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论文转基因论文内容摘要:

据基因对基因学说提出了 “双组分系统 ”理论。 即在某一特定的植物病原菌互作系统中 ,把病原菌的无毒基因与一个特殊的启动子融合 在一起组成“双组分系统 ”,导入含相应抗病基因的植物中 ,当外源病原菌侵染或其产生的非专化性激发子作用时 ,该启动子就能及时快速且局部地做出反应 ,并启动 avr 基因的表达 ,2 者的产物引起植物的过敏反应 ,从而使植物抗病。 据此方法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具广谱抗性 ,对真菌、细菌、病毒及线虫等病原物的侵染都有抗性。 已克隆的 avr基因有 50 多个 ,多源于细菌 ,而真菌 avr基因的克隆难度较大。 超过 40 种细菌的无毒基因被克隆、测序 ,这些无毒基因主要来源于假单胞属 Pseudomonas 和黄单胞属 Xanthomomas。 目前无毒基 因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上的实际应用远比植物本身的抗病基因广 ,且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因此对病毒基因的克隆具有重要的意义。 植物防卫反应基因 植物防卫反应基因是由抗病基因产物与无毒基因产物相互识别后激活的 ,对病原菌有直接作用的植物基因在植物的防御机制中起着 重要作用。 因此 ,导入植物防卫基因是目前抗病基因工程中较为有效的一种策略 [17]。 已分离的防卫基因有 :参与植保素 (PA)合成的相关酶基因、病程相关蛋白 (PR)基因、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钝化病原菌致病酶或毒素的蛋白质基因、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和富含甘氨 酸糖蛋白的基因、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溶菌酶基因等。 病程相关蛋白 (PR)基因。 病程相关蛋白 (PR)基因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该基因对植物的抗病性 ,尤其是系统获得性抗性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陆续发现的 PR蛋白有 :几丁质酶 CHI、 βl,3葡聚糖酶 GLU、类甜蛋白等。 其中 ,又以 CHI和 GLU的研究最多。 几丁质酶 CHI和 βl,3葡聚糖是大多数植物病原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CHI 和 GLU具有降解病原真菌细胞壁的作用 ,纯化的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单独或同时存在都能抑制病原真菌的生长 ,从而抑制病原真菌的侵 染。 现已从菜豆、水稻、烟草、拟南芥、油菜和甜菜等中克隆到几丁质酶基因 ,从大豆、烟草、大麦和豌豆等作物中克隆到葡聚糖酶基因。 由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单独转化、烟草葡聚糖酶基因与菜豆几丁质酶基因联合转化得到的转基因植株分别对烟草立枯丝核菌和烟草赤星病有较高抗性 [18]。 一些葡聚糖酶基因也从大豆、大麦、烟草等作物中分离 ,与合适的启动子构建重组质粒后转化植物获得了转基因植物。 Zhu 等 [19]报道水稻碱性几丁质酶基因和苜蓿葡聚糖酶基因的转基因烟草对烟草蛙眼病表现出了较只转一种基因的烟草更强的抗性。 溶菌酶基 因。 溶菌酶具有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的双重活性 ,对植物病原菌表现出很强的裂解活性。 在已获得的 T4 噬菌体溶菌酶基因的转基因马铃薯中 ,虽然只有低水平的合成表达 ,但能有效地分泌到由胞间隙中 ,明显提高了对马铃薯黑胫病的抗性。 其他生物的抗菌蛋白基因 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对病原菌都有其自身的防御机制和相应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