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译文内容摘要:

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通常取名于无名,它就像不是器具又可以成为各种器具的 朴一样,虽幽隐渺小,但天下没有人能把它作为自己的附属。 候王若能体守于道而治天下,各类存在将自然归服。 因天地谐和一体而普降的甘露,没有什么人的指使也会自然均匀。 推行建制就会趋于确定的名状。 趋于确定的名状(一定的结构秩序)即使是一种现实,也要懂得适可而止。 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有道莅临的天下的那种谐和统合,就好像天下的溪水河流都流归江海一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了解别人则智,敏慧自知则明。 战胜别人的有力,战胜自己的强。 知足就是富有,坚持力行就是有志,不离失他所维系、归依的道的可以长久,身虽死而事业精神流传就是长生。 《老子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广泛流通,可普及于或左或右的各种领域。 万物依靠它才得以生存而它并不推卸,成就了万物并不矜居功劳,护养万物而不肆行管制,通常没有意志趋求,可显得非常虚无渺小;万物都归附于它却感受不到它的拘管限制,可以显得无比浩大。 就是因为它不自大于万物,所以能涵纳万 物的归附而无比浩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可既。 【译文】 谁奉行了大道,天下就归附于谁。 归附于大道,人们就不会相互残害,天下将会稳定、太平。 只是,声色美食之类的感官诱惑,总是轻易地就招引某些人不再奔赴大道。 这些传道言谈,也许使人觉得淡然无味,觉得不值一顾,不值一听。 但是 ,理解它而运用它,它的妙用是无穷无尽的。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束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想要废黜它,必须暂且兴举它;想要执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 这就叫做不引人注意的明道境地,是柔弱战胜刚强的机理所在。 鱼不可以离开深厚的水体而生存,国家的有效力的凭恃不可以轻易展示于 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译文】 道通常什么也不成为,又什么都可以成为。 侯王若能体守它,各类矛盾纠结就会自然销化。 销化之后如果产生了某种整体性的犟执趋求,我就斩断这种趋求而使它回复到混沌态。 使它回复到混沌态,它就不会有 什么犟执性的趋求。 没有犟执性的趋求而静定,天下就自然地平息动荡摇摆而没有偏倒倾覆的危险了。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 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者不彰显德名,因此有德;下德者张扬德名以示不失德,因此无德。 上德者无所成为,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固着于某一德名道貌的作为;而下德者却总是撑着一幅德名道貌多作多为。 出之于仁爱之心的作为是不恃德名不摆道貌的;出之于道义责任感的作为则显摆德名道貌以资凭恃;出之于礼范仪轨的作为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应答,人们就拔臂牵拽,强其履行。 所以,离开了道才会去考量合于道的程度的德,德位的沉降才突显出人们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的疏失才去激发社会的道义责任感,道义责任感的消退才去审订各 种礼范仪轨。 礼范仪轨这些东西,是以忠诚、信用为其主要内涵的道义感召力日趋淡薄时的产物,由此社会开始走向混乱;各种现行的社会知见,不过是此前道途的行道设施的衍展铺张,用它来踏上新途,那是愚蠢的开始。 因此,脱落形骸的大丈夫,但向日趋敦厚的方向不断进取,绝不拘泥于位处浇薄未端的礼仪的拘束;但求其之所以然的核心真髓,绝不牵累于一时的衍展铺张。 所以要有所取舍。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 故致数誉,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过去曾经达到浑融一体的:天因为浑融一体而清明,地因为浑融一体而宁定,精神 因为浑融一体(即 营魄抱一 )而活灵,虚空因为浑融一体而到处充盈,万物因为浑融一体而生长,侯王因为与百姓浑融一体而保持了统治地位──这些(清、宁、灵等德能表观)都是因为它们达到了浑融一体而自然达成的。 天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清明,恐怕终将崩裂;地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宁定,恐怕终将发生大动荡;精神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活灵活现,恐怕终将萎顿枯灭;虚空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到处充盈,恐怕终将无以为继;万物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生长,恐怕终将灭亡,侯王如果没有与天下百姓浑融一体而高高在上,恐怕终将被颠覆。 所以,在一个谐和统一体中, 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因此,侯王们常常说自己孤弱、无助、不谦虚,这不正是因为他们充分体认到必须以贱为根本吗。 所以,多求德能表观,则没有德能表观。 既不要一味地像宝玉那样华丽高贵,也不要一直像石头那样顽劣下贱。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正﹑反之间的出入自如,是道的运行特征;柔弱灵动的因势 顺导,是道的施用特性。 天下各类存在之成其为存在,是因为它们有名,而有名生于无名。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士听了传道言谈,勤勉行证;中士听了传道言谈,似有所动,但终无所得;下士听了传道言谈,大加嘲笑──觉得除非作为笑料,简直不值一提。 所以,成语有说:使人明澈的道似乎让 人懵懂愚昧;使人顺利进取的道似乎让人消极后退,使人处事平易的道似乎让人曲折坎坷;大道之德使人觉得空无着落(难以用确定的价值标准作把握),一片纯白的境围使人觉得像是有污渍;普润之德使人觉得有欠缺,使人行有所成的德似乎让人慵懒怠惰;被最终认定的本真存在让人觉得它是污浊混成,普遍的框架坐标让人捉摸不到它的边隅;无不涵纳的整体存在无须急于求成,洪大的乐音缺少可让人辩别的和声,整体共同的普遍形态没有可确定的具体形态 —— 道没有任何谓 词可资界定的确定名状而归于无名。 只有道,才最善于借力给万物而成就万物。 《老子》第四 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使宇宙混成为一,混成之一又呈现形态分化,形态分化形成各类群体,各类群体因个体的相互独立而形成各具体存在。 各具体存在都以其所具的阴德而保有现实的阳禄,它们因浑融于道而相谐和。 人所最嫌恶的,就 数孤弱、无助、不谦虚,而王公却用这些作为对自己的称呼。 所以,对各种具体存在来说,有时会因减损而增益,有时会因增益而减损。 别人的教训,我也作为教训:强行霸道的人总不得好死,我将引以为戒鉴。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行为者,同时也是行遍天下无所不克的最坚强者。 虚无的道可以进入一切存在起作用。 我因此懂得了不执着于名的“无 为”的好处。 “不言”的劝教,“无为”的好处,普天下没有什么比得上。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声名与身家哪个更为切己。 身家与财货哪个更为重要。 得失损益如何把持得定。 过分的贪欲必然连接着庞大的破费,过多的持藏 必然导向沉重的损失。 所以,懂得自我满足就不会有挫折,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可以长久行进。 《老子》第四 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大道的完美好像有欠缺,但运营施展的作用不会衰败;大道的充实好像很空虚,但运营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大道的直捷好像很曲折,大道的灵巧好像很笨拙,大道的善辩好像很不善言辞。 运动可以消解行为体的寒凝僵结,守静又可以消去行为体因运动而产生的热浊。 谐和稳态是天下动荡摇摆所围绕的中心。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 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国家的运行合于道,连战马都可以还田耕种;国家的运行不合于道,战马只能在战场的恶劣环境生产。 祸害莫大于不懂得自我满足,罪过莫大于偏执性的贪求。 所以,懂得自我满足的富足,是长久的富足。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译文】 不离开“家园”,也可以懂得怎么去经行天下;不向外感知察辨,也可以证解到道的境地。 越是出离“家园”成为“专名”涉于专途,他的明辩能力就越是狭小。 因此,圣人不待践行就有所自知,不待实察就已自明澈,不必多作多为也可坐收事成。 《老子》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矣。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从事于学则随之 以各种附赘的日益增加,从事于道则随之以附赘的日益减少。 减少又减少,最后就到了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