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水文学第7章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内容摘要:

94 485 b、 选定的典型暴雨日程分配和设计暴 雨日程分配计算见 表 73。 表 73 暴雨日程分配(同频率法) 雨量及分配比 \日程 1 2 3 4 5 6 7 x1p 303mm 典型分配比 100% 设计雨量( mm) 303 x3px1p 91mm 典型分配比 40% 设计雨量( mm) 36 x7px3p 91mm 典型分配比 30% 33% 37% 0% 设计雨量( mm) 27 30 34 0 设计暴 雨过程( mm) 27 30 34 0 36 303 55 c、 最大 24h 设计及典型暴雨的时程分配见 表 74。 表 74 面设计暴雨量大 1 日的时程分配(同倍比法) 项目 设计暴雨的时段( 2h)雨量过程 24h 时段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日 雨量 典型分配 (%) 100 设计暴雨 303 二、设计暴雨的地区分布 梯级水库或水库承担下游防洪任务时,需要拟定流域上各部分的洪水过程,因此需给出设计暴雨量在面上的分布。 其计算方法与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计算方法相似。 如 图 74 所示,在推求防洪断面 B 以上流域的设计暴雨量时,必须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来自防洪水库 A 以上流域的暴雨,另一部分来自水库 A 以下至防洪断面 B 这一区间面积上的暴雨。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以下两种地区分布方法。 第五节 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求得设计暴雨后,进行流域 产流、汇流计算,可求得相应的洪水过程。 有关产流、汇流分析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已在前面章节阐明。 本节主要介绍在设计条件如暴雨强度及总量较大、当地雨量、流量资料不足等情况下,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 Pa的计算 设计暴雨发生时流域的土壤湿润情况是未知的,可能很干( Pa=0),也可能很湿( Pa=Im) ,所以设计暴雨可与任何值( 0≤ Pa≤ Im)相遭遇,这是属于随机变量的遭遇组合问题。 目前生产上常用下述三种方法求设计条件下的 土壤含水量 ,即设计 Pa。 1.取设计 Pa=Im 在湿润地区,当设计标准较高,设 计暴雨量较大, Pa 的作用相对较小。 由于雨水充沛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情况,为了安全和简化,可取 Pa=Im。 2 .扩展暴雨过程法 在拟定设计暴雨过程时,加长暴雨历时,增加暴雨的统计时段,把核心暴雨前面一段也包括在内。 例如,原设计暴雨采用 7 日 3 个统计时段,现增长到 30 日,即增加 130 日 2 个统计时段。 分别作上述各时段雨量频率曲线,选暴雨核心偏在后面的 30 日降雨过程作为典型,而后用同频率分段控制缩放得 7日以外 30日以内的设计暴雨过程(如 图 75)。 后面 7 日为原先缩放好的设计暴雨核心部分,是推求设计洪 水用的。 前面 23 日的设计暴雨过程用来计算 7 日设计暴雨发生时的 Pa值,即设计 Pa。 图 75 30 日设计暴雨过程 当然 30 日设计暴雨过程开始时的 Pa值(即初始值)如何定仍然是一个问题,不过初始Pa值假定不同,对 后面的设计 Pa值影响甚微,因为初始 Pa值要经过 23 日的演算,才到设计暴雨核心部分。 一般可取 或。 3.同频率法 假如设计暴雨历时为 t 日,分别对 t 日暴雨量 xt系列和每次暴雨开始时的 Pa与暴雨量xt之和即 xt+Pa系列进行频率计算,从而求得 xtp和 (xt+Pa)p,则与设计暴雨相应的设计 Pa 值可由两者之差求得,即 Pap=(xt+Pa)p- xtp 当得出 PapIm时,则取 Pap=Im。 上述三种方法中, 扩展暴雨过程法 用得较多。 Pa=Im方法 仅适用于湿润地区,在干旱地区包气带不易蓄满,故不宜使用。 同频率法 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在实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它需要由两条频率曲线的外延部分求差,其误差往往很大 ,常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例如设计 Pa大于 Im或设计 Pa小于零。 二、产流方案和汇流方案的应用 (一)外延问题 设计暴雨属于稀遇的大暴雨,往往超过实测的暴雨很多,在推求设计洪水时,必须外延有关的产流、汇流方案。 湿润地区的产流方案常采用 x+Pa~y 形式的相关图,其关系线上部的 斜率 ,即相关线为 45。 线,外延起来比较方便。 干旱地区多采用初损后损法,就需要对有关相关图在外延时必须考虑设计暴雨的雨强因素的影响 (如 图 76)。 图 76 Pa~ i~ I0 相关图 目前采用的流域汇流方案都属于“线性系统”。 在实测暴雨范围内应用这些方案作汇流计算时,其误差一般可以控制在容许范围内,当用于罕见的特大暴雨时,线性假定有可能导致相当大的误差。 虽然有些人提出了不少的“非线性系统”,但由于受到资 料所限,这些方案都还未得到充分认证,不为世人所普遍接受。 在工程设计部门,一般注意汇流方案在特大暴雨条件下的适用性,尽量选用实测大洪水资料分析得到的汇流方案,以期与设计条件相近,避免外延过远而扩大误差。 不少部门的实践经验说明,注意与不注意这一点,会使设计成果出现较大的变化。 用一般常遇洪水分析得出的单位线来推算设计洪水,与由特大洪水资料分析的单位线推流,成果可能相差很大,其差值可达 20%左右。 如果当地缺乏大洪水资料,只好参照有关汇流方案非线形处理的方法作适当修正,这时需要十分慎重和多方认证分析。 (二) 移用问题 如果设计流域缺乏实测降雨径流资料,无法直接分析产流、汇流方案,就得解决 移用问题。 产流方案 一般采用分区综合方法,如山东省水文手册上就有适用于不同地区的 14 条次降雨径流相关线,供各个分区查用, 汇流方案 一般采用单位线的结合成果 三、算例 某中型水库,集水面积为 341km2, 为了防洪复核,根据实测雨洪资料,拟采用暴雨资料来推求 P=2%的设计洪水,步骤如下: 1.设计暴雨计算 根据本流域洪水涨落较快和水库调洪能力不强的特点,设计暴雨的最长统计时段采用 1日。 通过点暴雨频率 计算及参数的地区协调,得 =110mm, Cv= 、 Cs=,求得 P=2% 的最大 1日的设计点暴雨量为 296mm,而通过动点动面的暴雨点面关系图,用流域面积 341 km2查图得暴雨点面折减 系数为 ,则 P=2% 的最大 1 日面设计暴雨量 x 面 1p=296=272mm。 按该地区的暴雨时程分配,求得设计暴雨过程如 表 75 所示。 表 75 P=5% 设计暴雨时程分配 时段数(△ t=6h ) 1 2 3 4 合计 占最大 1 日的百分数( %) 11 63 17 9 100 设计暴雨( mm) 272 设计净雨( mm) 250 地下净雨( mm) 地面净雨( mm) 2.设计净雨过程的推求 用 同频率法求得设计 Pa值为 78mm ,本流域的 Im=100mm,降雨损失 22mm, 求得设计净雨过程如表 85 所示。 根据对实测洪水资料分割得来的地下径流过程和净雨过程的分析,求得本流域的稳定下渗强度为。 由设计净雨过程中扣除地下净雨(等于稳渗强度乘以净雨历时)得地面净雨过程(如 表 75)。 其中第一时段的净雨历时 ,地下净雨 h 下=fctc= =, 故第一时段地面净雨为 ,余类推。 3.设计洪水过程的推求 根据实测雨洪资料,分析得大洪水的单位线,如表 76 中的( 3)栏。 由设计地面净雨过程通过单位线推求,得设计地面径流过程,成果 如表 76 中( 5)栏所示 把地下径流过程化成等腰三角形出流,其总量等于设计地面径流停止时刻(第 13 时段),地下径流过程的底长为地面径流底长的 2 倍,即 T 下 =2 T 面 =2 13 16=156h,则 地下径流过程如表 76 中( 6)栏所示。 地面径流过程加上地下径流过程即得 P=2% 的设计洪水过程,如表 76 中( 7)栏所示。 表 76 设计洪水过程推算表 注 1. 核算单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