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的调查访问(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一般的想法」為佳。 ※ 訪問過程中訪員進行的速度的快慢,會影響受訪者提供「確切的答案」。 Cannell四種改善報告品質的策略 增強 :如,答的理想,訪員說正面、鼓勵的話。 反之,訪員就不予以積極的回應。 經過設定的增強程序,比訪員自行的增強行為佳。 模型示範( modeling) : Hensen( 1973)認為要向受訪者傳達他們被期望的表現方式,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一個示範。 如,以錄音帶「告訴受訪者,一個希望達成的訪問是什麼樣子」。 標準化指導( standardized unstruction) :讓訪員在訪問之前先對受訪者念一份指導說明,這大概是最直接的方法,來確定訪員對所有受訪者設定了同等的高標準,這對教育程度較高者特別有用。 承諾( mitment) :訪員要求受訪者給一個承諾,若不,訪問就結束。 事實上不承諾者少,且回答品質提高。 結 論 最直接可幫助訪員設定標準的三個方法 一、 標準化的指導說明 二、 要求口頭承諾 三、 堅持訪員要放慢速度訪問 標準化訪問中 題目設計的角色 一個研究者若要確保標準化的訪問,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給訪員容易問也容易答的題目。 訪問的明細做的越好,訪問的工作也就會越好。 最會產生訪員效應的題目,就是那些必須由訪員辨識、判斷才會得到適當答案的題目。 題目內容 影響訪員的題目內容有兩類 一、題目的敏感性 二、題目是詢問態度、意見或是事實性的答案 * Kish( 1962):態度或意見性的題目,比事實性的題目較容易受訪員的影響。 因事實性的題目(可以被獨立檢驗的過去事件或是現在的狀況)是根源於某種客觀的現實,相對的,有關態度和意見的題目,除了受訪者之外,沒人可以去驗證或觀察到。 * 意見性的題目較難回答,是因受訪者對該主題較不可能有已發展成熟的意見,結果就會顯著受到訪員的影響。 題目型式 題目型式最明顯的差別是在受訪者是否給於一組答案,從中挑選(封閉式或固定回應題目),或是要求用自己的話來回答(開放式題目)。 後者較可能產生訪員效應。 提問 答題的過程 八種與測量過程有關聯的行為 一、 題目是否逐字被念出 二、 訪員是否正確的追問以獲得適當的答案 三、 訪員是否引導追問的方向 四、 當需要去追問適當的答案時訪員是否沒有去做追問 五、 (只針對開放式題目)訪員是否逐字紀錄答案 六、 訪員是否對受訪者的答案給予不當的回應 七、 訪員是否涉及不妥當的交際行為 八、 在問答的過程中是否有談笑 訪員特定行為之發生與 Rho間之影響關係排序 一、 沒有去追問 二、 沒有完整或正確的逐字紀錄開放性問題 三、 正確的追問 四、 引導性的追問 * 另一影響原因是訪員紀錄誤差的可能性 追問的相關因素 開放性題目比封閉式題目更需要追問 意見性的題目比事實性的題目更需要追問 困難度高的題目及意見性的題目易引起引導性的追問 標準化測量的特定威脅 一、 所涉及的要點數目:較易發生在開放性題目。 例,從您的觀點看,住在這附近您最喜歡的「一些」事情是什麼。 具多重回答性。 二、 隱藏性篩選題目:例,您去年讀過最好的一本書是什麼。 至少含兩個題目。 三、 在題目中不清楚的名詞:在題目中含有定義不清的名詞,特別容易產生訪員效應。 四、 不清楚的回應期望:題目的措詞中,無法確定什麼是構成適當回應的內容。 例,「您從什麼來源得到最主要的健康資訊」。 何謂來源。 交談、閱讀、電視。 若是閱讀,是哪一類書。 雜誌、書籍、報紙 .....。 五、 田野中過錄的答案:也就是題目用開放的型式來詢問,但是訪員被要求用過錄碼來作紀錄。 真正的問題在於,受訪者不知道訪員判別的標準是什麼。 訪員也未被給予標準化的策略來提供受訪者一些答題的線索。 目前對此法採較保守的態度。 設計調查工具以減低訪員效應 要降低訪員效應,可將受訪者答題所需要知道的放到題目裡,也就是在擬寫題目時,提供訪員完整的腳本。 四個指導方針: 一、 一個好的題目設計,對關鍵名詞要確示其定義 二、 對於隱藏性篩選題目,要特別留意,使之更明確,將會有更標準更好的測量。 三、 研究者擬寫題目時將對答案的期望更明確表示出來,以減低訪員相關的誤差。 四、 在回答開放性問題時,訪員和受訪者在所涉及的重點數目上的變異性應該要控制,也就是明示答案需要幾個重點。 指認題目問題的策略 一、 焦點討論團體( focused discussion groups) :最古老、也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藉由小組討論的過程在調查涵蓋的範圍內,討論每個人的經驗或意見。 二、 認知研究技術( cogni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受訪者在調查的前測版本中,被要求將其思考過程大聲的講出來。 研究者從人們對其題目的理解及思考方式中,可以確認一些題意不清或在回答上會遭遇困難之處。 另一方式是進行兩次,比較兩次之差異。 三、 使用前測訪問( use of pretest interviews) :給訪員更多的訓練,目標是培養他們對題目的敏感度,包括不容易逐字念出的題目,以及通常需要追問、澄清題意,以取得適當答案的題目。 四、 錄音紀錄並過錄( tape recording and coding) :將至少 25次(以取得測量的穩定性)的前測錄音,尋求訪談過程與追問之關聯行為。 結 論 Bradburn 和 Sudman( 1979):要減低訪員效應,最好的方法就是寫更好的題目。 寫更好題目的關鍵步驟,就是要小心仔細、醞釀完全後在調查之前並先預試所有的程序。 訪員的選擇與 訪員的相關誤差 訪員的特性應從三方面思考: 一、 有些訪員會比其他人更勝任問答的過程 二、 某些特定的訪員特性可能會改變題目的意義或脈絡 三、 訪員特性可能會影響訪員與受訪者關係的品質 訪員特性及其表現 * 一個良好的訪員,有些特性是必要的 * 起碼要有良好的讀寫能力 * 具專業領域知識的訪員未必是最恰當,因一個普通的訪員,不必去維持專業之能的假象,可以盡量去做非引導性的追問,直到答案清楚為止。 訪員特性及訪問脈絡 * 訪員特性: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社會階級、族群及宗教背景 * 較有影響者:宗教信仰或族群,種族 訪員與受訪者的關係 * 比受訪者社會地位與教育程度較高的訪員,會有較好的報告品質。 * Weiss的研究中,兩項重要的結論: 一、 人口特徵的相似性,對測量品質並非是一個正數。 二、 人際關係與人際吸引也未必是正數,對調查資料反而可能會有負面的影響。 訪員的年齡 目前資料顯示,沒有影響。 訪員的性別 * 普遍對女性訪員的評價較高(但目前男性訪員較少,會影響統計)。 * 但無證據顯示女性訪員的報告較好或資料較不一樣。 結 論 訪員特性和訪員相關誤差之間的關係,很少能建立起來。 但是,如果調查的主題是直接和訪員的某些特性是相關的,可能會導致受訪者會顧慮到某些答案的選項對訪員會是一種直接的侮辱,侵犯或令之尷尬。 那研究者就要認真的考慮要控制這些特性。 關心如何減低訪員的相關誤差,與其把重心放在訪員的選擇,不如將重點放在訪員的訓練和督導上面。 訪員的訓練 程馥慧 訓練的選擇 訪員的工作有 : 1. 接觸受訪者,請求合作 2. 與受訪者建立關係 3. 處理問答的過程 4. 記錄答案 督導員的訓練有 : 1. 訪員手冊 2. 演講 3. 示範 4. 模擬練習 5. 訓練後,監督其訪問表現並給予評量和回饋 所有在做第一次正式訪問之前的指導活動都算是訓練 訓練時間的長短 和訓練的內容、技巧、成本有關 訓練方式對訪問工作的影響: 1. 訪員對其工作的認知 2. 訪員的技能 3. 訪員與受訪者的關係、受訪者對訪員的反應 4. 所蒐集資料的品質 對訓練訪員價值的研究 研究案例 研究對象 :招募五十七名沒有專業訪問經驗的訪員,分別安排在四場訓練小組 ( 為期一天、二天、五天、十天 ) 研究條件 :訓練前皆先給予手冊自行研讀,每場所教導的訪問技。标准化的调查访问(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