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设计控制措施内容摘要:

统,并采用专用胶粘剂粘结,且必须对饰面砖进行粘结强度现场拉拔试验。 当外墙采用薄抹面涂料饰面时,底层墙体必须采用嵌贴块材的防碰撞措施。 10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设计控制 措施 —— 结构专篇 一、 基础工程 桩基工程,设计应在施工图纸中注明桩基施工允许偏差值(偏差值详《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20 表 和表。 ) 工程桩的单桩承载力检测和桩身质量检测 应在 施工图中应注明,承载力检测应满足一定的休止期;预制桩在砂土中入土7d 后,粘性土中入土不得少于 15d,饱和软粘土中入土不得少于25d,灌注桩应在桩身砼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可进行。 桩的承载力检测采用静载试验方法进行,检测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 3 根且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1%,当工程桩总桩数少于 50 根时,不应少于 2 根, 设计等级为甲级及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可靠性低的工程桩尚应采用抗压承载力静载荷试验进行工程桩验收检测。 桩身质量的检测,对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30%,且不得少于 20 根,其它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 10 根。 对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 1根。 对单节砼预制桩及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桩端持 11 力层已通过检验的人工挖孔桩,检测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总数的 10%,且不应少于 10 根,每个桩基承台下不得少于 1根。 二 、主 体结构工程 住宅的建筑平面应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周边楼板的配筋应适当加强;当楼板平面形状不规则时,应调整平面或采取构造措施。 钢筋砼现浇板的设计厚度不应小于 120mm(厨房、浴厕、阳台板不应小于 90mm)。 在现浇板的板宽急剧变化(如楼梯间端部),大开洞削弱易引起应力集中处,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并应考虑温度收缩应力。 悬臂板受力筋应通过计算确定,分布筋直径不应小于 6mm,间距不应大于 150mm;室外悬臂板挑出长度 L≥ 400mm,宽度 B≥3000mm 时,板底应配抗裂分布筋,直径不应小于 6mm,间距不应大于 200。 梁腹板高度 hw≥ 450mm 时,应在梁两侧设置腰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2mm,每侧腰筋配筋率 As> bhw/1000,间距不大于 200mm。 现浇板砼强度等级不应大于 C30。 钢筋砼构件不得采用冷拉钢筋 . 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 12m。 12 底层地面软弱基土上的砼垫层厚度不应小于 100mm,并应配置Ф 6及以上双向钢筋网片,其间距不应大于 200mm。 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压实系数不应小于。 1 建筑 物长度大于 40m 时,应设置变形缝;当有其他可靠措施时,可在规范范围内适当放宽。 1 砌体工程的顶层和底层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窗台梁,高度不宜小于 120mm,纵向配筋不少于 4Ф 10,箍筋Ф 6@200;其他层在窗台标高处,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板带的厚度不小于 6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 C20,纵向配筋不宜少于 3Ф 8。 1 顶层门窗洞口过梁宜结合圈梁通长布置,若采用单独过梁时,过梁伸入两端墙内每边不少于 600mm,且应在过梁上的水平夹缝内设置 2~ 3道不小于 2Ф 6@300 通长焊接钢筋网片。 1 顶层及女儿墙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 1 明确 填充 墙体材料名称、规格尺寸、强度等级、干体积密度、干燥收缩值、导热系数和相对含水率等技术指标。 1 、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轻质墙体,当墙长大于 5m 时,应增设间距不大于 3m 的构造柱;层高大于 4m 时,每层墙高的中部应增设高度为 120mm、与墙体同宽的混凝土腰梁(两端应有可靠的连接措施);砌体无约束的端部必须增设构造柱,预留的门窗洞口宜采取钢筋混凝土框加强。 1 当框架顶层填充墙采用灰砂砖 、粉煤灰砖、混凝土空心 13 砌块、蒸压加强混 凝土砌块等材料时,墙面抹灰 应采取满铺镀锌钢丝网等措施。 1 屋面女儿墙不应采用轻质墙体材料砌筑。 当采用砌体结构时 ,高度不应超过 ,应设置间距不大于 2m 的构造柱和厚度不少于 120mm 的钢筋砼压顶。 洞口宽度大于等于 时,两边应设置构造柱。 14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设计控制 措施 —— 给排水 、采暖 专篇 管材、管件 1 室内给水管道,应选用耐腐蚀和安装连接方便可靠的管 材,可采用塑料给水管、塑料和金属复合管、不锈钢管及质量符合要求 的 热浸 镀锌 钢管。 2 室内 采 暖 、 给水、热水采用工程塑料管时,其明敷和非直埋敷设的管道,应明确伸缩补偿装置及支承的结构型式、设置数量和坐标位置。 室内采暖系统的共用立管宜选用热镀锌钢管等金属材料。 3 管材、部件应注明 温度特性参数、连接方式及规格,给水及热水 管材、管件、接口填充材料及胶粘剂,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埋地塑料管应确定管材及其壁厚。 4 采暖 、 给水及热水供应系统必须明确系统工作压力。 阀门、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