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域文化作业三解析内容摘要:

《贾氏谈录》 1 卷,记叙唐代轶闻奇事,此笔记小说对了解唐代台阁和社会风气 有一定史料价值。 4 简述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 桐城文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 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 其中戴名世更被看作是桐城派的奠基人。 戴名世其代表作是《南山集》 , 《南山集》中辑录 戴名世散文百余篇,全部是唐宋体古文,由方苞作序。 此书一经问世,即风行全国,打开了桐城古文的知名度。 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 櫆 、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方苞 ,桐城文派的创始人。 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儒家思想;“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的形式技巧。 他认为“义”、“法”之间为一经一纬,相辅相成,即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 方苞还提倡文章语言必须“雅洁”,认为学习古文应以《左传》、《史记》为范本,从唐宋八大家散文入手。 不过他也反对仅从形式上拟古的倾向。 他的这些主张是对唐宋以来古文运动创作经验的总结,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的弟子刘大櫆接着成为桐城派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 刘大櫆 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偏重于古文的艺术探讨,提出 “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神气”是指语言的气势精神,是散文的审美本质,是作者个性在艺术上的体现。 他认为文章的“神气”可从文章的字句、音节入手进行体察,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顿挫,这是对我国文章韵律学说理论的一种总结和应用。 刘大櫆门下的弟子中又以姚鼐最为杰出。 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师,姚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即文章的主题、论证和文辞相统一,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性。 他还提出了阴阳刚柔说,认为文章的 刚柔变化,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 这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研究中无疑是一个创举。 姚鼐之后,桐城派先后有“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和姚莹。 他们又广为授徒,其弟子有桐城戴存庄、苏停元、方宗诚、陈澹然,合肥徐子岑等。 后曾国藩创“湘乡派”,实为桐城派变体。 “曾门四大弟子”为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遵义黎庶昌、无锡薛福成。 他们将桐城派的影响进一步拓展。 燕、冀弟子多达数百人。 其后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桐城马其昶、姚永朴、姚 永概以及吴汝 5 纶之子吴闿生等,以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之称。 省外桐城派著名文人还有严复、林纾等,追随者更是数以千计,直至“五四”运动后桐城文派才 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齐云山作为道教圣地,始于唐代。 据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年间 ,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修炼传法;虽无建迹,却留下道教遗踪。 南宋宝庆年间,道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记“宜我室此”,遂拜请于居士金安礼、金士龙,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 此后云游道士纷至沓来,崇拜道教 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从而创立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 明代中后期,齐云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龙虎山正一派的第四十八代天师张真人在齐云山为嘉靖皇帝建求子应验,皇帝龙心大悦,下旨醮建了“玄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