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18课外文言文阅读内容摘要:

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0 题。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 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 怒其不下己。 后召诣 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 东京其先陷乎。 ”即托疾去。 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 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 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 ”洧乃按甲不出。 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 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 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客斋随笔》,有删改) 8.下 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颖士阴语柳并曰 阴:暗中 B.胡人负宠而骄 负:依仗 C.往客金陵 客:旅居 D.则过之焉 过:责备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A.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B.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C.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D.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萧颖士对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见均辞而不去。 ————————————————————————————————————————————————————— B.萧颖士预言了安禄山即将叛乱且东京将会陷落。 C.郭纳、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 D.节度使源洧听从萧颖士坚守襄阳的劝说。 11.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4 分)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答案】 8. D(过:超过) 9. B(他没有向封常清提计策) 10. C 11.当官的以儿童游戏的方式来抵御厉害的叛军,(想取胜)太难了。 共 4 分。 “肉食者”、“御”、“删”各 1 分,其余句意正确 1 分。 【参考译文】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我反复考证后发现, 9 / 51 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度量的人。 在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 后采,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当时,安禄山依仗玄宗的宠信,恣意妄为,萧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皇上的宠信骄横跋扈,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 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 ”不久,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 安禄山反叛以后,萧颖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 ————————————————————————————————————————————————————— 萧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 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 ”他听说大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 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北襄阳)避乱,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萧颖士劝说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不坚守,则大势即去。 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 ”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 源洧死后,萧颖士又去金陵,并客后于此。 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要召见他,他坚辞不去。 李白,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璘的叛军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萧颖士对永 王李璘的召见辞而不见,可见他的胆识远远超过李白。 【湖北省宜昌市】一、 陶潜之略传 房玄龄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①。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性不解音,而畜②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 ————————————————————————————————————————————————————— ——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注释】①融然:和悦的样子。 ②畜:通“蓄”。 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6.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 4 分) 尝( ) 愠( ) 辍( ) 但( ) 7.文中有许多带“之”的句子,请找出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 2 分) 例句:高卧北窗之下。 . 答句: 8.请用“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 3 分) 未 尝 有 喜 愠 之 色 惟 遇 酒 则 饮 时 或 无 酒 亦 雅 咏 不 辍。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3 分)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10.陶渊明无论是穷困之时,还是酒醉之后,都能始终保持 一种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 请在文中找出与“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个句子。 ( 2 分) 10 / 51 11.请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陶渊明性格特征的 8 个字。 ( 2 分) 12.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竹里馆》一诗中王维在竹林独自弹琴的诗句。 ( 2 分) 【答案】 6.( 4 分)尝:曾经 愠:生气,发怒 辍:停止 但:只,只要(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 ) ————————————————————————————————————————————————————— 7.( 2 分)“未尝有喜愠之色。 ”或“每朋酒之会。 ”(任意答对一句得全分。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常用 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 ) 8.( 3 分)未尝有喜愠之色 /惟遇酒则饮 /时或无酒 /亦雅咏不辍。 (断句三处,断错一处扣 1 分。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断句的掌握情况。 ) 9.( 3 分)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译句顺畅得 1 分。 重点关注“萧然”“穿结”“箪”“宴如”四个关键词,译错一个扣 0. 5 分。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文言语句的翻译情况。 ) 10.( 2 分)“大适融然。 ”或“未尝有喜愠之色。 ”(任意答对一句得全 分。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前后联系,上下融会的理解能力。 ) 11.( 2 分)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答对一句得 1 分。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联系人物性格,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 ) 12.( 2 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上下句各 1 分,每句见错无分。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 ) 【参考译文】陶潜(陶渊明),字元亮,又有名字叫潜。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说:“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空————————————————————————————————————————————————————— 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他自己写文章这样说,当时的人们称他是如实记录。 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 他从没有高兴生气的时候。 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 他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 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 “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 【湖南省长沙市】二、(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 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 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 禾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吾位言. 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 ”首抗疏⑥劾贯。 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 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 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 11 / 51 ————————————————————————————————————————————————————— 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 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 ?”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 ②格:搁置。 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 ④搢绅:同“缙绅 ”,士大夫的代称。 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 ⑥抗疏:上书直言。 ⑦宦寺:宦官。 ⑧曹:辈,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弛担持刀(《狼》) .. B.或指为生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 C.人服其先见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 1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C.宋何罪之有(《公输》) .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6 分,每小题 3 分) ⑪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⑫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15.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 你更赞同哪一种。 请阐述理由。 ( 6 分) 【答案】 12. B( A.松弛 /放下; B.有的人; C.佩服 /动词,穿戴; D.根本 /本来。 ) 13. B( A.代词:指“这种景况”; B.助词:的; C.宾语前臵的标志; D.音节助词,不译。 ) 14. ?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来报答陛下吗。 15. ?陈禾品质:有先见之明 忠于职守 敢于进谏 刚正不阿 ?进谏方式: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的讽喻。 陈禾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 ?开放题: 赞成邹忌。 原因:采用委婉地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 赞成陈禾。 原因:陈禾的方式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 【参考译文】陈禾字秀实,是明州鄞县人。 考中元符三年进士。 (当时)天下长久太平, ————————————————————————————————————————————————————— 12 / 51 军备松弛,东南一带 尤其严重。 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 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臵起来不予批复。 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 当时童贯的权势愈加扩张,和黄经臣等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 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