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原文及译文内容摘要:

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了解别人长短善恶,乃是智慧,能了解自己,才是高明。 能够战胜别人,乃是有力,能够克服自己,才是坚强。 能够知足常乐,就是富裕,能够勤行大道而恒久不息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根本,能 常处于道的,才能长久。 人既能以道为处所,自然也能和它同长久;既能以道为依归,虽死,却能与道同存,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流行泛滥,就像水一样,可左可右,无所不到。 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预,任万物成就,而不居其功;它养育万物,而不主宰万物。 从道体的隐微虚无看,它可说很渺小,但其用无穷,润育万物,使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它又可说是很伟大。 道 所以能成其伟大,就因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的缘故。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 能守大道,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因为他不但不会害人,反而能使天下得到太平康乐。 悦耳的音乐,可口的美味,只是做客时的短暂享受罢了,怎么可能持久。 道显现出来的,虽然淡而无味,既看不见,又听不到,但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物极必反,势强必弱,这是自然不易的公理。 能够明了这个道理而加以运用,自然就无往不利了。 任何事物,要收敛的,必定故意扩充它;要衰弱的,必定故意强盛它;要废弃的,必定故意兴盛它;要取去的,必定故意给予它。 这个道理,看似隐微,其实很明显,那只不过是柔弱胜刚强的征兆罢了。 深水是鱼生存的根本,鱼不能脱离深水的,否则必定干死;治国者不可用强权政治来显耀威吓人民,否则便要自取其祸,国破身亡。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 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永远顺其自然,不造不设。 看似无所作为,但万物由道而生,实际上却是无所不为。 侯王若能守着这个道,万物就会各顺其性,自生自长。 然而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保,在万物生长繁衍的过程中,难免有欲望邪念,这时惟有以道的本质“无名之朴”,来克服这种情形的发生。 一旦没有欲望邪念,能够归于沉静不乱,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 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的人,对人有德而不自以为德,所以才有德。 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 因为上德的人,与道同体,道是无所为而为,所以他也是无所为而为。 而下德的人,有心为道,反而有许多地方却做不到了。 上仁的人,虽然是为,却是无所为而为;上义的人,尽管是为,却是有所为而为;上礼的人,就更过分了,他自己先行礼 ,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来,引着人家强就于礼。 由此看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等到步入礼的境界,是表示忠信的不足,祸乱也就随之开始。 至于以智慧去测度未来,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更是愚不可及的事。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为主,而不重视俗礼;以守道为务,而不任用智巧;务必除去一切浅薄浮华等不合乎道的,而取用敦厚朴质等合于道的。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 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 故致数舆无舆。 不欲绿绿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天地万物都有生成的本源,那就是道,也可称为一。 自古以来天得一才能清明,地得一才能宁静,神得一才能灵妙,谷得一才能充盈,万物得一才能化生,侯王得一才能使得天下安定。 这些都是从一得到的。 否则,天不能清明就会崩裂,地不能宁静就会震溃,神不能灵妙就会消失,谷不能充盈就会涸竭, 万物不能化生便遭灭绝,侯王不能治理天下便会被颠覆。 所以贵乃是以贱为根本,高则是以下为基础。 且看侯王的称孤道寡,不就是以卑微为出发点吗。 所以招致过多的赞誉就反而没有荣誉,所以,圣人不想要象珠玉那样尊贵华美,而宁愿象顽石那样低贱丑陋。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发展,是“道”的运动。 保持柔弱的地位,是“道”的运用。 天下万物产生于具体的有形质之物,“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从无形质之物产生出具体的有形质之物。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 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士闻道就努力不懈地去实行,绝不间断。 中士由于识见不足,认道不清,所以觉得道似真似幻,若有若无。 下士听见合于道的话,反而哈哈大笑起来,以为荒诞不经。 如果不能让这般俗陋的人大笑的话,道就不是真道呢。 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有这样的话“从表面上看来,明道反像暗昧,进道反像后退,平道反像不平。 ”同样地,上德反像低下的川谷,高洁显荣反似含垢受辱,广大的德性反似不足的样子,刚健之德反像怠惰的样子,质朴的德反似易变的样子,其理莫不源于此。 广大的空间没有可指的角落,伟大的成就大都晚成,天籁的声音无声可闻,没有形象的象,无形可见 ;大道隐微不可说,没有名称来指明。 上士的人了悟这些道理,立刻付诸行动,以期合于道体。 因为只有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大道,才能施恩万物,才能无所不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是万物化生的总原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二气相交而生第三者,如此生生不息,便繁衍了万物,因此万物禀赋阴阳二气的相交而生,这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生成新 的和谐体,始终调养万物。 人所厌的是孤、寡、不谷,而侯王却以此自称,那是因为得道的侯王深明道体的缘故。 任何事物,表面上看来受损,实际上却是得益;表面上看来得益,实际上却是受损。 因此,人生在世,应顺道而行,不可仗恃自己的力量向大自然逞强,否则定得不到善终。 前人教给我这个道理,如今我也拿来教别人,并以此作为“戒刚强”的基本要义。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 道是无微不入的,这一无形 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因此我才知道无为的益处。 但是像这样的道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得到。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身外的声名,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那一样亲切。 身外的财货,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那一样贵重。 得到名利,失掉生命,那一样对我有害呢。 由此可知:过分的爱名,必定要付出重大的损耗;要收藏喜欢的东西,将来亡失的也多。 只有知足知止,才可不受大辱,不遭危险,而生命也必能得以久 存。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因物而成,看起来好像有欠缺的样子,但是它的作用却永不会停歇;最充实的东西,因物而有,看起来好像虚空的样子,但它的作用却没有穷尽。 最直的东西,随物而成,看起来好像曲屈的样子;最灵巧的东西,因自然而成器,不强为造作;看起来好像很笨拙的样子;最卓越的辩才,因礼而言,不强事争辩,看起来仿佛是木讷的样子。 因此,证道的人,自可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治理天下的人,更当随时体道而行 ,要明察寒、静可以克服热、躁。 能执守清静无为之道,也就可做人民的模范,使万物各得其所。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天下有道,人人知足知止,国与国间没有战争,良马拉到田野,作为犁田之用;天下无道,人人贪欲无厌,国与国间争战频频、所有的马用来战争,甚至连母马都要在荒郊从事生产,这就象征将有亡国之祸了。 由此看来,祸患没有大于贪得不知足的了,罪过没有大于贪得无厌的了。 治国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有知足常乐,才是永远 满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译文】 万物万事皆有其规律;天下虽大,若能知天下之所以为天下的道理,不须出门,就可知天下;天道虽广,若能知天道之所以为天道的道理,不看窗外,就可以知道自然运作的法则。 如果一定要出门,外看以求知求见,反而会离道愈远,所知愈少。 所以了悟道体的圣人,不需远求,天下的事理就可知道;不观察外界,就可说出自然的法则;不造作施为,就可使万物自化而有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 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为学可以日渐增加知见,为道可以日渐除去情欲。 能把为学日益的妄念去了又去,减了又减,把知欲都损尽了,便能到达无为的境界。 即到了无为的境地,便与道同存,自然也就能无为而无不为了。 无为,则何愁治理不好天下。 反之,若强恃自己的智慧一意孤行,又何以能治理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没有成见,而以百 姓的意见为意见。 百姓善良的,固然善待他们,百姓不善良的,不但不摒弃,反而更加善待他们。 因为圣人是各因其性而用之,绝不失其善良;这样人人自然都会同归于善。 百姓诚实的,固然要以信对待;不诚信的,更应以诚信对待,因为圣人是只守诚信,不知虚伪,唯其如此,所以才能化去虚伪,使人人同归于诚信。 圣人治理天下,是无私无欲的。 在他的治理下,百姓也是朴实没有机心,因为圣人对待他们,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一般地爱护,务期使他们各顺其性。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 【译文】 在人的一生中,生存的途径占十分之三,死亡的途径占十分之三,为了生存而碌碌多为,结果反而陷入死亡的途径也占十分之三。 这是什么缘故。 实在是因为愈看重肉体,愈保不住它啊。 听说善养生的人,在陆上行走,遇不见攻击的牛虎;在军中作战,碰不到杀伤人的兵刃。 因此,犀牛虽凶悍,却无法以角来攻击;虎虽勇猛,爪子也没了用处;刀刃虽利,却难以使用。 这乃是因为善养生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