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总体方案内容摘要:

化和城乡绿化建设,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生态体系。 探索设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规范林业资源有序竞争和流转变现。 集中建设晋北晋西防风固沙林区、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区、太行山土石水源涵养林区、中南部盆地 防护经济林区四大生态屏障。 总结推广煤炭开采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的经验,坚持 “ 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 ” 的原则,区分政府及企业责任,在资源开 采 行业建立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补偿金制度,做到 “ 不欠新账、渐还旧账 ”。 全面构筑资源开发的 “ 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督查 ” 三人生态防线。 加快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评估体系和环境管理绩效制度,探索建立区域间、流域内、不同区域上下游之间的生态环境治理恢复和综合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 和交易机制。 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 水源地的保护。 5.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制度保障,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能源、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交通和低碳消费体系。 积极推进碳捕捉、碳封存、碳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在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和重点领域先行试点。 积极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创建低碳型消费模式。 充分发挥碳汇潜力,通过提高环境绿化率,维护自然的碳汇能力。 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和碳金融试点,创新碳减排交易的机制体制,完善碳交易规则和配套的监管机制。 (三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 乡格局。 深化户籍管理、农村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突破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和行政壁垒,探索建立一元化的城乡制度和政策体系,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1. 集中推进 “ 一核一圈三群 ” 城镇化战略。 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大县城和重点镇为基础,加快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以阳泉、忻州、吕梁三个组群为支撑的太原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步伐。 加快发展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镇群。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 用,把大原都市圈 打造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重点开发区域,成为中部掘起新的增长极,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统筹建设跨区域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物流等重大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促进都市圈、城市群形成紧密联系、有机融合、联动发展的交通圈、物流圈、商贸圈、旅游圈和生态圈。 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五规合一 ” ,建立都市圈及城镇群高效协同的管理机制,形成以 “ 一核一圈三群 ”为主体,协调发展的省域新型城镇体系。 创新城镇规划、 开发和建设理念,充分体现城镇的历史性、生态性、文化性。 加大对 历史 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保护与开发的协调互动。 对因矿而建的资源型城市,加快构建矿山企业与地方政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新体制,推进矿城融合发展。 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使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调整完善现行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制度和政策,使农民工及其子女公平享有 基本 公共服务。 3.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制定实施有 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支持 “ 三农 ”工作 的政策体系。 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镇市政建设向农村延伸。 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保障农村居民居住安全。 拓宽 支 农资金渠道,强化文农资金整合运用。 完善财政性 扶贫 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贪开发的长效机制,在经济发达地区与贪困地区之间开展结对帮扶,加大对 革命 老区的重点扶持力度。 4.合理调整空间开发结构。 加强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导,统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规 划城市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以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农业区域、限制开发的生态区域、禁止开发区域、能矿资源开发区域为主要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格局。 建立分类管埋的区域政策,形成市场主体行为符合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利益导向机制。 探索建立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新机制,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 (四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设和谐社会。 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 基本 公共服务体系,推进 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 定,使转型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 1.构建“橄榄形”社会结构。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 资本 、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建立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机制,防止弱势群体的弱势循环累积。 鼓励低收入阶层创业,积极培育壮大中 等 收入阶层,缩小各社会群体 间 的收入差距,逐步形成中等收入 主 体不断扩大的 “ 檄揽型 ” 现代社会结构,建设一个更加稳定、 公 正、和谐和充满活力的社会。 2.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义务 教 育经费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公 共 就业服务体系、城乡困难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 体 系,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 加强政策扶持,强化创业培训,创新服务方式,建设公共就业 服务体系,努力扩大就业。 3.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 坚持 “ 广覆盖、保基 本 、多层次、可持续 ” 的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城乡基本 养老、基 本 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城镇居民养老 保险制度。 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保障长效机制。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 加强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社会保障 “ 一卡通 ”。 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完善跨地区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异地就医协作机制,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面接轨。 鼓励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加 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