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关爱农民工子女内容摘要:

弊 C、无太大影响 你认为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学习表现如何。 A、优秀 B、良好 C、一般般 6 、鼓励建议 :走访附近的农民工家庭了解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生活,鼓励农民工父母们要挤出点时间陪孩子去公园、超市、景区逛逛;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好城市现有的社会资源,鼓励孩子多去书店、图书馆等公共教育场所。 建议小区负责人把农民工子女 组织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譬如开设 “ 第二课堂 ” 、组织一些小型活动,;组织社区内的一些热心居民或青年志愿者成立 “ 义务助学小分队 ” , 满足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需求。 第五 章 活动成果 活动相关照片 农民工朋友 积极配合我们的调查 7 镇政 府领导写出自己对当地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的看法 8 南溪镇团委书记正在为我们的活动写下鼓励的话语 第 六 章 活动总结 、 调查 结果 报告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思想和认识偏差。 在 150人的调查当中有 16%的人不清楚什么是农民工。 调查中有接近 85%的人认为政府有必要设立农民工子弟学校。 但是一方面,城市教育行政部门仍有一些同志认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是其户口所在地政府的责任,因而还存在着既不愿意放开公办,又不愿意疏堵民办的现象,相关部门则认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只是教育部 门的事情,齐抓共管的意识也不强;另一方面,由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地位和待遇与户籍人口事实上存在着不平等,再加之家庭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在心理上多多少少有一些障碍,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情况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在调查人员中有 80%的人没有特别注意过这些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调查中有 73%的同学对这些农民工子女甚至没有什么具体的映像。 尽管有 76%的调查人认为解决农民工子女学习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机关,但还有将近 90%的调查人员认为政府对农民工的优待政策还没 有真正的落实。 还有就是海口地区几乎没有专门为外来民工子女设置的高中,初 9 中的门槛也相当的高。 有 41%的调查人员认为农民工子女在城里求学是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学费太高的问题。 民工子女在读完小学或者最多初中之后,如果父母没有为其办理户口的能力,他们就只能返回家乡继续上学,或者投入社会寻找工作。 有 60%的调查人认为农民工子女在社会中是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得到因有尊重。 结果分析 通过 在 金寨县南溪镇及周围的几个镇 调查我们发现,这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尽力供应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农民工普遍认为公办学校教育质量高,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就读,但过高的赞助费使他们感到无法承担。 1)外来民工具有流动性,这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性,这些同学随父母流动,就学的情况极不稳定。 一是流动的随意性。 农民工本身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稳定性,许多农民工随着就业和居所的变化,为就近入学,其子女上学的学校也在 改变,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大,频繁,转学手续不规范,随意性大,如何区分学生的正常流动和择校,给有关部门和学校管理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二是流动过程中有失学现象出现。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应当享有的受教育权利因父母工作的不稳定性而漂泊不定,无法得到保证,据有关城市调查,在初中阶段,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流动过程中,因厌学或直接参与父母的经营活动等各种原因而辍学的情况普遍存在。 为保障广大农民工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妥善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到城市就学的所存在的问题。 2)外来民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他们从事的行业大多是建筑 工人,小商贩,家庭的收入相对较少,不足以支付较高的学费,甚至不能满足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一些合理需求。 农民工他们的负担比较重。 通过我们的调查在农民工子女就读的私利学校里,一个小孩一年要花在学费上的钱就将近 800 元,那他小学读完,就要花费 4800 元。 如果一个民工家庭有两个小孩,就是 9600 元,三个就是 14400 元。 如果还有,那么他们的负担不是越来越重吗。 这种情况影响了学生受教育的质量。 在网上我们找到了这样的一篇报道,就读于坡博村希望小学的三个小男孩。 最大的那个男孩 13 岁,已经小学毕业了。 而他的弟弟和表弟才10 岁 ,仍在希望小学就读。 兄弟两个在海口已经跟随父母住了七年,家中的大姐姐也已经在广州打工,来和父母共同分担两个男孩上学的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