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3费下载内容摘要: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 因此,圣人处理任何事务都不脱离他的承载、供养者;虽有荣华显贵的地位权能,却能坦荡从容,超然处之。 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要强逞己能而轻举天下。 轻举天下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施政就会失去主控的权能。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计,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16 是谓要妙。 【译文】 合道境地的人,他的行为无辙迹可追寻,他的言谈无瑕疵可指谪,他的谋划不必借助于筹码的演算,他的关闭不用栓梢而不可打开,他的束缚不用绳索而不可松解。 因此,圣人通常留心于救护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通常留心于修复物,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 这就可以说有了含而不露的明。 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凭资。 不懂得标榜师范,不懂得善待凭资,虽然对善不善的知见有很深的认识与把握,行为举措仍将是糊涂之至。 懂得这一点是非常精要玄妙的。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译文】 虽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于雌柔取态而处事,甘作天下的沟溪。 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复归于婴儿般的随和态。 虽深知什么是清白豁亮,却安守于摸黑行进的取态,甘作天下的试探者。 甘作天下的试探者,永恒的德行就不会有偏差,复归于无所突出无所特恃的未分化态。 虽深知什么是荣华显耀,却安守于平常的谦卑取态,甘作天下的虚无者。 甘作天下的虚无者,永恒的德行才趋于的圆满,复归于混沌无名的朴初态。 混沌无名的朴演 17 化展 开就成为各种功能性的器具,圣人发挥他那无不为的潜能就成了官长。 所以,大道的体制浑然而不断裂。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想要把天下抓来任意摆弄的,我看他永远也达不成目的。 天下是神圣的存在,是不可以任意摆弄的。 任意摆弄就会败坏它,紧抓不放就会失去它。 所以,各类存在可以任之独行 ,也可以任之从随;可以任之恬柔轻嘘,也可以任之迅猛疾吹;可以任之强盛,也可以任之衰颓;可以任之安稳,也可以任之毁灭。 因此,圣人戒出手过分,戒自奉过奢,戒行走极端。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用道的原则辅助国君的,不促使国家以武力 逞强于天下。 以武力逞强于天下很容易得到报应:武装力量所驻扎的地方,总是一片荒败;穷兵黩武之后,总是饥荒连绵。 有道的人成就功果 18 就适可而止,不敢执取功果而强梁霸道。 不把功果作为凭恃,不借功果而张扬夸耀,不恃功果而骄慢待人,只把功果作为情非得已的必需,并不因此而强霸天下。 要知道,事物强壮了就难免趋于老化,这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总是自速其亡。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尖兵利器呵,是不祥和的东西,人们通常都嫌弃它,所以,有道的人不靠向它。 君子居处以左边为贵,用兵打战以右边为贵──它们背道而驰。 尖兵利器这些不祥和的东西,不是君子所常使用的东西。 万不得已而使用它,以恬淡为最佳。 即使因此而取胜,也不要自鸣得意。 因 此而自鸣得意的人是以杀人为乐的人。 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的。 吉庆之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之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说明军列的秩序仪轨等同于凶丧之事的行事仪轨。 所以,准备征战杀人的人群,要怀着哀痛的心情参加;既使战胜了,也要按照凶丧的礼仪来处理。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19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通常取名于无名,它就像不是器具又可以成为各种器具的朴一样,虽幽隐渺小,但天下没有人能把它作为自己的附属。 候王若能体守于道而治天下,各类存在将自然归服。 因天地谐和一体而普降的甘露,没有什么人的指使也会自然均匀。 推行建制就会趋于确定的名状。 趋于确定的名状(一定的结构秩序)即使是一种现实,也要懂得适可而止。 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有道莅临的天下的那种谐和统合,就好像天下的溪水河流都流归江海一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了解别人则智,敏慧自知则明。 战胜别人的有力,战胜自己的强。 知足就是富有,坚持力行就是有志,不离失他所维系、归依的道的可以长久,身虽死而事业精神流传就是长生。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20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 于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广泛流通,可普及于或左或右的各种领域。 万物依靠它才得以生存而它并不推卸,成就了万物并不矜居功劳,护养万物而不肆行管制,通常没有意志趋求,可显得非常虚无渺小;万物都归附于它却感受不到它的拘管限制,可以显得无比浩大。 就是因为它不自大于万物,所以能涵纳万物的归附而无比浩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可既。 【译文】 谁奉行了大道,天下就归附于谁。 归附于大道,人们就不会相互残害,天下将会稳定、太平。 只是,声色美食之类的感官诱惑,总是轻易地就招引某些人不再奔赴大道。 这些传道言谈,也许使人觉得淡然无味,觉得不值一顾,不值一听。 但是,理解它而运用它,它的妙用是无穷无尽的。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21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束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想要废黜它,必须暂且兴举它;想要执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 这就叫做不引人注意的明道境地,是柔弱战胜刚强的机理所在。 鱼不可以离开深厚的水体而生存,国家的有效力的凭恃不可以轻易展示于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 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译文】 道通常什么也不成为,又什么都可以成为。 侯王若能体守它,各类矛盾纠结就会自然销化。 销化之后如果产生了某种整体性的犟执趋求,我就斩断这种趋求而使它回复到混沌态。 使它回复到混沌态,它就不会有什么犟执性的趋求。 没有犟执性的趋求而静定,天下就自然地平息动荡摇摆而没有偏倒倾覆的危险了。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 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2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者不彰显德名,因此有德;下德者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