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域文化作业二解析内容摘要:

考察和说明;其五,方志中的天文部分。 其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仅解释《授时历》、 《大统历》中未载的计算原理、校补一些计算用表,就给后人阅读原历本带来很大便利。 如平立定三差法及弧矢割圆术等,就是由于梅文鼎等人的阐发才使后人得明其真谛的。 梅文鼎还对当时已经传入中国的西方天文学知识,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撰述多部著作,并参照中西星表,绘制了较为完备的星图。 新的星图的绘制是他会通中西天文学方面一项较大的工作,主要是将托勒密的星表、《崇祯历书》的星表、 Bayes 的星表以及《天文实用》、《天学会通》等记录进行系统整理,统一名称,并有所增补,对研究我国关于恒星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他还创制了月道仪等天 文仪器。 梅文鼎对清代数学的贡献也很大。 梅文鼎数学著作据记载有 26 种,从种数来说不如其天文、历法著作多,但其卷数和篇幅却大有超过,其内容遍及遍及初等数学的各个门类 —— 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和球面三角等。 二、医学方面的成就 明清两代是安徽古代医学史上的鼎盛时期,医学人才济济,医著宏富,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都有诸多发明,为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新安医学在全国独树一帜,令人瞩目。 就医学人才而言, 出现了 在全国颇有影响的 医家,如汪机、孙一奎、汪昂、吴谦,等。 就医学著作而言,初步统计明清两代安徽医著约 六百多种,约占清以前安徽医籍总数 %,新安一隅约四百余种,亦居全省之首。 其内容涉及医学理论、临床实践、方书、本草、医案、丛书等各 5 个方面,从通论到分科,从提高到普及,几乎应有尽有。 其中吴昆的《医方考》是现存第一部注释医方专著,江昇的《医学类聚》则是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 而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和吴谦等著《医宗金鉴》还被有关学者列为我国十大古医著之列。 另外,吴勉学汇刻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44 种、《痘疹大全八种》,顺琯辑刊的《薛氏医案二十四种》等,都是大型医学丛书。 这些书籍对汇集和保存古代重要医学文 献、促进祖国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医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新安医家们已形成系统的医药学知识,实践中重视调养脾胃、肝肾与气血,用药平正中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流派。 对于中国独特的传染病学 —— “温病学”,新安医家如汪机、叶桂、郑康宸等人也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对于古代一种流传极广的传染病 —— 天花,我国医家曾探索用种痘的方式来预防,而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据典籍记载于 16 世纪中叶发明于宁国府太平县。 三、物理学方面的成就 明清两代,随着安徽科技的空前繁荣,物理学领域随之出现著名学者及重要成就,较突出的是朱载堉和他的十二平均律,方以智撰述《物理小识》,以及郑复光《镜镜詅痴》。 在物理学方面,朱载堉的最大贡献是他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创造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的十二平均律,这是我国声学史的一项杰出贡献。 朱载堉在八度音之间分成 12 个音程相等的半音,顺序组成 12 个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为主音组成各调的音阶,而且它们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样的。 这在乐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相邻各律间的等程性,使新 的乐律对任何曲调都能应用,转调自如,彻底解决了旋宫变调的问题,有利于曲调的创作和乐器的制造,有很高的的实用价值。 方以智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物理小识》中。 这 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 郑复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取得巨大成就的光学 家,他 最杰出的贡献则是光学成就。 1935 年,郑复光写成《镜镜詅痴》一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