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件设备运输操作流程内容摘要:
后进入,并向指挥车报告“车队车辆已全部进入行车 (或超车 )道”,运行指挥再下达 “请交警收尾车解除交通管制”的指令 ; 5)通过桥梁 (隧道 ) 通过有特殊要求的桥梁时,运行指挥提前 2 公里下达“前方通过桥梁 (隧道 ),各车依次按要求通过,通过后,各车报告“ XX 号车过桥完毕”;如前方还有桥梁,指挥车会继续运行,此时,各车也跟随运行; 如前 方无需通过桥梁,各车随指挥车减速或停车,等待 2 号大车过桥后,再恢复正常运行; 通过长距离桥梁时,要按规定速度、规定车距匀速通过,不能出现一个快、一个慢的现象发生; 连续通过桥梁 (隧道 )时,必须对后方实行交通管制,车队全部通过后,运行指挥再根据前方道路情况决定车队运行方式; 6)通过匝道 当车队运行在行车道上,交通未实行管制,前方有匝道出口时,各车驾驶员一定要加强观察后方准备下匝道的车辆,提防车辆突然横穿下道; 7)通过施工 路段 : 指挥车 驾驶员和备用牵引车驾驶员在前方运行时,注意观察施工路段的通行条件,包括 有效路面宽度和转弯半径,对存在有问题的路段及时与运行指挥联系;运行指挥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或提前前往勘查,或与项目经理联系,委派人员与项目经理共同前往勘查,当需要改变通行方案时,必须经运行指挥、技术 人员 、质保工程师共同协商、确认,达成一致意见后报项目经理同意后方可实施; 8)通过特殊 路段: ① 单向通行路段 : 大车必须在全封闭的状况下,按要求“单车、限速 5 公里 /小时、对着 路面居中运行” ; ② 双幅双向路段的 长陡下坡:根据下坡路段的长度, 断道车辆坡顶后方阻止社会车辆通行,或与交警协商,在坡顶封闭后方交通 ,待车队下坡后再带领后方 车辆跟上车队,运行指挥视前方道路情况再决定车队运行方式;同时,各 车必须始终保持 200 米间距、限速 20 公里 /小时匀速下坡,注意对制 动 系统的淋水降温,确保制动有效; ③ 混合路段 : 长上坡: 断道提前到坡顶阻止下行车辆后,车队再开始爬坡,并让 开道车提前到坡顶选择停车地点, 或请交警、路政部门协助处理, 待车队到达后,停车放行双向车辆; 长下坡: 断道车辆或请交警、路政部门协助 在坡顶和坡底 阻止 双向车辆后,车队开始下坡,各 车必须始终保持 200 米间距、限速 20 公里 /小时匀速下坡,注意对制动系统的淋水降温 ,确保制动有效; 平缓路段:驾驶员要加强两侧车辆、行人的观察,尤其是预防右侧是突然横穿的车辆、行人;运行时,车辆稍微靠左。大件设备运输操作流程
相关推荐
32 ㏒ 6= ft(9)= 2 32 ㏒ 9= ft(12)= 2 32 ㏒ 12= ft(15)= 2 32 ㏒ 15= ft(18)= 2 32 ㏒ 18= ft(21)= 2 32 ㏒ 21= ft(24)= 2 32 ㏒ 24= ft(27)= 2 32 ㏒ 27= 安全系数 方法一: K= ft/σ max 式中: K—— 大体积混凝土抗裂安全系数,应≥ ; ft——
录像资料下载。 各个分控中心只有实时监控本区域图像的权限。 在网络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只需经管理员授权登陆服务器完成对网络中各监控点的控制及浏览(分控中心或客户端),与传统监控相 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不需重新布线,且前端监控点扩展方便,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均可设置监控点。 系统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前端监控点、 校 区监控中心、 分控中心(客户端);传输信道。 校园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标准方案
30t 吊装安全校核 :30 Φ76mm 6*37+1 钢丝绳 能 满足吊装要求 . (2) Φ76mm 6*37+1 钢丝绳 平衡梁与设备连接索具计算 效核 : 栓挂方式 :1 弯 2 股 *4 ○ 1 受力计算 / T=P/K T=式中 T索具 的容许拉力 ,G= P索具 的破断拉力 ,P= 安全系数 ,K=6, ○ 2 受力分析 / S=G/n*1 =74/4*1= 式中
浇的砼或机具。 22 施工进度计划表 序号 时 间 主要工程项目 第七月 第八月 第九月 第十月 第十月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一 1斜坡道 1 场地平整 2 碾压回填砂卵石 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4 砼面层 二 2斜坡道 1 场地平整 2 碾压回填砂卵石 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4 砼面层 三 175 平台 1 基坑开挖 2 块石基床 3 基础墙身浇筑 4 台背回填 5
可见轮廓线用 虚线 来画,中心线、对称线、定位轴线用 点划线 来画,不需画全的断开界线用 折断线 来画。 11 、为了清晰表达物体的内部构造,假想用一个剖切平面将形体切开,移去剖切平面与观察者之间的部分形体,将剩下的部分形体向投影面做正投影,所得到的投影图,称为 剖面图 一、填空题 (每空 1 分,共 40 分) 1. A0 , A1, A2, A3, A4 2 .叠加式,切割式,混合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