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现场工作第三部分:调查规范内容摘要:

,利他行为和越轨行为等。 其他机构和团体的灾时反应和行为调查 震前社会组织的防震状态、震时和震后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救灾中的作用 等。 地震的社会救助调查 地震救灾物资的发放、地震灾民居住、生活需求和安置等。 震后灾区人民的自救调查 自救形式、自救方法等。 地震信息传播的调查 地震知识的传播、公众对地震信息的反应、震后地震信息的传播及传播渠道等。 地震的心理反应调查 震后的情绪反应、与关注地震的程度、震后心理创伤等。 地震预报效应调查 对地震预报的理解、地震预报发布的社会效益,地震预报的社会反应和地震预报的传播等。 地震谣言调查 地震谣言的内容、演变、传播和社会影响等。 对未来地震危险认识的调 查 对地震预报的可信度、地震谣言的态度、权威机构的认识等。 技术要求 调查的问题应当有详细记录。 调查抽样方式应当根据当地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组织与管理结构来确定,也可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调查样本的数量应当根据当地人口数量和密度确定,总样本量不小于 1 000,调查区域内小区的样本量应当大于 30。 调查现场应当至少在同一地点,对同一人群进行两次调查。 调查的组织形式 应当保证调查对象总体中的各个单位都有相等的中选机会。 应当对调查资料进行可能性研究,剔除错误的数据。 应当对调查资料进行逻辑性检验。 应当根据资料中变量的层次和研究的理论确定对调查资料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编写调查报告 现场调查结束按附录 F 编写地震社会影响调查报告。 调查范围 发震构造调查在震级 6 级及 6 级以上的极震区进行,对极震区以外的地区仅作孕震构造环境的补充性考察。 对 6 级以下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构造调查只做发震构造环境分析工作。 调查内容 发震构造调查包括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地震断层的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调查和发震构造环境的调查。 地震地表破裂带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调查项目: a)地震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和空间展布; b)发震断层的运动学性质; c)断层位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d)发震断层晚第四纪活动习性; e)小型地堑、褶皱隆起、挤压性凹陷、地震鼓包、挤压垄脊等各种伴生构造的调查。 发震沟造环境调查项目: a)发震断层运动学性质、产状、规模、分段性、古地震复发模式、平均滑动速率等; b)结合震源深部构造和近场测震等资料,确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技术要求 对地震地表破裂带进行 1: 1 000~ l: 50 000 比例尺的条带状地质填图和水平或垂直位移的实测。 对地震地表破裂带的总体形变特征 (空间展布、几何结构等 )以及反映地震断层运动学性质的构造现象 (次级断层的几何组合、标志地质体、地貌面或构造 线的位移、各种典型伴生构造等 )进行详细地拍照、摄像,并做必要的文字和声像说明。 对地震期间发生位 移的标志地质体、地貌面或构造线,应采集必要的年代或标本样品,用便携式 GPS 接收仪测定其经、纬度,标绘在地震地表破裂带条带状地质图上。 野外调查结束之前,应对原始资料做如下核实: a)野外记录本的检查:包括观察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图表、样品编号及采样地点等是否清晰准确; b)样品整理:确定是否需要补采样品; c)重要平面图和剖面图的核查:地震地表破裂带条带状地质图、实测剖面图等是否完整准确。 编写调查报告 现场调查结束按附录 F 编写发震 构造调查报告。 11.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 调查范围 地震地质灾害的调查在地震烈度 Ⅵ 度及 Ⅵ 度以上地区配合地震烈度调查同时进行。 调查内容 调查震区出现的地裂、滑坡、堰塞、震陷、崩塌、砂土液化等地震地质灾害。 调查各类地震地质灾害的形态、大小及其空间展布等特征。 技术要求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是地震引起的原生灾害。 地震地质灾害的实地调查从 极震区开始.放射状地向四周展开。 调查过程中需区分本次地震造成的地震地质灾害和历史地震地质灾害以及历史地震造成的地面破坏的再破坏现象。 编制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图 (图件比例尺 1: 10 000~ 1: 200 000)以及说明本次地震构造特征的相关图件。 对重要的地震地质灾害现象按附录 E 填写地面变形调查表。 编写调查报告 现场调查结束按附录 F 编写地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附 录 A1 (标准的附录 ) 房屋建筑分类及破坏等级划分 房屋 建筑分类 a)高层钢筋混凝土框筒和筒中筒结构; b)高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c)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d)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e)多层砖混结构; f)多层内框架结构; g)多层砖木结构; h)多层空斗墙砖结构; i)单层钢筋混凝土厂房; j)单层砖结构厂房; k)单层钢结构厂房; 1)空旷房屋; m)砖木平房; n)砖混平房; o)木构架房屋; p)土坯房屋; q)土坯窑洞; r)黄土崖土窑洞; s)碎石、片石砌筑房屋。 房屋破坏等级划分标准及震害指数标准值 a)基本完好:建筑物承重和非重承构件完好,或个别非承重构件轻微损坏,不加修 理可继续使用。 对应的震害指数的计算用标准值为 D1= 0,上下限为 0≤D1<。 b)轻微破坏:个别承重构件出现可见裂缝,非承重构件有明显裂缝。 不需要修理或 稍加修理即可继续使用。 对应的震害指数的计算用标准值为 D2= ,上下限为 ≤D2<。 c)中等破坏:多数承重构件出现轻微裂缝,部分有明显裂缝,个别 非承重构件破坏严重,需要一般修理。 对应的震害指数的计算用标准值为 D3= ,上下限为 ≤D3<。 d)严重破坏:多数承重构件破坏较严重,或有局部倒塌,需要大修,个别建筑修复困难。 对应的震害指数的计算用标准值为 D4= ,上下限为 ≤D4<。 e)毁坏:多数承重构件严重破坏,结构濒于崩溃或已倒毁,已无修复可能。 对应的震害指数的计算用标准值为 D5= ,上下限为 ≤D5≤。 附 录 A2 (标准的附录 ) 房屋震害指数调查表 自然村或小区 地 址 编号 单位或住户 设防烈度 破坏情况 震害指数 D 综合震害指数 评定烈度 调查人 日 期 年 月 日 附 录 A3 (标准的附录 ) 地震时人的 感觉和器物反应现场调查表 调查人姓名 调查时间 调查点烈度 被调查人 姓名 年龄 职业 学历 震时所在地 人的感觉 晃动 强烈、中等、微弱、无感觉 抛起 强烈、中等、微弱、无感觉 器物反应 抛起物 砖石块、茶杯、水壶、小家具等物件 抛离距离 m 搁置物滚落 少量、部分、多数、全部(花盆、瓶罐、花瓶、书籍等) 悬挂物 电灯摆动,墙上挂画、乐器、小型家具掉下来 家具声响 轻微、较响、剧烈 家具倾倒 原地倾倒、移动 m、滚动 m 地声 响声大小 强烈、中等、微弱、无地声 方向 东、南、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 被调查人震 时所在位置 在室内(第 层楼)、在室外 附 录 A4 (标准的附录 ) 地震烈度调查表 地震地点 震级 时间 总 号 编号 调查地点 资料来源 被调查人 场地条件 房屋破坏情况 人、物反应 其他工程结构 破坏情况 地面破坏情况 宏观异常现象 烈度评定 小组意见 调查时间 调查队意见 调查人 填表人 日 期 年 月 日 填表说明;。 照片用同样大小的纸贴好与表装钉在一起。 2.“编号”指小组编号,总号”指各小组汇总后统一编号。 ,地貌、土质条件、地下水等情况。 ,应对房屋进行分类,填入调查房屋数量,五种破坏等级各占比例。 对典型房屋的震害应进行详细描述和拍照; 、物反应栏,填写地震时人的感觉程度及占人数比例,人员伤亡等情况。 器物反应要写明现象及发生数量。 .填写房屋以外的其他工程结构的破坏情况、数量及所占比例。 附 录 B (标准的附录 ) 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表 地震地点 震级 调查地点 时间 总 号 编号 调查点烈度 被调查者 异常种类 (1)地下水; (2)动植物习性; (3)各种物理化学现象; (4)其他 被调查者 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