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内容摘要:

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1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 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 “三一律 ”;明显的保守性。 二、抒情作品的抒情途径有哪些。 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是什么 ? 在内容上高度自由。 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A、名词解释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在日常个性的基础 上升华。 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 功利性。 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 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 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 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 规范语体:具有规范性的语体。 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 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 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 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 1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语言的特殊组合,是文学风格的外衣。 1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1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1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 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 1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 1时代风格: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1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渗透于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 1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1流派风格:一些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主张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 群体文化的表现。 B、简答题 一、为什么说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文学风格 是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是作家独特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文体成熟的标志。 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文学与时代、民族、地域等领域的关系。 二、对于文学风格的理解,历来有哪些观点。 着眼作品的外在特色,认为风格是一种言语形式。 着眼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认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的自然流露。 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认为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从读者鉴赏角度来理解,认为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三、文学风格的定义 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点。 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有机整体性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 四、什么是创作个性。 与风格关系如何。 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文学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 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是风格的灵魂。 五、叙述语体有哪些特征。 虚拟性。 不是单声话语,是双声话语。 还具有多声齐鸣的特点。 六、体载与语体的关系如何。 两者密切相关,一定的体载要求一定的语体相配合。 某些文体还以一种语体为主,兼用其他语体。 七、语言与言语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言语属于个人,体现个人特点;语言属于社会,体现社会规则。 语言来源于言语活动,言语活动又受制于语言规则。 C、论述题 一、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的关系。 风格与作 家对语言的编码和超码密切相关。 风格与词语的频率有关。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要素有哪些。 文采。 情调。 气势。 氛围。 韵味。 三、文学风格有哪些特征。 独创性。 稳定性。 多样性。 四、文学风格的类型有哪些。 西方古代三分法:安提西尼(崇高、平庸、低下);黑格尔(严峻、理想、愉快);威克纳格(智力、想像、情感)。 我国古代有简繁二法:简分有:刚柔(刘勰、姚鼐)、虚实、奇正,刚柔影响最大。 繁分有:刘勰 “八体 ”、皎然 “十九种 ”、司空图 “二十种 ”。 五、文学风格 的变化构成有哪些。 与时代文化。 与民族文化。 与地域文化。 与流派文化。 各个文化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第七章 文学创作 A、名词解释 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 “气 ”,不全面。 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 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 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 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 1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 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 “入 ”,而且还要能 “出 ‘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 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春笋的起伏状况。 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律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 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第三章 文学形象系统 名词解释: 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应用于意境理论中,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虚境通过实境来实 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象征意象化: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 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即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荒诞的幻象求得意念的真实。 荒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 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 “特征化 ”,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第四章 叙事作品 名词解释: 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 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 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解的特定角度。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有四种: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及 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 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 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