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摘要:

招标投标主要侧重在宣传和实践,还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探索。 ( 1) 80 年代中期,招标管理机构在全国各地陆续成立。 ( 2)有关招标投标方面的法规建设开始起步, 1984 年国务院颁布暂行规定,提出改变行政手段分配建设任务,实行招标投标,大力推行工程招标承包制,同时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和设计招标投标的试行办法,根据这些规定,各地也相继制定了适合本地区的招标管理办法,开始探索我国的招标投标管理和操作程序。 ( 3)招标方式基本以议标为主,在纳入招标管理项目当中约 90%是采用议标方式发包的,工程交易活动分散,没有固定场所,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招标投标的宗旨,不能充分体现竞争机制。 ( 4)招标投标很大程度上 还流于形式,招标的公正性得不到有效监督,工程大多形成私下交易,暗箱操作,缺乏公开公平竞争。 招标投标制度规范发展 90 年代初期到中后期,全国各地普遍加强对招标投标的管理和规范工作,相继出台一系列法规和规章,招标方式已经从以议标为主转变到以邀请招标为主,这一阶段是我国招标投标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阶段,招标投标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的招标投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为完善我国的招标投标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以上城市和大部分县级市都相继成立了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工程招标投标专职 管理队伍不断壮大,全国已初步形成招标投标监督管理网络,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 2)招标投标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从 1992 年建设部第 23 号令的发布到 1998 年正式施行《建筑法》,从部分省的《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和《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管理条例》 到各市制定的有关招标投标的政府令,都对全国规范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行为和制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有关招标投标程序的管理细则的陆续出台,为招标投标在公开、公平、公正下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3)自 1995 年起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始建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把管理和服务 有效地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以招标投标为龙头,相关职能部门相互协作的具有“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特点的建筑市场监督管理新模式,为招标投标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开辟了新的道路。 工程交易活动已由无形转为有形,隐蔽转为公开,信息公开化和招标程序规范化,有效遏制了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行为,为在全国推行公开招标创造了建筑工程招投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 有利条件。 招标投标制度不断完善 随着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全国各地开始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的公开招标。 《招投标法》根据我国投资主体的特点明确规定我国的招标方式不再包括议标方式,它标志着 我国的招标投标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 1)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规章不断完善和细化,招标程序不断规范,必须招标和必须公开招标范围得到了明确,招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工程招标已从单一的土建安装延伸到道桥、装潢、建筑设备和工程监理等。 ( 2)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建设市场工作和加大对工程建设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为招标投标进一步规范提供了有力保障。 ( 3)工程质量和优良品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同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和优秀项目经理,企业正沿着围绕市场和竞争,讲究质量和信誉,突出科学管理的道路迈进。 ( 4)招标投标管理全面纳入建设市场管理体系,其管理的手段和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正在逐步形成建设市场管理的“5结合”:一是专业人员监督管理与计算机辅助管理相结合;二是建筑现场管理与交易市场管理相结合;三是工程评优治劣与评标定标相结合;四是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五是规范市场与执法监督相结合。 ( 5)公开招标的全面实施在节约国有资金、保障国有资金有效使用以及从源头防止腐败滋生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们的市场还存在着政企不分,行政干预多,部门和地方保护,市场和招标操作程序不统一规范,市场主体守法意识较差,过度竞争 ,中介组织不健全等现象。 《招投标法》正是国家通过法律手段来推行招标投标制度,以达到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保护国家和公共利益,提高公共采购效益和质量的目的。 它的颁布是我国工程招标投标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的重要里程碑,它必将对我们目前乃至今后的建设市场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指导着招标投标制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2 我国现阶段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现状 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的推行,保证了工程项目承、发包交易行为公开、公平,完善了合同制的内容;对提高工程质量、发挥投资效益、防止腐败和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 用;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建筑企业深化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