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大学语文电子教案内容摘要:

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 人。 早年曾仕为江州祭酒、彭泽令等,中年因厌恶官场的污浊,遂绝意仕进,退隐农村,卒后友人私谥 “ 靖节 ”。 其诗文都取得较高成就。 诗分为咏怀、田园两类。 这两类诗歌反映了诗人不向黑暗现实妥协的高尚品格及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其中尤以吟咏 “ 躬耕自资 ” 生活及其感受的田园诗成就独特,开创了我国诗史上的田园诗派。 诗歌的风格质 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的创作曾经起过很大的影响。 有《陶渊明集》。 二、解题 晋安帝义熙二年 (406),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到家乡,从此隐居不仕。 第二年春天他写下了著名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本篇即为第一首 三、课文分析 开头四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写诗人本来就热爱田园而没有适应官场生活的气质,以致误入官场,然而,自己却是身在官场心在田园。 作者用 “尘网 ”比喻官场,用 “误入尘网 ”形容自己的官宦生活,表现了他对官场厌恶和自己仕途生活的自责。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在官 场中生活如同束缚在笼中的鸟,养在池中的鱼是不自由的,希望早日离开官场回到田园中去。 这里的 “旧林 ”和 “故渊 ”比喻田园。 如今离开官场就象鸟入森林、鱼归江河一样欢快。 接着便描写他过隐居生活的环境: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 巅。 ”土地十余亩,草房八九间,屋后有榆柳,堂前有桃李。 远望有依稀可辨的村落,近看村庄中升起袅袅炊烟,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树中鸣。 这些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极平常的景物,田地、草房、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 鸡鸣构成了一派和乐安适的农村景象,诗人对农村中的一草一木都饱含热爱的感情,反映了弃官归田的乐趣。 如实写来,看似平平淡 淡 ,但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最后四句,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写他对自己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后,过安闲的田园生活的由衷的喜悦。 摆脱了官场上的繁杂事务的纠葛,清静、幽闲,真犹如被长久关在笼中的鸟兽突然被放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拘无束的自由。 苏轼评陶诗曾谓: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 这是说陶诗平淡质直,不重文彩,实际上意境优美,诗味隽永。 诗中景物都是乡村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 诗人写入诗中则富有生气,构成一幅恬淡秀丽的田园图画,又是通篇抒情的有机构成。 这纯出自然,毫不雕琢的艺术表现力,亦与通篇平淡风格,高度和谐一致。 报任安书 司马迁 一、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 14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先世为周代史官,父谈任汉武帝太史令。 司马迁少时从大儒董仲舒、孔安国学,二十岁后漫游几遍全国。 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得继父职,他博览汉室藏书,参以游历见闻,在其父累积编次的大量史料基础上,于 12 太初元年(前 104),开始从事《史记》的编写。 天汉二年(前 99),因替孤军奋战、不得已投降匈 奴的李陵辩解,被处腐刑。 在狱中,他仍写作不辍,出狱后,授大多由宦官充任的中书令。 使他更发愤著述,终于在征和初年(前 92)左右,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 不久即去世,年约六十余。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三千多年历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第一次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反映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间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又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 各体有机配合,构成了 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历史巨著。 二、解题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 (前 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 (刘据 ),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 (刘屈髦 )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 (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 ),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 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 隔了很长时间,司马迁写了这封信答复他,而这时任安已经因事下狱。 信中,司马迁历叙身世遭遇,抒发了自己内心极大的悲愤和痛苦,对汉武帝的刚愎自用不无微词。 信中还表现了司马迁积极的处世态度,提出了 “人固有一死, 死,有 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的人生观,明确地表示:只要能够完成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记》,虽万死而不辞。 全文感情真挚强烈,夹叙夹议,回 环反复,把作者的心曲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课文分析 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诉说自己困厄受辱的处境,陈说无力“推贤进士”的苦衷,倾吐了愤懑的心情,并表达了对即将离世的朋友的怜念。 作者首先说明自己一直没有回信的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身残处秽”,受尽屈辱;二是因为琐事缠身,没有时间。 现在来回信,主要是预感到任安获罪有可能被杀,不想让其抱憾而终。 若不回信,恐怕从此就没有机会向朋友“抒愤懑”了。 接下来从两个方面申说自己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 一是极言宦者历来都是受歧视、为人所不齿的,说明即使朝廷乏人,自己的身份也已决定不可能充当举荐贤士的人了。 二 是先说自己没有才能,然后说当年作为朝廷官员,议政时也没有做出多少贡献。 最后归结到自己“已亏形”,怎么还配“论列是非”。 第二部分:回忆事情的经过,向任安说明真相。 先写自己一生不得志,本来主观已经很努力了,只想尽忠职守,希望赢得汉武帝的赏识,然而不可预知的现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自己与李陵并非旧好,但李陵的为人和素养都值得称赞,且作战勇敢,深入虎穴,始战获胜,卒因救兵不至,寡不敌众,败降匈奴。 这是李陵的一时之过,败降也是权宜之计,因而为之 13 向皇上直言陈情,结果“明主不深晓”,以为“为李陵游说”,定为“诬上”之罪, 加上四方无援,被处以宫刑。 李陵既已生降匈奴,败坏了他家族的声誉,自己也跟着受刑,更被天下人耻笑。 事情不容易一一跟俗人说清楚,可悲啊。 曲抒冤屈之情,令人怜恻。 第三部分:对自己为何不索性一死以求解脱做出解释。 第一层先说太史令这一职业的卑贱,并提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进步生死观,以结上生下。 下面将生者辱与不辱的情况分为十种,最上等的是不污辱祖先,污辱到极点的是腐刑。 接着又以猛虎关进笼子里受束作喻,触及自己的困境,并列举了西伯、李斯等九个王侯将相都曾关入监牢,来说明受辱不足为怪,说明勇与怯 、强与弱都是形势造成的。 第二层从人之常情说到自己的孤伶、苟活,是因为自己的志愿还没有实现,如果随便死去,那倾注了自己毕生心血的著述就不能留传给后世了。 第四部分:对自己写作《史记》的思想动力,对《史记》的构成作了介绍。 第一层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等名人在厄境中著书立说,被后世传颂。 这些事例,用孟子的话说是“殷忧启圣”,用现代的话说是“逆境成才”,是符合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辩证观点的。 这八个排比句从此成为激人奋发的名句。 文中所叙述的八件事,虽不能说都是“圣贤发愤”之作,但作者不过旨在说明“发愤著书”是普遍现象。 第二层紧承第一层,说明自己在效法圣贤,发愤著书,并介绍了有关情况:方法、篇数、篇目、特点等,更主要的是说明自己著书的原委和宗旨,以及忍辱成就此书后的最大意愿,而这些又都“难为俗人言也”。 第五部分:司马迁再次倾诉自己遭受酷刑后产生的深不可灭的耻辱感,答复任安的问题。 具体写了痛苦的原因、表现,说自己已形同宦竖,又不能引退隐居,只能在世上隐忍苟活,实在无法推贤进士,也不想用言辞自饰,是非功过,只有死后乃定,又一次陈述其苦衷。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 其中叙事、议 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 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世说新语 (三则 ) 刘义庆 一、 作者简介 刘义庆 (403444 年 ),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 (今江苏 徐 州市 )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除《世说新语》外,还编有《 幽 明录》等,但已散佚。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集。 本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 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 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士族的放诞生活和清谈风气。 在中国小说中自成一体,后代仿作很多。 书中存在不少消极因素,但也有不少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的记述。 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刻画人物肖像、精神面貌,意味隽永。 14 二、课文分析 《世说新语》记述士人的生活,所长在于简洁与传神。 第一则重在记言语。 写新亭对泣,寥寥数百字,场景、气氛与人物的表情、风貌俱跃然纸上。 而通过周 顗 的感慨与王导的呵斥之间的对比,则更鲜明、生动地传达出各自的精神境界。 一种是颓废感伤,一种是奋发图强。 作者显然是肯定 后者的。 此后,“新亭对泣”、“楚囚相对”已传为成语。 第二则是记行为。 王子猷雪夜访戴,竟“造门不前”,“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 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一连串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第三则重在记事件。 写石崇与王恺斗富,揭露豪门贵族的奢侈、骄纵。 石崇以铁如意击碎珊瑚树这一典型细节,像石雕从石面上凸起一样,使人物精神全出。 而 以皇亲国戚为铺垫和贯穿始终的二人对比,则将奢侈和跋扈的程度衬托到了极致。 对王恺心理变化的点染,也恰到好处。 这三则笔记小说,文字省净生动,意味丰富深长,彰显出当时一些士人官僚的精神风貌。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具有广泛文化史意义与艺术性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一、 作者简介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 , 扬州 (今江苏省扬州市 )人 ,初唐著名诗人。 曾官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间 ,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同以吴越之士驰名京都。 开元初 ,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他的生平事迹 ,已不可详考。 所作 诗篇也多散佚 ,《全唐诗》仅录存二首。 二、解题 这首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三、艺术手法 ( 1)、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引起诗人的遐思冥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神思飞跃,联想到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绵延久 长。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其基调“哀而不伤”,回荡着初盛唐的时代之音。 下半篇诗人将笔触转到了人世间,引出了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生动地描写了在美丽的花月之夜, 有 情人的两地相思之情,从而歌颂了人间纯洁真诚的爱情。 整首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了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 15 ( 2)、 构思 奇特、 意境 优美。 《春江花月夜》无论是在艺术构思,诗歌意境的创造以及抒发感情和景物描写方面,都表现出与前代作品完全不同的面貌。 全诗紧扣着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 写,而又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现出来的。 诗情围绕着明月的初生、高悬、西斜、下落的过程而展开。 在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以及长夜不眠的思妇和漂泊天涯的游子间的相思之情等,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 而在这样神话般迷离优美的艺术气氛中,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赞美,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探索,以及对人间纯真爱情的歌颂都十分自然地溶合在一起。 情景交融,收到十分完美的艺术效果。 ( 3 这首诗笔调优美,风 格清新、艳丽、典雅。 用韵也很有特色,全诗四句一换韵,共九韵,每一韵形成一个小段落,段落间的转折,自然和谐 ,给人婉转优美、回肠荡气的美感。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一、 作者简介 陈子昂 (661702) ,字伯玉 ,梓州射洪 (今四川省射洪县 )人。 唐睿宗文明元年 (684 年 )进士。 武后时 ,官右拾遗。 直言敢谏 ,所陈多切中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归里 ,被县令段简陷害 ,死于狱中。 后世称为陈拾遗。 他论诗提倡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 度评价。 有《陈子昂集》十卷。 二、解题 这首诗是诗人从军时失意之作。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礼贤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