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工艺操作规程内容摘要:

E、出铁温度低 F、电流指针趋于上限,易跳闸 处理方法: A、禁止用偏加料的方法处理,要用 调整炉料配比的方法,稳定 17 电极,防止电极继续上升。 B、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料批中焦炭配入量(一般为 23㎏)。 C、检查称量工具的准确度,检查原料条件,如原料粒度是否变化及焦炭中含碳量有无变化。 D、必要时经炉长主管厂长允许,加入少量的重料(减少炭 1/2— 1/3的炉料)。 E、还原剂不足的表现与处理负荷不稳定,电流波动大。 F、炉料发粘,料面局部发暗,炉发死沉料速度缓慢。 G、严重刺火冒白光,坩埚缩小,高温区上移、炉口温度高。 H、铁水温度低,炉渣粘稠,出铁口喷出的气体压力大呈白色光,光感很强。 处理方法: A、在料批配比中增加焦炭配入量。 B、彻底捣炉附加适当量的焦炭。 C、加强扎眼透气,松动料面。 D、检查配料称量是否准确,焦炭中固定碳含量以及水分含量,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变料制度 料批中焦炭的配放量原则上应按配料计算配足,根据炉况允许适当调整。 调整时每 100 ㎏硅石的干焦炭配入量不得低于 5060㎏,焦炭不足时,除调整料批中的焦炭量外,还可以附加形式加入,每次附加不得超过 200 ㎏,每班总共不得超过 300 ㎏。 附加时不准成堆地 18 加在电极根部,应边捣边把焦炭撒在粘料上,然后再用新料压住。 钢屑加入量可 根据合金含 Si 量适当调整,不得将钢屑集中加在电极根部或炉心,应均匀和在炉料中加在炉心三角区。 八 、烘炉和开炉规程 烘炉目的有二,其一是为了陪烧电极工作端,使其硬化后从而能承受一定的电流能力。 其二烘干炉衬,提高炉温,使电炉加料后炉况和生产早期正常,因此,烘炉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炭烘,以焙烧电极,第二阶段采用电烘,进一步焙烧电极,烘干炉衬并使炉衬达到一定温度,以适应加料进行冶炼。 烘炉前的准备工作 ( 1)对一至五层的所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试车。 ( 2)先在每相电极底下垫一层厚 65mm 的粘土砖,而后 将有底电极平稳地落在粘土砖上,以防电极与炉底粘结。 ( 3)将电极把持器移到上限位置,使电极有足够长的工作端。 ( 4)向有底的电极壳内装入块度为 50— 150mm 的电极糊,糊柱高度 4m. ( 5)在电极工作端部位的电极壳,均匀地扎一些小孔,使电极陪烧过程中挥发分顺利逸出,加速电极陪烧速度。 ( 6)在出铁口内放一直径 100- 120mm的钢管,中间填满焦粉,两端用泥球堵严实。 ( 7)烘炉初其设备受热量较小,所以冷却水开到小量,随着温度升高,冷却水量逐渐加大,以放烧坏设备和绝缘系统。 但铜瓦冷却 19 水,始终不要过大,以利于加 快电极的烧结。 ( 8)用炭烧烤时应围绕三相电极的周围用圆钢焊成的花栏,以便盛装炭块,将花栏吊在把持器上(随着电极烧结程度逐步提升,到上限为准),花栏高 -。 烘炉的原则 为使炭烘和电烘过程中符合电极烧结规律,烘炉期间应遵守下列几项原则。 ( 1)电极烘烤部位应由小而大。 ( 2)燃烧的火焰应小而大。 ( 3)电极升温速度有慢逐步加快。 ( 4)电极糊柱高度由低而高。 炭烘烤电极 ( 1)准备 10 吨大块煤炭(粒度 150- 250mm)运到电炉平台上一做烘炉燃料用。 ( 2)先将一些木柴投入到圆钢制的 花栏和炉内,而后以油类物质点燃,之后加入炭,要调整电极周围,使其慢慢燃烧。 逐步地加入新煤炭,每次加入量不要过多,均匀加入。 ( 3)炭烘后期应用大火烘烤,必须注意电极小面的烘烤情况,力争达到烘的均匀。 ( 4)炭烘烤时要活动电极(由炉长安排提升)。 ( 5)炭烘时间,根据电极陪烧质量而定,一般 20- 36 小时。 ( 6)电极烧结良好的特征是:电极壳表面呈灰白色,暗而不红 20 或微红,电极冒烟量少,用尖头钢钎刺探稍有软的感觉,而戳穿后没有电极糊外流的现象,当确认电极烘烧良好后,由炉长决定焦炭烘烤结束,进行准备电烘炉工作。 ( 7)如果电极壳表面墨色,电极冒黑浓烟,用钢尖刺探时软的感觉,而且戳穿后电极糊注出并冒黑烟。 则说明电极糊烧烤不足,应继续烘烤,直到烘烤质量良好为止。 ( 8)因烘烤电极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炉长要经常在现场指挥。 ( 9)遵守技术安全规程,特别要注意不要烧坏设备,防止人身事故。 电烘炉操作 送电烘炉前准备工作: ( 1)将炉内残存的焦炭和炉灰尽量清理干净。 ( 2)再认真检查一次所有设备,尤其是供电,导电的绝缘系统,使其具备正常送电条件,紧固有关的螺丝。 ( 3)炉底铺一层厚度为 150- 200mm的兰炭。 ( 4)将 把持器向下移动,使电极工作端长度保持在 2m 左右,而后对各相电极铜瓦进行紧固,使之与电极紧密接触。 ( 5)正式送电前,可用线将三相电极相联在一起,先用电冲击一次,以检查继电保护装置的灵敏度。 送电 ( 1)送电时由炉长指挥,并警告各岗位的人员,遵守安全规程, 21 观察设备情况。 ( 2)送电时首先用低电压,有时为了便于引弧,开始时可用略高电压引弧,两小时后电弧稳定后仍要使用低电压,电烧过程中逐步升变电压。 ( 3)当不易引弧时各相电极间加些钢销联通(也可用 25#圆钢焊成等边三角形放在三相电极底下),利于引弧。 ( 4)为使 电弧稳定和保持一定的功率应向炉内和电极周围加些兰炭。 ( 5)要缓慢地下降电极,电流小时不要硬插电极,可将炉内旧兰炭推至炉边,补加新兰炭。 ( 6)应尽量少活动电极,当发现电极冒严重时应立即停电处理,防止事故的发生。 ( 7)烘炉时电极消耗较快,下放电极时应停电,必须停电放电极,电极下来后,要观察电极烧结情况。 加料开炉操作 (一)已确认具备加料条件。 (二)开炉配料比;因开炉时炉温较低,为尽快出合格产品,配料以 72硅铁为准。 (三)从加料开始记,约经过 16- 30 小时,可开口出铁。 (四)加料速度一定要慢, 严格控制料面高度。 (五)出炉时间和配料比,可根据炉温和产品含硅量进行调整。 (六)开炉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炉长必须在现场指挥,尤 22 其要严格控制料面高度和安全操作。 ( 1)、检查机械系统,电器系统确保正常,水冷设备,液压及压放系统,各焊接点,油路不得漏水,漏油现象,各油缸及阀件动作灵活可靠,各部件之间绝缘可靠。 在检查完各系统设备后,进行二到三次冲击送电实验。 ( 2)、检查电极极心园直径,当电极升降时,其极心园应保持不变。 单相电极升降,两相电极升降、三相电极同时升降各进行一次 ,三相之间不得有干扰,电极压放系统能灵活的夹紧放松,并能可靠地紧固电极,电极壳不变形。 ( 3)、电极壳接好后应装入破碎的电极糊,其高度略低于平时正常生产时的糊柱高度。 ( 4)、在检查和验收完设备后,做好送电前的装入工作。 首先在炉底铺上一层 200mm碳层,并做导电柱 ( 5)、向炉内加入混好的炉料,其料比以 72硅铁为标准。 ( 6)、下放电极到合适的位置,并紧好电极,进一步的检查各系统,并确认各系统可靠无误,并确保机电设备附近无人后进行实验性送电三次,在完成第三次试送电后,下插三相电极,使其坐死在炉内导电柱上。 ( 7)、送电时生产部,机电维修人员、冶炼负责人及相关的人员必须在现场方能送电。 ( 8)、送电后严禁活动电极,当炉内起弧后,严禁大升大降电 23 极,其负荷应尽量保持稳定和均匀上升,不准单独增大某相电流,以防止出现电极事故。 ( 9)起弧后开始向炉内加料,加料开始后要严格控制其加料速度防止料面过快上涨,从开始投料起到其后的一星期内料面的高度必须控制在炉口以下 400mm,一星期后料面达到正常高度。 在投料的初期(一个班以内 8小时)以半烘炉半冶炼为主,从第二个班开始正常冶炼。 其料面高度为炉口以下 600mm,料比中的焦炭量根据冶炼的进程和负荷的使用情况作及时的调整。 ( 10)、在冶炼初期,应根据炉内情况,向炉体边缘附加一定数量的兰炭。 ( 11)、加料开始约 16— 30 小时,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出铁,在此之前应做好出铁前各项准备工作。 ( 12)、每班压放电极的长度应准确记入冶炼记录,要注意观察电极烧结情况,发现冒烟较大时应降低负荷,当班配电仪表工应在交班时正确填写各种记录,将设备的运行的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