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混凝土技术与质量内容摘要:

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强制执行。 ? 除了强制性标准之外的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 推荐性标准由采用者自愿选择,可以采用, 也可以不采用。 当采用并写入合 同后,当事人双方必须执行。 标准有 4 个等级 ? 国家标准(国标 GB) ? 行业标准(行标 JGJ) ? 地方标准(地标 DB) ? 企业标准(企标 QB) 1 国家标准(国标 GB ) 2 行业标准(行标 JGJ ) (建筑施工行标 JGJ ) (建筑工业行标 JG ) (建筑材料行标 JC )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CECS ) 3 地方标准(地标 DB ) 4 企业标准(企标 QB ) 各级标准之间 的关系 ?下级标准必须遵守上级标准,只能在上级标准允许的范围内作出规定。 ?下级标准的规定不得宽于上级标准,但可以严于上级标准。 ?例如:国家标准规定某分项工程的最大允许偏差为 5mm,地方或企业标准不得放宽为6mm。 但是可以规定为 4mm 或更小。 ?标准的这一特点,与行政法规不同。 标准用词的特点 ?标准用词有严格的规定。 ?标准用词,必须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标准的词义应该准确,不易产生歧义和理解上的误会。 ?每本标准,都附有本标准用词的说明。 11 ?学习和执行标准时,除了应该注意标准的用词,还应注意用词的顺序。 例如: “国 家现行标准 ”和 “现行国家标准 ” 两者的含义不同。 标准的 3 级用词 (一)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 正面词采用 “必须 ”, 反面词采用 “严禁 ”。 (二)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 正面词采用 “应 ”, 反面词采用 “不应 ”或 “不得 ”。 (三)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 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 “宜 ”或 “可 ”, 反面词采用 “不宜 ”。 企业标准是最严格的标准 ?按照国际惯例,以及我国标准化法的规定,企 业标准的水平和严格程度应当高于它的上级标准。 ?一种产品如果执行企业标准,意味着其质量要求严于国家标准的要求。 所以国际上通常认为,企业标准是最严格的标准,这与我国目前许多人按照传统思维方式形成的认识刚好相反。 ?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并不象我国目前这样拥有 4 级标准。 他们多数只有两级标准,即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 标准之间的协调 各项标准之间应当相互协调一致,但是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出 现不 一致。 当执行中出现不一致时,应当按照下列原则处理: 有强制性条文的,必须执行 合同约定和设计要求应执行 按照等级 较高的标准执行 同级标准按照较新标准执行 按照规定较严的标准执行 申请标准管理部门协调解决 ( 2) 设计要求 : 工程设计文件提出的要求。 强度、 抗冻性能、抗水渗透性能 、 混凝土的 收缩 、 抗 碳化 性能 、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抗裂 ( 3) 验收规范要求 : 国家强制性建设标准的规定。 强制性。 ( 4) 施工要求 : 满足施工需要,合同约定。 凝结时间、早期强度、坍落度(扩展度) 、水化热 12 ( 5) 技术质量要求 形成 企业 技术文件:按工程特点、设计要求、规范要求、施工要求等内容,编写成 文件(技术方案),作为混凝土 生产质量控制的依据。 、 原材料选择与质量控制 水泥 水泥品种与强度等级应根据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工程所处环境确定。 对于一般建筑结构及预制构件的普通混凝土,宜采用通用硅酸盐水泥;高强混凝土和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 的混凝土工程宜 采用低碱水泥;大体积混凝土 宜采用 中、低热硅酸盐水泥 或 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 也可采用通用硅酸盐水泥 ;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也可采用其它品种的水泥。 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 GB 175 和《中热硅酸盐水泥 低热硅酸盐水泥 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GB 200 的规定。 原材料进场时,供方应按规定批次向需方提供 质量证明文件。 质量证明文件应包括 型式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与合格证 等。 水泥质量 主要控制项目 应包括 凝结时间、安定性、胶砂强度 、氧化镁 和氯离子含量 ,低碱水泥主要控制项目还应包括 碱含量 ,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主要控制项目还应包括 水化热。 在水泥应用方面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宜采用旋窑或新型干法窑生产的水泥; 2 水泥中的混合材品种和掺加量应得到明示 ; 3 用于生产混凝土的水泥温度不宜高于 60℃。 粗骨料 粗骨料质量 主要控制项目 应包括 颗粒级配、针片状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压碎值指标和坚固性 ,用于高强混凝土的粗骨料主要控制项目还应包括 岩石抗压强度。 在粗骨料应用方面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混凝土粗骨料 宜采用连续级配。 2 对于混凝土结构, 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得超过构件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间距的 3/4;对混凝土实心板,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 1/3,且不得超过 40mm; 对于 大体积混凝土 , 粗骨料 最大 公称粒径 不宜小于。 3 对于有抗渗、抗冻、抗腐蚀、耐磨或其它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粗骨料中的 13 含泥量和泥 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 %和 %; 坚固性检验的质量损失不应大于8%。 4 对于高强混凝土,粗骨料的岩石抗压强度应比混凝土设计强度至少高30%; 最大 公称粒径 不宜大于 , 针片状 含量不宜大于 5%, 不应大于 8%;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分别不大于 %和 %。 5 对粗骨料或用于制作粗骨料的岩石,应进行碱活性检验,包括碱 硅活性检验和碱 碳酸盐活性检验;对于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不宜采用有碱活性的粗骨料。 细骨料 细骨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 52 的规定;混凝土用海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JGJ 206 的规定。 细骨料质量 主要控制项目 应包括 颗粒级配、细度模数、含泥量、泥块含量 、坚固性、氯离子含量和有害物质含量 ; 人工砂 主要控制项目还应包括 石粉含量 和压碎值指标 ,但可 不包括氯离子含量和有害物质含量 ; 海砂 主要控制项目还应包括 贝壳含量。 在细骨料 应用方面 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泵送混凝土 宜采用中砂,且 300?m 筛孔的颗粒通过量不宜少于 15%。 3 对于有抗渗、抗冻或其它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砂中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分别不大于 %和 %;坚固性检验的质量损失不应大于 8%。 4 对于 高强混凝土 ,砂的 细度模数 宜控制在 ~ 范围之内,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分别不大于 %和 %。 5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用砂的氯 离子含量 应分别不大于 %和 %。 6 混凝土用海砂必须经过净化处理。 7 混凝土用海砂 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 %,贝壳含量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海砂不得用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表 1 混凝土用 海砂的贝壳含量 混凝土强度等级 ≥ C60 ≥ C40 C35~C30 C25~C15 贝壳含量(按质 量计, %) ≤ 3 ≤ 5 ≤ 8 ≤ 10 8 人工砂中的石粉含量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表 2 人工砂中石粉含量 14 混凝土强度等级 ≥ C60 C55~C30 ≤ C25 石粉含量 ( %) MB< ≤ ≤ ≤ MB≥ ≤ ≤ ≤ 9 不宜单独采用特细砂作为细骨料配制混凝土。 10 对于河砂和海砂,应进行碱 硅活性检验;对于人工砂,还应进行碳酸盐活性的检验;对于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不宜采用有碱活性的砂。 矿物掺合料 用于混凝土中的矿物掺合料 可包括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钢渣粉、磷渣粉;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矿物掺合料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 矿物掺合料的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 6566 的规定。 粉煤灰 的主要控制项目应包括 细度、需水量比、烧失量和三氧化硫含量, C类粉煤灰的主要控制项目还应包括游离氧化钙含量和安定性 ; 粒化高炉矿渣粉 主要控制项目应包括比表 面积、活性指数和流动度比 ; 硅灰 的主要控制项目应包括比表面积和二氧化硅含量。 矿物掺合料还应进行 放射性检验。 矿物掺合料存储期超过 3 个月时,应进行复检,合格者方可使用。 在矿物掺合料应用方面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掺用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宜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2. 在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合料时,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 应经试验确定,其混凝土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3. 矿物掺合料宜与高效减水剂同时使用。 4. 对于高强混凝土或有抗渗、抗冻、抗腐蚀、耐磨等其它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宜采用不低于Ⅱ级的粉煤灰。 5. 对于高 强混凝土和耐腐蚀要求的混凝土 ,当需要采用硅灰时,宜采用 二氧化硅含量不小于 90%的硅灰 ;硅灰宜采用吨包供货。 外加剂 外加剂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 《混 凝土外加剂》 GB 8076 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 50119 的规定。 原材料进场时,供方应按规定批次向需方提供质量证明文件。 质量证明文件 15 应包括 型式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与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说明书应说明主要成分。 外加剂 质量 主要控制项目 应包括掺 外加剂 混凝土性能和 外加剂匀质性两方面, 混凝土性能方面的主要控制项目 有 减水率、凝结时间差和抗压强度比 , 外加剂匀质性方面 的主要控制项目 有 pH 值、氯离子含量和碱含量。 引气剂和 引气减水剂 主要控制项目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