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工作技术标准与工作方法内容摘要:

则计算回次采取率,分层深度计算数字一律采用整数,计算方法如下: 回次采取率 =回次岩心长度 /回次进尺长度 100%。 孔内有残留岩心时: 17 回次采取 =本次岩心长 +本次残留岩心长(或减上回次残留岩心长) /本回次进尺 100%。 分层 采取 =分层岩心总长度 /分层进尺总长度 100%。 ⑤、 钻孔偏曲校正可用投影制图法或坐标增量查表计算法,每一测点各影响上下两测点间距的 1/2。 (八)、地质编录一般性要求 地质编录应随工程的进展及时进行。 一般要求:水平坑道不落后于工作面 10~ 30 米,需支护地段应在支护前及时进行;天井可根据施工作业情况一次或分段编录;竖井地质编录必须随同测量及时进行,以保证位置准确。 钻孔编录一般不落后进尺 10 米,浅钻可一次编录;采场编录一般要求每上采 3~ 5米编录一次,或按分层、分段编录;露天采场应随堑沟和采剥工作面的推进及 时作好地质素描和编录。 现场素描图应及时进行内业整理,一般应在两天内完成,单一工程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成册,经坑口或采区地质负责人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综合资料编制。 五 、地质综合资料编制 的程序 矿山地质综合资料是矿山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是指导矿山生产、勘察,进行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也是编制矿山采掘(剥)技术计划,进行矿山近期和长远规划的重要依据。 编制矿山地质综合资料,应全面系统整理已有地质成果,结合矿山生产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经过分析归纳,进行综合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如电子 计算机等)。 矿山应有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矿山地质综合研究工作,以保证 18 矿山地质综合资料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矿山地质综合资料应能全面反映区域地质发展规律、矿床产状、规模与成矿地质条件、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以及矿床地质、经济评价等综合研究成果。 综合资料包括 ( 1)、矿区总体性资料。 ( 2)、矿区单体性资料。 ( 3)、采场管理资料。 ( 4)、综合研究资料。 ( 5)、袖珍 图资料。 六、综合 编录质量 的技术标准 原始编录应建立自检、互检、抽查制度,综合编录必须对采用的原始资料先行审核,再编制 各种所需的地质资料。 工程原始编录长度以测量成果为准。 编录内容要齐全,各种地质现象在图上(原始和综合图)的误差不得超过 1mm。 综合图的内框线和坐标方格网误差不超过 ,各种地质现象的符号必须统一,数字一律朝北书写,图面要求整洁、清晰。 七 、编制地质综合图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图幅规格:地形地质图及根据地形地质图编制的各种图件,应根据地形图分幅原则确定,一般原图采用:外图框 58 62cm,内图框 50 50cm。 其他图件,在一般情况下采用如下规格:全张为 110 79cm,半张为 79 55cm,四开为 55 39cm,八开为 39 27cm。 19 ( 2)、 图件要求 ① 、图形布置:平面图一律按正坐标制作,剖面图应按坐南朝北或坐东朝西方向; ② 、地质图件应有:图名、图幅号、比例尺、方位标、图例、图签、 接 图表、内外图廓、坐标网、图廓间记注、坐标系统说明、保密等级等; ③ 、图件编号为求简单 明了 、序号统一、查找方便; ④ 、原图、底图必须用优质纸(或聚脂薄膜)和符合要求的绘图仪器绘制,以保证图件质量; ⑤ 、地质资料要认真审核后方能兰晒、定版或复印。 八 、 生产矿山应建立 建 全下列图件 区域性图件(比例尺根据 矿山实际确定) ( 1)矿区 交通位置图。 ( 2)区域矿产分布图。 ( 3)区域地质图(附综合地层柱状图)。 ( 4)区域构造地质图(附地质构造综合剖面图)。 ( 5)区域水文地质图。 ( 6)其他图件(如区域重砂、露头采样分布图及物、化探图件等)。 矿区性图件 ( 1)原始地质图件(比例尺 1/00~ 1/200,专用素描为 1/20~ 1/50) ① 、 槽探素描图。 ② 、 浅井素描图。 ③ 、 钻孔柱状图。 ④ 、 坑道素描图。 20 ⑤ 、 其他(如各种专用素描图等)。 ( 2)地质基础性图件(比例尺一般为 1/200~ 1/1000) ① 、 井下 采 矿中 段或 分段取样位置平面图。 ② 、 中 段地质平面图。 ③ 、 勘察线剖面图。 ④ 、 储量计算平面图、剖面图。 ( 3)生产性图件(比例尺一般为 1/200~ 1/1000)。 ① 、 生产勘探、地质勘探设计平面图、剖面图。 ② 、 供编制采掘技术计划用的有关图件。 ③ 、 供开拓、采准、切割、落矿设计用的图件。 ④ 、 其他生产所需的各种图件。 地质综合性图件(比例尺一般为 1/1000~ 1/2020)。 地下开采矿山:矿区综合地质图; 矿区(矿床)地质地形图;矿区水文工程地质图;矿区地表(阶段)取样分布图;矿区勘探程度或勘探工程分布 图;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及地质构造剖面图 ;中段地质平面图;矿体纵横(或水平)投影图;矿层顶底板等高线图;勘探线剖面图; 储量计算图等。 综合研究性图件 ( 1)矿石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研究方面的图件。 ( 2)矿体形态、产状研究方面的图件。 ( 3)岩相、蚀变带研究方面的图件。 ( 4)矿床地质构造研究方面的图件。 ( 5)物探、化探研究方面的图件。 ( 6)矿床成因、成矿预测研究方面的图件。 21 ( 7)探采对比研究方面的图件。 ( 8)其他:如矿床经济效益图,最低工业品位计算图,有害元素分布图等。 生产矿山应具备下列表格 资料 取样、化验结果登记表;探矿工程完成量统计表; 储量计算表 储量平衡表;生产矿量统计表; 矿石损失、贫化统计表;矿岩各种物理测定登记表;采场档案卡片。 生产矿山应具备一 系 列文字资料 ( 1)、 勘探设计说明书及提交地质资料的说明书。 ( 2)、 年度地质工作总结。 ( 3)、 矿量报销的地质资料。 ( 4)、 勘探工作总结。 ( 5)、 各种专题报告。 ( 6)、 各种专题研究成果; 矿山地质部门应配专(兼)职的地质资料保管员,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的检查、验收、提交、保管及保密制度。 第四章 取样化验 一、 取样 概念 根据需要在矿体及其周围采取一部分矿石或岩石 及矿山产品,按一定要求采取一定数量 样品, 这一工作称为取样。 矿山应加强取样化验工作,积极试验和推广新的取样方法(如 X荧光分析),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采用新的取样方法需与剥层法或刻槽法取样进行对比试验,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取样方法: 刻槽法 — 在坑道壁 上、顶盘上或掌子面上开凿一定规格的小槽,将槽中可取物品作为样品(尽可能在壁或掌子面 上,施工方便 )。 张十八铅锌矿 22 区坑道 采用 刻槽法 较好。 二、 样槽的布置原则 样 槽必须延矿体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一般 为 矿体真厚度 的 方向。 样 槽应按厚度全幅度切过矿体。 刻槽表面尽可能平整,槽直,规格工整,避免为此产生系统误差。 样槽断面规格 : 宽度 深度: 10 3cm 三、 影响样槽断面规格大小的因素 矿化均匀程度:均匀时,样槽断面愈大,反之愈小。 矿体厚度:大时,断面小;反之则大。 ( 目的是保证样品有足够的重量。 ) 有用矿物粒颗大,矿石 脆性较大,矿石疏松断面可大些。 四、 样品长度 是指单个样品槽子的长度,取决于矿体的厚度,矿石类型变化情况和矿化均匀程度。 最小可采厚度和夹石剔除厚度等因素。 一般以不大于最小可采厚度或夹石剔除厚度为适 宜。 张十八铅锌矿区样长选定 1~ 2m 较好。 五、 取样间距 当沿着矿体走向或倾斜方向取样时,相邻两个样品之间的距离。 一般 勘探坑道为 3~ 5m。 回采工程为 5~ 10m。 六、 钻探取样 从钻探所得岩心或矿心进行采样的方法。 样长一般以回次为标准。 七 、 勘探工程的取样 的技术标准 槽探取样:在槽壁(底)原岩上取样。 浅井取样:根据矿体产状和矿化均匀程度,在一壁或两壁取样。 坑道取样:穿脉取样视矿化均匀程度,采用一壁、两壁或两壁一顶取样, 23 合为一个样品。 在矿体中连续取样应超出矿体 2~ 4 米,单样长 1~ 2 米。 沿脉在顶板 或工作面上取样。 远离矿体的坑道可适当取样作为检验。 钻孔岩心取样:一般以每回次岩心长度为单样长,有明显矿岩界线的要 分取。 小口径钻取全心,大口径钻用劈心法取一半,在矿体内全厚取样,并超出 2~ 4 米。 围岩内间隔取样。 八 、 地下矿山采场取样 的技术标准 采用浅孔留矿法、充填法、全面法等采矿方法时,在采场工作面上用刻槽、刻线、网格等方法进行取样。 采用中深孔或深孔回采方法时,利用凿岩孔取岩粉样。 采用分层(段)崩落采矿方法时,在分层或分段开凿时穿脉或进路巷道内用刻槽法,刻线法全厚连续取样。 九、 出矿取 样 的技术标准 爆堆矿石取样:在爆破后的矿石堆上采用方格拣块法取样。 矿车取样:无论是坑内矿车或外运火车均采用方格拣块法取样。 放矿漏斗取样:当漏斗放矿至一定车数或一定时间后,在放矿漏斗处取样一次,按规定车数或时间内所取试样合并成一个样品。 十、 技术取样 是为了研究矿石和岩石的物理和机械性质,获取矿产储量计算和研究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所需资料而进行的取样工作,包括矿石体重、温度、孔隙度、抗压、抗拉、抗剪强度,松散系数,硬度,块度等。 取样时要考虑矿石的不同工业类型、自然类型、工业品级和不同的围岩,保证试 样的代表性。 加工技术试验取样主要是为确定矿石的可选性、选矿方法、加工工艺等提供资料。 取样方法取决于试验规模所需矿样重量、矿化均匀程度、采样施工条件等因素。 所采 24 样品必须有代表性,其数量应满足不同阶段,不同深度试验的要求。 在取样前应详细编制加工技术试验取样设计。 矿山取样应填写取样卡片,样品送加工化验时要填写送样单。 第五章 矿产储量计算 一、固体矿产资源 /储量分类 定义: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固体自然 富积物,根据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 其位置、数量、 品位 /质量、地质特征是根据特定的地质依据和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的。 按照地质 可靠程度 ,分为 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一) 、查明矿产资源:是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 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 (二) 、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而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 (三 )、 矿产勘查分预查、普查、详查、勘 探四个阶段 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 类比、预测,提出 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普查:是可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 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 已进行了类比研究。 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出详查区范围。 25 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 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