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职技校:口腔医学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开放的实训室强化技能训练;依托口腔模拟教学系统的综合实训项目,在仿真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实训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 4学期进行“实习前综合训练”,为学生顺利走向实习岗位搭桥;第 3 学年学生进入临床“顶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兼职教师采取讲座的方式定期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讲解,同时担任带教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学校教师定期到教学医院指导实习,并一起探讨解决实习中 出现的问题。 推行学期分段式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医院的患者接诊和诊断治疗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与 临床 过程的对接,校院合作共同育人。 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鼓励学生 毕业后 参加国家对医务工作者规定的 继续教育 ; 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加强 职业 培训,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4. 校院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通过校院合作共同建设课程,保证课程建设的职业性与开放性;明确课程建设负责人,成立由课程负责人牵头的课程建设专门小组,保证课程建设的进度与质量;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实施课程建 设激励制度,按计划分阶段落实课程建设任务;利用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成果,建设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立课程反馈与评价制度,积极听取行业医院、口腔专家和学生的课程评价意见,及时完善课程内容。 在 2020 年,校院合作开发核心课程《口腔颌面外科学》, 2020 年, 15 校院合作开发《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修复学》、《 雕牙技巧 》 等 5门专业核心课程。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准入为标准,改革教学内容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 以岗位要求开发校院结合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鼓励教 师们结合学校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学习和借鉴同类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 2 部 和讲义 6部,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 学生们 的动手能力,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色。 5. 全面推行“双证书”教育机制 鉴于医药卫生类专业职业资格鉴定的特殊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无法在校取得执业资格证书 (国家规定,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毕业一年后,方有资格报名参加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 ,以 临床 工作为导向、以 口腔助理医师岗位工作 任务为载体进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 ,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 一致的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制度,在教学过程中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纳入相应的专业课程中。 鼓励学生 在校 获取与其专业面向相近的职业资格证书,引导学生取得口腔修复工证书,拓宽就业渠道 ,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6. 数字化、开放型教学资源库建设 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建设口腔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 ; 同时建设口腔助理医师考试资源库,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 口腔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围绕口腔医学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环节、教学指导 、学习评价等模块进行资源建设,形成专业的特色资源。 同时将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中,医院与学校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数字传输课堂,将医院临床接诊、诊断过程、治疗过程实时传送到课堂,实现校院联合教学。 16 资源库包括专业标准库、课程标准库、专业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库、专业信息文献库、多媒体课件库、口腔诊疗远程教学资源库、专业图片资源库、以问题为中心案例库 、习题库 等内容。 (二)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系统培养 通过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对中专、高职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 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1. 积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探索“ 3+2”学制模式实现中高职衔接 依托 学校 示范院校建设的平台,在 口腔医学 专业试行开展单独招生改革工作,实现“ 3+2”(即 3 年中职教育 +2 年高职教育)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 利用 省中考升学考试,招收五年一贯制初中起点高职班;利用对口升学考试,招收 中职毕业生。 由于中职教育(技校、职高、中专)在学制、教学计划、教材差异较大,文化课缺少客观的统一的课程及考试标准,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形式进行文化课统考难度较大,因此积极探索把中职对口考试分成两段,采取 “ 既分离,又结合 ” 的办法 : 在中职学校(中专和职高)已实施的 “文化课水平统测” 趋于完善的前提下,在二年级期末把统测成绩作为高职升学的参考成绩;在三年级期末考的专业课成绩或有关部门组织的技能等级考 试结果作为技能考核的参考。 将这部分成绩结合起来作为入学成绩。 这体现中高职之间职业技能衔接的思想。 2. 探索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改革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诸多方面,而其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设置的衔接,衔接的关键与核心问题是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我校 将会同 邢台 市 口腔 类中职学 17 校,以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思路,共同制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的实现中高职人才的系统培养。 目前,高职学 校 的招生有普通高中和中职两种生源,且主要为普通高中生源。 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基本上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生源为起点进行编制的,学制一般为三年。 若中职毕业生的生源仍然采用此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将会出现:第一,中职与高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特别是专业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的内容重复会更多,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 ; 第二、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比较薄弱,对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有些难以适应,这样对高职专业理论的深入学习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为了做好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有机联系与整合,有利 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将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 置。 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顶岗实习三大类,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的标准要求、中职学生入学时的文化基础差异以及有无升高职的愿望将公共基础课模块分为两个层次标准进行教学,即公共基础课程 1和公共基础课程 2。 公共基础课程 1 为中职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公共基础课程 2 是为了中职学生升学设置的,与高职入学考试标准对应,高于公共基础课程 1 的标准。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基础等。 中职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专门化 专业技能课程模块、顶岗实习模块。 中职学生刚入中职学校时可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教学,以后可根据个人需要再分专业进行教学,这样设置了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模块,适用于专业大类中的各个专业需要。 专门化专业技能课程模块是针对一个专业对应的若干个不同职业岗位设置的专门化课程,专门化专业技能课程为限定选修课程,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市场需要进行选择。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核心课程、顶岗实习为必修课程。 18 高职与中职教育在专业对口衔接的基础上,高职阶段课程设置与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形式类似,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核心课程、专门化专业技能课程、顶岗实习模块。 高职阶段的文化基础课设置应满足教育部规定的高职教育基本要求,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等。 但在高职阶段不再开设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利用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知识,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在高职的专业技能核心课、专门化专业技能课、顶岗实习的专业教学中,做好与中职教学内容的衔接、深化与提升。 专业技能核心课模块和专门化专业技能课模块在中职、高职阶段的具体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要有较大区别,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应根据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与取舍教 学内容。 顶岗实习是中职、高职阶段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顶岗实习强化校 院 之间的合作,使得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无缝对接”。 中高职的顶岗实习内容与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高职阶段顶岗实习 2 是中职阶段顶岗实习 1的深化拓展与技能提升。 学生在中职、高职阶段的专业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外, 学校 将 加强行业指导作用, 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及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定点机构等进行的培训和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以增强学生 的职业技能和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 学生在高职阶段取得的职业资格 2应是中职 阶段职业资格证 1的范围拓展与技能级别的提升 ,使人才成长途径符合能力提高的培养规律。 学校将根据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培养培训,解放思想,改变观念,以适应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成体系和课程改革。 3. 探索全方位、多样化评价制度确保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 中职升入高职后,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核心知识、专门化能力及顶岗范围和内容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在高职阶段学生评价时,学生评价的重点是在中职阶段应知应会的基础上,对公共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核心知识专门化能力等横向知识、能力扩展及纵向知识、能力延伸的考核。 19 ( 1) 开展校院深度合作, 建立由 行业医院 提供考试标准和客观考试条件的评价方法,评价高职阶段拓展及延伸的理论及技能。 ( 2)与职业能力挂钩,建立考证取代考试制度体系,评价高职阶段专业知识综合能力。 ( 3)为了全面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推行大赛对学生评价制度。 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及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三) 强化实践育人,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依托 校内、外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按照课程体系,总计授课 3781 学时 , 实验实训(包括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2417 学时,占总学时数的 %。 建设期间,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比率达到 70%。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承担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功能,同时还承担着为校外 医院医师 培训和 作为 职业资格 考试基地 等社会服务功能。 新建或改扩建 口腔修复实训室、口腔技能实训室、口腔模拟操作实训室等 3 个口腔仿真校内实训室,实现学生在 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 模拟口腔教学系统学习及实践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按照“校中院”建设思路建立校内“综合口腔诊室”,教 师在诊室挂职,学生在诊室开展诊室与患者沟通和诊断、治疗的实习,实现教学过程与临床过程的对接。 ( 1) 口腔修复实训室 该实训室为新建实训室,主要仪器设备为 口腔修复操作台 , 聚合器 3台、石膏修整机 3 台、热水器 2台。 使同学们能够通过 实际操作 ,激发对专业的兴趣。 口腔修复实训室 建成后,可容纳 40 名学生学习,主要满足 口腔医学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需要,作为新生入学的认识实习基地 和 《 口腔修复学 》、《 雕牙技巧 》、《 固定义齿修复 》 、《全口义齿修复》 课程的实训室,加 20 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增强 动手操作 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 2) 口 腔技能实训室 该实训室为新建实训室, 满足烤瓷冠等 实训教学需求。 主要仪器设备为 烤瓷炉 2 台、真空泵两台、高压蒸汽清洗机 1 台、贵重金属保险柜 1台。 使同学们能够 进行烤瓷牙制作 , 练习口腔实际临床操作能力。 口腔 技能 实训室建成后,可容纳 40 名学生学习,主要满足口腔医学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需 要,作为和《口腔修复学》、 《固定义齿修复》、《全口义齿修复》课程的实训室。 ( 3) 口腔模拟操作实训室 该实训室为新建实训室。 主要仪器设备为 模拟教学系统一套。 使同学们能够进行 仿真模拟真实环境情境下 , 实际 练习口腔 内 临床操作能力。 口腔技能实 训室建成后,可容纳 50 名学生学习,主要满足口腔医学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需要,作为和 《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技 综合实训 》 课程的实训室。 ( 4)铸造实训室 该实训室为 完善装备 实训室。 主要仪器设备为 笔式喷砂机 2台、电解抛光机 2台、种钉机 2 台、内侧石膏修整机 2台、高速切割机 3 台、真空搅拌机 2台、振荡器 2 台、技工切割机 2 台、超声波清洗机 2 台、高压蒸汽清洗机 1 台。 能满足本专业所有学生进行全套工艺技术的 实训教学需求。 口腔技能实训室建成后,可容纳 30 名学生学习,主要满足口腔医学专业及专业群的 教学需要,作为和 《口腔修复学》、《口技 综合实训 》 课程的实训室。 ( 5)综合口腔诊室 该诊室为完善诊室,是在 学校附属医院 现有口腔诊室的基础上,利用全电脑牙科综合治疗椅 以及 配套的口腔诊治器械 ,装备 数字化 信号传输 ,实现教师两地教学。 诊室建成后,可容纳 50 名学生见习, 通过分组 能满 21 足本专业学生口腔临床课《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等课程的临床见习需求。 表 4 口腔医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号 建设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