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文言虚词打印版内容摘要:

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2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 等。 1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 相如列传》)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1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2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所在】。 1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处所。 1 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2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促织》)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1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2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 宫。 (《过秦论》) 3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5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6 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7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8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 2.以为,认为。 1 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2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1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 所 结合,构成 为所 或 为„„所 ,译为“被”。 1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2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3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5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1 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2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1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 3 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 4.对,向。 1 为之奈何。 (《鸿门宴》) 2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 当 等到 等。 1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1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3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2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 3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1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 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3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1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2 犹且从师 而问焉。 (《师说》) 3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1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2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1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2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 3 则牛羊何择焉。 (《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2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 “然”,译为“„„的样子”“„„地”。 1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2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1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 1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2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1 鸣呼。 灭六国者 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 2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3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1 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2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 3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1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2 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 停顿。 1 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2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1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 1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触龙说赵太后》) 2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病梅馆记》) 3 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 表示判断语气。 2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3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4 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 5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6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7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8 鸣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 9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10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11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12 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13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 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 14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5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16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17 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1 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2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1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 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 1 岂非计久长,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