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自考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内容摘要:

在写作练习中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论毅力》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正反对举的方法来阐明毅力的重要性的?答: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这其中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论点本身就是正反对举,把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比较。 本文自始至终都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从论证看,首先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最后引经据典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 总之,作者从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等多个方面比照阐述。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说理详细、具体、透彻,有力地阐明了毅力的重要性。 本文段落、层次分析答: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全文紧紧围绕总论点,从毅力的作用角度多层次证明。 第二段用假设举例法,以人生必遇顺逆两境、事无大小必有阻力来证明只有毅力至强之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从而从毅力的重要作用角度证明了总论点; 第三段从顺逆两境之间可以转化的角度强调有毅力可以变逆境为顺境; 第四段利用孔孟名言证明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无毅力。 作者写《论毅力》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激励当时从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者。 (5)《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P16一、作者作品 蔡元培,中国现代教育家; ①清朝末期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 ②1907年赴德留学,后来在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担任重要领导工作; ③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④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兼容并包” ⑤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又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二、中心论点: 认为上大学是为了研究学问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的观点;演说所阐发的“三事”——“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 ①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其中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 文中作者用假设语气,说明了不勤学的后果:为师则贻误子弟,为政则祸国殃民。 表达了作者对北大学子的殷切希望,强调了树立求学宗旨的重要性。 ②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蕴含着以德治校的思想。 ③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礼义观念。 文中列举作者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意在说明随口道谢虽然是小节,但是也是日常交际所必需的,常人都能做到这样,堂堂大学生更应如此。 以上三事体现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对道德品行与完善人格的追求。 三、论证方法:文中始终贯穿着对比论证方法,有破有立、观点鲜明使主旨突出,针对性强。 例如:1)“研究高深学问”和“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形成对比; 2)“爱惜分阴,孜孜求学”与“放荡冶游”、“光阴虚度,学问毫无”、“误已误人”形成对比; 3)“束身自爱”、“有以励人”与“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形成对比; 4)“敬爱师友”、德国商店文明待客与“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形成对比。 四、写作特点1)本文情理并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 文中既有痛心的指陈,又有激越的阐发,还有设身处地的忠告。 2)善用反问。 讲述“三事”的三个段落中,都有反问句,不仅使人警醒,而且还语重情长。 3)语言明晓通畅,古朴典雅,又催人警醒。 当时还处于文言文、白话文交替之期,语言亦文亦白,言简意赅,将文言的简练典雅与口语听通俗明快融于一体,诚为中国现代演讲之经典。 4)主题突出,针对性和现实性强。 当时北大校风颇不尽如人意,文中列举的各种腐败现象确实存在,演讲中虽说对“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但实际上却是对这类现象痛加针砭,大有催人猛醒之势。 演讲中提出的三个要求,都含有匡下时弊的功用。 5)结构精简,思路清晰。 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五、思考简析你怎样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答:这是蔡元培先生在谈到“抱定宗旨”这个观点进所提出的一个观点,蔡先生之所以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与当时北大的腐败有关,作者想让青年学生明确大学的性质,来大学学习不是为了做官致富,这才有可能消除当时北大所存在的弊端。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还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即是要身处象牙塔的师生们不要受外界不良风气的侵袭,也不要受外界思想的束缚,而是发扬自由、独立的精神,用深邃的思想、深刻的见解、朴实的作风,去研究高深的学问,使自己处于社会思想、人类科学的最前端,并用研究出的成果启发人们的心智,造福于社会。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之后,计划想做的两件事是: 1)改良讲义 2)添购书籍蔡元培先生为什什么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 答:因为当时北大风纪败坏,腐败不堪,因此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并指出,大学不是作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这一观点在当时可谓一声惊雷,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 接下来他尖锐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败的思想来“混文凭”,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 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其深层次原因正在于北大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 因此,在批判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抱定宗旨,这样才会珍惜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演讲稿中可以看出当时什什么的社会现实。 答: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俗。 1)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皆有做官发败思想,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谓的学习只是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只图蒙混过关。 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2)因为热心做官,很多学生对于教师,不问其学问深浅,只问其官阶大小。 官阶大者,特别受欢迎。 3)精于政法的人才,多入政界,学校中专任教授很少。 4)有些学生,不重视道德修养,沾染了社会的恶劣风气,不自觉砥砺德行,被人看不起。 本文段落、层次分析答:第一部分即为第一段,开门见山,讲明本次演讲的目的“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第二部分由第二、三、四段组成,针对当时时弊,对北大学子提出三点要求,即“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即是第五段,简单说明眼下所要做的改良讲义、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显示出作者求真务实的作风。 (6)《容忍与自由》 P20 作者作品胡适,字适之,现代着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青年时留学美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宣扬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文章,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着作有《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胡适文存》(共三集)。 二、中心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有三个分论点: 三个层次是逐层深入的 第一,是“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重要”,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第二,是“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 第三,是我们应当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备注:人性上的普遍“喜同恶异”,心理上的总觉得自己“不会错”,政治上的经常标榜“绝对之是”,充分显示出容忍度量的难能可贵。 而不承认“绝对之是”的存在,则是建立在“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性观念基础之上的明智态度。 关于容忍的理念、度量和态度中渗透着一个精神内核,那就是和而不同。 面对当今多极并立的世界、多元共存的文化,包涵容忍雅量在内的各而不同原则,越来越显现出它的普遍积极意义。 三、文篇论据事实材料:胡适用自己的、高尔文的和陈独秀的三个实例来说明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的三个分论点;理论材料:胡适引用布尔“我的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话来展开他对容忍自由之关系的论述。 四、论证方法归纳法例证法。 (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 ) 作者选用了三个典型事实论据: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作者无需多说,读者就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诸多至理深意。 ①以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的事例,论证了“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证明了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②以宗教史上宗教改革派的高尔文活活烧死了敢独立思想、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等科学家的事例,证明了心理上认为自己“不会错”是不能容忍的根源。 高尔文烧死塞维图斯的原因是因为他具有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的心理,深信他的良心确是代表上帝的命令,他的口和他的笔确是代表上帝的意志。 高尔文发表一篇文字为他自己辩护,因为他受到不少人的批评,而他却认为自己没有错。 这里论证了“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 ③以提倡白话文时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的事例,证明“认为自己的主张为‘绝对之是’是不能容忍的政治思想根源”,证明了“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演绎法: ①如文章开始,布尔先生的话“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是大前提,我自由也有这样的感想是小前提,最后一句“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是结论。 ②先提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普遍原理,接着举宗教史上宗教改革派的高尔文活活烧死了敢独立思想、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等科学家的事例为小前提,证明了“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的分论点。 五、写作特点: 1)层次分明,中心突出。 2)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3)语言朴实,言之有物。 六、思考简析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 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只有容忍别人、给别人以自由,别人才容忍你,给你自由,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没有容忍作保障,所谓的自由也就只会是空中楼阁。 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这是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因此为了他人,也为了让自由得到自由,人类要努力改正“喜同而恶异”的心理惯性。 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 答:从哲学角度看,世界上一切道理都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真理;从历史角度看,所有强调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人,都在历史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并被历史的潮流抛弃了;从认识的角度看,凡认为自已是“绝对之是”的人,主观都超越了客观,因此不能全面、深刻、发展地认识客观世界,都要犯错误。 谈谈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答:本文是一篇具有哲理思辨性的文章,作者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 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剀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 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了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 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结合课文试述《王制》中“诛”的目的是什什么其对社会有什什么害。 答:《王制》中“诛”的目的是:利用封建国家专制政体,禁止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新艺术的产生传播,其本质是扼杀自由。 其对社会的危害有三: 1)摧残宗教信仰的自由; 2)禁绝艺术创作的自由,“杀”掉许多发明“奇技异器”的科学家; 3)是摧残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着作出版的自由。 文中作者为什么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答:因为作者当时青春年少,是一个无神论者,抱着“卫道”态度,所以要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发出摧除迷信的论调。 段落层次分析答:全文花骨有二十七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第一段到第十四段,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这一层次的主要事实论据是:作者年少之时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 第二层次从第十五段到第二十一段,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 这一层次的主要事实论据是: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 第三层次从第二十二段第二十七段,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这一层次的主要事实论据是: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7)《咬文嚼字》P27一、作者作品 朱光潜,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青年时曾赴欧洲留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和哲学三者熔为一炉的美学思想。 代表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二、中心论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三、文篇论据理论材料:朱光潜用西方心理学中的“套板反应”和韩愈的“惟陈言之务去”来反对陈词滥调,提倡创新事实材料:在误用联想易生流弊那段话中,使用了事实论据。 采用了类比和归纳论证。 运用“推敲”典故说明的是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四、论证方法归纳法。 逐层归纳、概括的论证方法。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 ①用郭沫若修改一句台词的具体实例证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②金朝的王若虚妄改《史记》中有关李广射石的文字为例,证明“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道理 ③用韩愈为贾岛改诗句的例子,运用“推敲”这个典故,证明“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的观点; ④用含“烟”的不同词语为例,证明了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不同,联想意义比直指意义更加丰富多彩;引用《文料触机》等俗例 ⑤用大量使用“套语”的列举写作中的种种陈词滥调,来张扬语言表达中的创造精神。 证明了“套板反应”的严重存在和没有一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