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院消毒隔离制度34561内容摘要:
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 2 小时不得使用;启封的各种溶媒超过 24 小时不得使用,最还采用小包装。 五、 治疗车上物品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 入病区的治疗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六、 弯盘、止血带、湿化瓶、螺纹管等用后以 500mg/L 含氯消毒 液浸泡消毒,浸泡物全部置于液面下,干燥保存备用。 七、 每日以 500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物 体表面、墙面、窗台、地 面 2 次,紫外线消毒 2 次,每 2 周擦拭紫外线灯管一次。 八、各种污物、医疗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置原则分类放置。 九、定期对空气、物表、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监测,每半年监测紫 外线强度一次。 5 换药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 保持换药室整洁,严格清洁区和污染区,标识明确。 进入换 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帽、戴口罩。 二、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 三、无菌容器每周更换灭菌 2 次,消毒液定期更换,无菌物品和 清洁物品分开放置。 四、 每次换药前后必须洗手,换药时按无菌操作进行,如需添加 敷料时,洗手后方可接触换药车。 五、 先换清洁伤口,后换污染伤口;隔离伤口在床边进行,用过物品不得带回换药室;手术者术前不得给感染及隔离伤口换药。 敷料用后放入感染性医疗废物。 六、用后器械需保湿应供应室统一回收,集中处理。 七、每日以 500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地面、换药床,污染后随时擦拭,紫外线消毒 2 次,每 2 周擦拭紫外线灯管一次。 每周大搞卫生一次。 八、 定期对空气、物表、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监测,每半年监测紫 外线强度一 次。 6 耳鼻喉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保持室内整洁,严格清洁区和污染区,标识明确。 工作人员衣帽整洁,操作时戴口罩,检查每一位患者前后应洗手。 二、不能用高压灭菌的器械,可用 2%戊二醛浸泡消毒 10 小时后 备用。 三、压舌板、鼻镜、腔状镊均应高压蒸汽灭菌。 四、耳镜、鼻导管、雾化吸入管道、喷喉管等器械一人一用一消 毒。 五、脓性敷料、绿脓杆菌污染的敷料应双层医疗废物袋包装。 六、每日以 500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地面、桌。全院消毒隔离制度34561
相关推荐
最小值。 可以是关键点号、坐标、属性以及与选择 项目相适应的数据等。 当 VMIN为元件名时, VMAX和 VINC将被忽略。 VMAX选择项目范围的最大值。 缺省时 VMAX=VMIN;如果 VMAX=VMIN则选择容差为177。 VMIN;如果 VMIN=则选择容差为177。 ,如果 VMIN≠ VMAX,则选择容差为177。 (VMAXVMIN)。
、属、种。 基本单位是种。 在等级法进行分类的时候,分类的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小;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 林奈双名法的内容包括: 属名 种加词 三、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鱼类、两栖类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 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0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 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 定理 3
戳班 1 戳班 套 戳班 ,软件模块嵌入录播主机中即可使用; 2.★录播过程中,画面切换时不能出现摄像机推拉摇移 、对焦缩放等影响视觉感受以及视频质量的不良画面;画面切换平滑,在教师全景、教师特写、学生全景、学生特写和教学多媒体计算机信号等多个画面之间切换时不得出现“跳动”切换情况,每个画面的切换时间可通过 WEB 网页界面进行调整和设定; 策略管理,控制录播画面的自动导播切换
十二;摇床电机超时 ? 检查伺服器是否通电和锁死, 没锁死可能伺服器后马达有故障。 检查伺服器控制线是否有问题和更换接口板。 十三;数据处理 错 ? 检查花型是否有问题, 格式化 U 盘重新输入花型。 十四;链条数据校验错, CF 卡错。 ? 更换 CF 卡和更换主控板。 十五;后备电源异常自动掉电 ? 检查 UPS 至主控板信号线和检查零火线是否接反。 更换 UPS 或者主控板。 十六
态研究信息也缺乏收集手段。 九 , 由于信息沟通障碍,对于人员的业绩考核无法顺利实施。 虽然 , 我国大中型连锁业 80%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计算机 系统对其业务进行信息化 管理, 以提高业务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 但 是,从其采用的技术和应用的效果看来, 普遍 整体规划不 够 合理、对即时信息控制程度低、没有量化的愿景和未来发展步骤;没有高水准的 IT 规划支撑新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