与稀盐酸反应 ② 该金属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 3) ① 取少量该金属于试管中,滴入 2~ 3 mL 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该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 ②取少量该金属于试管中,滴入 2~ 3 mL 硫酸铜溶液,若该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则该金属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题型二、社会热点题 典例 8: 2020 年 5 月 29 日 7 时 15 分,宜昌市远安县茅坪场镇洪家垭煤矿井下南三平掘进头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造成 3 人死亡, 8 人受伤。 事故发生时有 22 人在井下作业,其中 11 人安全撤离。 国家针对小煤矿的“关井压产”曾多次发出整治通知,但由于近期煤炭价格上扬,加之乡镇煤矿的停产整顿会直接影响当地财政税收,致使一些小煤矿矿主置工人生命安全于不顾,暗中又恢复了生产。 ( 1)在煤炭的形成过程中会产生瓦斯。 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请写出瓦斯爆炸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爆炸后,坑境内 CO 气体含量达 10%以上,引起人体 CO 中毒。 现场抢救 CO 中毒者,应立即采取什么措施。 ( 3)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研析: ( 2) CO 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远远强于 O2,因此, CO 中毒的原理就是使人体缺氧。 所以,现场抢救 CO 中毒者,必须设法改善中毒者缺氧的状态。 答案: ( 1) CH4+ 2O2→ CO2+ 2H 2O( 2)将 CO 中毒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并设法改善中毒者缺氧的状态(例如人工呼吸等)。 ( 3)这种只顾个人经济利益,而不顾工人安全的行径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法律的制裁。 一方面,国家应该毫不手软地对小煤矿 进行治理整顿,另一方面应对国民加强文化、道德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总结提升: 本题联系小煤矿瓦斯爆炸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起点较高。 第一问考查的是初中学过的知识,落点较低。 第二问则是课本知识和生活中一些急救知识的综合考查。 第三问开放性较强,答案会随同学们的情感、认识不同而不完全相同。 通过本题,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而且提高了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热情,有一举多得的作用。 拓展 变式 8. 2020 年 10 月 12 日 9 时,我国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