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实验报告(土木)内容摘要:

B A 右 B 19 实验 六 方向法观测水平角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方向法观测水平角的操作顺序及记录、计算方法。 2.弄清归零、归零差、归零方向值、 2C 变化值的概念以及各项限差的规定。 二、准备工作 1.仪器工具:经纬仪 l,记录 板 1,测伞 1。 2.人员组织:每 3 人一组,轮换操作。 三、实验步骤 1.在指定的测站点安置仪器,进行对中、整平;在测站周围选择 3 个以上目标。 2.盘左:瞄准起始方向目标,使水平度盘读数略大于零,记 入 手簿;顺时针方向依次瞄准各目标,并读数记录;最后仍瞄准起始方向目标、读数,检查归零差是否超限。 3.盘右:瞄准起始方向目标读数,逆时针方向依次瞄准各目标,并读数记录;最后仍瞄准起始方向目标、读数,检查归零差是否超限。 4.计算: 同一方向两倍视准误差 2C=盘左读数 - (盘右读数177。 180176。 ); 各方向的平均读数 =12 [盘左读数 +(盘右读数177。 180176。 )]; 将各方向平均读数减去起始方向的平均读数,即得各方向的归零后方向值。 5.依上述方法观测和计算其他测回,最后计算各测回同一方向的平均值并检查同一方向位各测回互差是否越限。 四、注意事项 1.应选择远近适中、易于瞄准的清晰目标作为起始方向。 2.限差归定: 半测回归零差不得超过177。 18″ ,同一方向各测回互差不得超过177。 24″。 越限应重测。 记录手簿,见实验报告 六。 20 实验 报告六 方向法观测水平角 日期 班级 小组 姓名 观测记录 方向 法测水平角记录表 测 站 测 回 目 标 水平度盘读数 (176。 ′″ ) 2C=左 - (右177。 180176。 ) (176。 ′″ ) 平均读数 =12[左+(右 177。 180176。 )] (176。 ′″ ) 规零后之值 (176。 ′″ ) 各测回平均方向值 (176。 ′″ ) 21 实验 七 竖直观测及竖盘指标差检验与校正 一、目的要求 1.熟悉经纬仪竖盘部分的构造,并掌握确定竖直角计算公式的方法。 2.掌握竖直角观测、记录、计算及指标差的检校方法。 二、准备工作 1.仪器、工具: DJ6 级经纬仪 1,记录板 1,测伞 1,拨针 1。 2.人员组织:每 3 人一组,轮换操作。 三、实 验步骤 1.在指定测站点安置仪器,并进行对中、整平。 2.根据竖盘读数变化,写出竖直角计算公式。 3.盘左:瞄准目标,用十字丝中横丝切于目标某一部位或顶端,调节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读取竖盘读数,记人手簿并计算竖直角 (如图 7— 1 所示 )。 图 7— 1 4.盘右:同法观测、记录、计算。 5.计算竖直角平均值 1 ()2LR   计算指标差 : 1 ( 360 )2x L R    当 ∣ x∣> 1′ 时,则需校正。 6.计算盘右时竖盘应读数 (R 应 =R— x),转动指标 水准管微动螺旋,使竖盘读数为R 应 ,拨动水准管校正螺丝,使气泡居中。 如此反复检校,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四、注意事项 1.观测过程中,对同一目标应用十字丝中横丝切准同一部位。 每次读数前应使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 2.计算竖直角和指标差应注意正、负号。 3.同一台仪器观测数据的指标差之间的互差不得超过 25″ ,超限应重测。 4.竖直角有正负之分,计算结果应在 - 90176。 ~ +90176。 之间。 记录手簿,见实验报告 六。 22 实验报告 七 竖直观测及竖盘指标差检验与校正 日期 班级 小组 姓名 一、写出竖直角计算公式 1.在盘左位置视线水平时,竖盘读数是 度,上仰望远镜读数增加 (或减少 ),所以 L。 2.在盘右位置视线水平时,竖盘读数是 度,上仰望远镜读数是减少 (或增加 ),所以 R。 二、 将竖直角观测成果记入手簿 竖直角观测记录表 日期: 仪器型号: 观测者: 时间: 天 气: 记录者: 测 站 目 标 竖 盘 位 置 竖 直 角 2 LR aaa  2 LR aax  备 注 竖盘读数 竖 直 角 176。 ′″ 176。 ′″ 176。 ′″ ″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23 实验 八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一、目的要求 1.熟悉经纬仪各主要轴线之间应满足的几何条件。 2.掌握经纬仪检验与校正的操作方法。 3.要求在弄清检校原理及校正方法的基础上完成此实验。 二、准备工作 1.场地布置:在墙上适当高处设置若干照准标志,标志下方离地约 1. 5 m 处横置水准尺数根作为投点用;在水准尺的正前方 60~ 80 m 处插标杆若干根,并 在每根标杆高 1. 5 m 处作一照准标志。 2.仪器 工具:经纬仪 1,记录板 l,伞 1,校正针 1。 3.人员组织:每 4 人一组,轮换操作。 三、实验步骤 1.一般检查按实验报告所列项目进行。 2.照准部水准管轴垂直于竖直轴的检验与校正 (如图 8— 1(a)~ (d)所示 ) 图 8— 1 (1)检验:在两互相垂直方向上,调水准管气泡严格居中,旋转 180176。 ,若气泡中心偏离零点大于半格,则需校正。 (2)校正:拨水准管一端的校正螺丝,使气泡返回偏离格数的一半。 3.十字丝竖丝垂直于水平轴的检验与校正 (如图 8— 2 所示 ) 图 8— 2 (1)检验:用十字丝交点照准一明细点,转动望远镜微动螺旋,若明细点离开竖丝,则需要校正。 (2)校正:微微转动十字丝网座,使竖丝与明细点重合。 4.视准轴垂直于水平轴的检验与校正 (如图 8— 3(a)和 (b)所示 ) 24 图 8— 3 (1)检验 ①安置仪器于水准尺和标杆之中点。 ②盘左、盘右分别用十字丝交点照准标杆上同一标志,纵转望远镜在水准尺上读取数 b b2,若 b1≠ b2 且其差值大于 4 mm,则需校正。 (2)校正 ① 按式 b2- 1/4( b2- b1) 计算盘 右时正确读数 b。 ②拨动十字丝环左、右校正螺丝,使十字丝交点对准 该 正确读数 b。 5.水平轴垂直于竖直轴的检验与校正 (如图 8— 4 所示 ) 图 8— 4 (1)检验 ①安置仪器于离水准尺约 10 m 处。 ②盘左、盘右分别用十字丝交点将高墙上方的同一标志 P 投到水准尺上,若两次投点的读数差大于 4 mm,则需要校正。 (2)校正 ①用十字丝交点照准 A、 B 的中点,然后上转望远镜看 P。 ②拨支架上水平轴校正螺旋,使十字丝交点对准 P 点 (注意:有的仪器不能进行这项校正 )。 记录手簿,见实验报告 八。 25 实验报 告 八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日期 班级 小组 姓名 经纬仪检验与校正手簿 (1)一般检查 三脚架是否牢稳 螺孔等处是否清洁 水平轴及竖轴是否灵活 望远镜成像是否清晰 制动及微动螺旋是否有效 其他 (2)水准管垂直于竖轴 检验 (照准部转 180176。 )之次数 1 2 3 4 5 气泡偏差之格数 (3)十字丝竖丝垂直于水平轴 检验次数 误差是否显著 1 2 (4)视准轴垂直于水平轴 第 一 次 检 验 目 标 横尺读数 第 二 次 检 验 目 标 横尺读数 (盘左) b1 (盘左) b1 (盘右) b2 (盘右) b2 1/4( b2- b1) 1/4( b2- b1 b2- 1/4( b2- b1) b2- 1/4( b2- b1) (5)水平轴垂直于竖轴 检验次数 A、 B 两点距离( mm) 1 2 3 26 实验 九 钢尺量距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掌握钢尺丈量距离的方法。 二、实验器具 钢尺、花杆、测钎、锤球、木桩、记录板。 三、实验内容 在平坦或倾斜地面上选定一条不短于 80m 的直线,用边定线边丈量的普通丈量方法,往返丈量其水平距离。 四、实验要求 往返丈量的相对误差应小于 1/2020。 五、观测记景 丈 量 距 离 记 录 表 仪器号码: 天气: 观测者: 日 期: 时间: 记录者: 起 点 终 点 往 测 返 测 往返测平均值 相对误差 备 注 l D l D n n q q 27 实验 十 钢尺精密量距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精密量距方法和成果计算。 2.往返丈量相对误差不超过 1/ 10 000。 二、准备工作 1.仪器工具:经纬仪 1,水准仪 1,水准尺 1,检定的钢尺 1, 弹簧秤 1,温度计 1,记录板 2,大木桩 5,斧头 1,铁皮 5,伞 1。 2.人员组织:每 6 人一组,其中前、后尺手各 1 人,读数 2 人,定线 1 人,记录1 人,轮换操作。 三、实验步骤 1.在较平坦地面上选定相距约 50 m 或 70 m 的 A、 B 两点打下木桩,桩顶钉铁皮,在铁皮上刻“”标志。 2.安置经纬仪于 A 点,瞄准 B 点,在 AB 线内每隔稍短于钢尺长度的距离打一木桩,钉上铁皮,并在铁皮上面刻“”标志 (如图 10— 1 所示 )。 图 10— 1 3.用水准仪测定相邻两桩顶间高差,读至厘米,记 入 手簿。 4.后尺手用弹簧秤 对钢尺施加标准拉力,分别三次在钢尺两端进行读数,读至 mm,记 入 手簿。 若三次丈量结果的较差 ≤ 2 mm,取其平均值作为丈量结果。 5.在每尺段丈量时读取温度一次,读至 ℃ ,记 入 手簿。 6.同法返测各尺段长度,记 入 手簿。 7.成果计算 (1)依公式计算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倾斜改正及改正后尺段长度: 0dl l l L   00 .0 0 0 0 1 2 5 ( )tl t t l   2 2hl H l  d t hD l l l l       (2)计算直线 AB 总长、平均长度及相对误差。 记录手簿,见实验报告 十。 28 实验报告 十 钢尺精密量距 日期 班级 小组 姓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