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及试点工作方案内容摘要:
和配套经济补偿机制。 制定营运船舶燃料限值及排放限值标准,完善营运船舶的市场准入机制 及高耗能船舶的市场退出制度。 加快节能型运输装备的应用推广。 进一步推进营业性运输车辆的柴油化进程,鼓励和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和使用柴油汽车,提高柴油在车用燃油消耗中的比重。 推广应用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装备。 鼓励 节能高效的 车辆 发动机 技术研发及应用,推进大吨位货车、货船设计技术及新型发动机技术 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 引导运输企业使用节能型车辆,推广双尾船等节能环保型营运船舶。 ( 六 ) 加强 交通 运输 碳 排放 管理 强化 行业 碳 排放监测与统计。 在行业 现有 能源统计体制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 探索碳排放监测的相关技术, 建立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制度及排放清单数据库。 推进行业节能减排标准规范制定。 研究制定内河船舶节能标准规范,探索建立国内船的船舶能效设计指数( EEDI)、船舶能效营运指数( EEOI)指标计算数据库。 探索建立营运船舶的能效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及船舶绿色航行认证制度,推进认证规范和标准的制定。 11 完善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和健全 公路、水路 、城市客运 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 强化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分解落实行业节能减排目标,形成对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的综合考核办法及相应奖惩措施。 建立行业低碳评估与核算制度 , 完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 及 审查制度 , 加快制定节能评估导则和审查指南,推进公路、港口等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的开展 ,探索建立道路运输及 港口 企业节能减排评价审计认证制度。 探索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新机制。 进一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交通运输节能服 务产业的发展。 鼓励运输企业建立自愿减排协议,开展自愿执行能源效益运营指标的活动,以及相关自愿改进业务和技术的活动。 研究 建立 营运车船 能效及碳排放认证制度。 积极 探索 包含运输企业及社会公众交通活动碳排放的碳排放交易系统, 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 在 城市快速公交系统( BRT) 、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港口生产 “ 油改电 ” 、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等领域积极探索清洁发展机制( CDM)项目开发。 四 、 保障 措施 (一)加强 组织 领导, 建立协作机制 加强领导与协调,共同推动行业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工作的组织和落实 ,大力加强行业建 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管理、资金、政策引导与扶持。 在部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 在国家及地方各级交通运输 “ 十二五 ” 规划中体现 建设低碳 12 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及目标。 建立 服务于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跨部门 协调机制 , 与发展 与 改革委 员会、环境保护 、工业 与信息化 、 国土资源、 海洋、 城乡建设 等部委(门) 形成 联动 机制。 (二)强化政策扶持, 完善 资金保障 建立完善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保障机制, 明确低碳技术应用及推广的管理机构、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建立行业 低碳 技术信息共享机制。 加快形成推广低碳交通技术长期稳定的资金 投入渠道, 积极争取国家 财政 对交通 节能减排 工作的支持 , 按照交通运输部有关规定 对交通节能减排项目 给予补助。 积极争取地方各级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工作的支持。 ( 三 ) 依托科技创新 , 加快 生产 转型 依托能源 生产、 运输装备制造 等 行业 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推动交通运输行业 生产服务 转型。 增强 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 科研基础力量及条件平台 ,定期发布 行业推荐 低碳技术清单。 对处于研发初级阶段、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要技术, 强化政府主导的科研投入。 鼓励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参与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加强 交 通节能减排 科研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研可持续发展能力。 ( 四 ) 开展试点示范 , 引领低碳发展 建立低碳交通重大关键技术的开发和示范的长效机制 ,深入开展 交通 低碳试点 项目 , 以城市为主体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 13 设试点工作。 从试点工程中遴选示范工程,总结示范技术和方法,加大对低碳交通科研成果的应用力度和示范技术的推广力度,及时将示范技术与方法上升为行业(推荐)实用技术与方法,鼓励实用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和跨区域的应用与合作,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相关科技推广投入。 开展低碳交通消费模式的示范 引导活动。 ( 五 ) 加强 技术引进 , 借鉴先进经验 积极开展交通节能减排领域的国际合作, 密切关注和跟踪有关交通节能减排、新能源利用等领域技术发展的国际动向, 加快交通替代能源、运输组织优化 等低碳技术 的引进 和研发合作。 学习借鉴国外低碳交通战略 、 政策 等 方面的先进经验, 加强 在 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碳税、碳排放交易 等 方面 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4 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和行动目标,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及交通运输部《交通 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指导意见》和深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有关工作部署,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低碳交通运输管理制度、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优化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倡导公众低碳出行等为重点,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示范、社会参与,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利用、运输组织、 交通信息化、 社会 出行模式、管理体制等领域开展低碳发展试点,带动试点地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成效,促进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产业体系建设,为实现国家和行业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 作 贡献。 二、工作原则 (一)统筹规划,精心组织 15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要尽可能与国家发改委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有关省(区、市)低碳经济试点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探索在所有试点地区将加快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纳入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内容。 交通运输 主管 部门 要 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 目标和任务纳入本地区交通运输 “ 十二五 ” 发展规划中,并研究制定本地区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要认真做好试点实施方案、项目遴选、过程管理和总结推广等工作,确保试点取得实际成效。 (二)政府主导,各方参与 在交通运输部政策引导和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试点地区交通运输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多方争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在客货运输、城市客运、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等方面。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及试点工作方案
相关推荐
..........5 操作流程 .........................................................................................................................................5 重要提示: .....................................
重大工程项目,按年度工程计划逐年预付。 计价执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GB50500— 2020)的工程,实体性消耗和非实体性消耗部分应在合同中分别约定预付款比例。 (二)在具备施工条件的前提下,发包人应在双方签订合同后的一个月内或不迟于约定的开工日期前的 7 天内预付工程款,发包人不按约定预付,承包人应在预付时间到期后 10 天内向发包人发出要求预付的通知
,项目管理人员应协助业主尽早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主要任务是: 协助建设单位审核设计方提出的详细的设计进度计划和出图计划,并控制其执行,尽可能避免发生因设计推迟而影响项目总进度计划及造成施工单位要求工期赔偿; 协助起草主要甲供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计划,编制甲供进口材料设备清单,以便业主向有关部门办理进口手 续; 协助研究分析分包合同及招投标、施工进度,与设计方协商,使设计进度为招投标及施工服务
可进行。 拆模后不得有蜂窝麻面、裂纹等缺陷。 当有上述大量缺陷时应返工。 少量缺陷时应将该处的混凝土凿去 ,清理干净 ,待稍干后的水玻璃胶泥或水玻璃砂浆进行修补。 水玻璃类材料的养护和酸化处理 水 玻璃类材料的养护期 ,应符合表 的规定。 表 水玻璃类材料的养护期 材料名称 养护期 (d)不少于 10 ~ 15℃ 16 ~ 20℃ 21 ~ 30℃ 31 ~ 35℃ 钠水玻璃材料 12 9 6
术质量管理水平。 在 市率先推行公司内部进行计算机管理,虽然当时的管理只限于用来作施工组织设计及一些统计工作,但对于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的使用,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还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并受到了 市建委的肯定和奖励。 经过不懈的 努力,近几年,建设部十项新技术在我公司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和应用,其中, 交警指挥中心工程被评为省级科技示范工程。 二. 积极组织并参加新项目的研究
上升,达 %,资金风险增大。 防水材料进出口情况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防水材料出口量大幅下降, 2020 年 110 月油纸的出口量同比下降 %。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防水材料进口量急剧上升, 2020 年 110 月油纸的进口量同比上升 %。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步伐加快 我国建筑防水材料市场巨大,吸引了国际知名的企业纷纷在中国设厂扩张。 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