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及翻译内容摘要:

;关键在于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竟是这样地重要。 这就叫做:一句话能败坏整个事情,一个人能安定整个国家。 尧、舜用仁政来统率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实行仁爱;桀、纣用暴政来统治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凶暴。 号令民众实行仁爱而自己嗜好凶暴,民众是不会服从的。 因此,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先应该要求自己,然19 后才能要求别人。 应该先去掉自身的恶习,而后才能去批评别人,使之改恶从善。 如果本身藏有不合怒道的品性,却去开道别人明白善恶之道理,那是完全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所以说要治理好邦国,首先 要治理好家族。 【注】 ① 、 兴:兴盛、兴起。 ② 、 让:谦逊、谦让。 ③ 、 机:指古代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意为关键。 ④ 、 偾事:犹言败事。 偾(音奋):复败。 ⑤ 、 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 一位是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 另一位舜,是尧的接班人,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尧、舜是古代传说中圣明仁慈的领袖,历代被尊为圣君。 帅:同 ? 率 ? ,率领,统帅。 ⑥ 、 桀、纣:桀,夏代最后一个君主,名履癸。 为人残酷暴虐,荒淫 无度,后被商汤所败。 纣,商代最后的君主,生性残暴,后为周武王所灭。 桀、纣历来被认为是两个暴君。 ⑦ 、 令:号令、命令、政令。 ⑧ 、 有诸己:为自己所具有的,这里指自己具有了美德。 诸,兼词用法,是 ? 之于 ? 的合音,有 ? 对于 ? 之意。 20 ⑨ 、 所藏乎身不恕:藏,积藏。 恕,恕道。 儒家认为,自己不愿意做的,对别人也不去做。 这种推己及人的品德即恕道。 如 ?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 ⑩ 、 喻:使别人明白。 【原文】 《诗》云: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 zhēn, 草木茂盛的样子 )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 ?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 宜兄宜弟 ②。 ?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 其仪不忒 ( t232。 ,差错 ) ,正是四国 ③。 ?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诗经》写道: ? 桃花妖娆如含笑,满枝叶儿碧又青,这个姑娘出嫁了,合家老小喜盈盈。 ? 只有先使一个家族兄弟和睦相处,互相友爱,而后才能教化广大的国民百姓。 《诗经》写道: ? 国君的礼仪没有差错,才能成为四方各国的表率。 ? 国君要使自己家族中的人,作为父亲的讲慈爱,作子女的讲孝顺,作 兄长的讲友爱,作弟妹的讲恭敬,只有使他们的言行足以符合道德准则,然后整个国家四方百姓才会效法。 这些都说明了国君要治理好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的道理。 【注】 21 ① 、 桃之夭夭:这四句诗引自《诗经 〃 周南 〃 桃夭》的最后一段。 《桃夭》这首诗是庆贺女子出嫁时所唱的歌。 夭夭,草木鲜嫩、美丽的样子。 诗以桃树喻少女。 蓁蓁,树叶润泽、茂盛的样子。 之,此。 子,女子。 这个女子,这里指被嫁少女。 于归,女子出嫁。 ② 、 宜兄宜弟:这句诗引自《诗经 〃 小雅 〃 蓼萧》。 《蓼萧》这首诗是谢恩祝福的诗歌。 宜兄宜弟,意 为使家族中兄弟之间要互相友爱团结。 ③ 、 其仪不忒:这两句诗引自《诗经 〃 曹风 〃 鸬鸠》。 仪,指礼仪。 忒,差错。 正是,亦作 ? 是正 ? ,正大。 引申为表率的意思。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① ;上长长而民兴弟 ② ;上恤孤而民不倍 ③。 是以君子有挈 ( qi232。 , 用手提着 ) 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 ④ ,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 ⑤。 【译文】 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 先要治理好国家。 这是什么意思呢。 是因为国君尊敬老人,便会使孝敬之风在全国平民百姓中兴起;国君尊敬长辈,便会使敬长之风在全国平民百姓中兴起;国君怜爱救济孤儿,全国的百姓便会照样去做,下面的民众就不会违理作恶。 所以,国君应当做到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到示范作用。 我厌恶上位22 的人无礼待我,我就不应以无礼对待我下边的人;我厌恶下面的人以不忠待我,我就不应以不忠来侍奉我上面的人;我厌恶前面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应把不善加在我后面的人身上;我厌恶后面的人以不仁待我,我就不应以不仁施于我前面的人;我厌恶右边的人以不义待我,我 就不应以不义施于我左边的人;我厌恶左边的人对我不诚,我就不应以不诚对待我右边的人。 这就是所讲的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注】 ① 、老老:尊敬老人。 前一个 ? 老 ? 字为动词,尊敬。 后一个 ? 老 ?字为名词,老人,老者。 ② 、长长:尊敬长者,敬重长辈。 前一个 ? 长 ? 字作动词,意为将长辈当作长辈看。 后一个 ? 长 ? 字为名词,指长者。 ③ 、恤:体恤,怜爱,周济。 孤:幼年丧父称孤。 不倍:不违背。 倍,背,悖。 ④ 、恶:厌恶,憎恶。 ⑤ 、 洯 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 指君子的 一言一行要在道德上有示范作用。 洯(音谐,古同洁),量度,即测量。 矩,制作方形物件的工具。 【原文】 《诗》云: ?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①。 ?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 ?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23 赫师尹,民具尔瞻 ②。 ?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 ( l249。 ) 矣③。 《诗》云: ?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④。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⑤ ,有德此有人 ⑥ ,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⑦。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 ⑧ ,争民施夺 ⑨。 是故财 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 ○10 ,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 《 诗经》里说: ? 美好欢乐的国君,是天下平民百姓的父母。 ?国君应当喜爱平民百姓所喜爱的东西,应当憎恶平民百姓所憎恶的东西。 这就叫做天下平民百姓的父母。 《诗经》里说: ? 雄伟巍峨的终南山,山崖险峻不可攀。 权势显赫的尹太师,百姓目光都注视你。 ?掌握着国家大权的人不可以不慎重。 如果妄为民出偏差,那么就会被天下百姓所不容。 《诗经》里说: ? 殷代尚未丧失民心的时候,还能够与上天的旨意相符合享有统治。 应当以殷商的兴亡为鉴戒,认识到守住天命永保国家并非容易。 ? 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能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也就会享受国家;否则,就会失去民众的拥护,也就会失去国家。 因此,国君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德性。 有了美德,就会拥有民众;有了民众,就会拥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获得财富;有了财富,国家就有开支。 美德是树的根本,财富是树的枝梢。 如果 国君在表面上讲道德,而实际内心重财富,那么民众就会相互争利,抢夺财富之事就会发生。 所以,财富聚集在君王,平民百姓就会离散。 财富散落在民间,民众就会归附在君王的周围。 因此,24 君王每一政令违背正理公布出去,必将遭到平民的违背正理的抵抗;财富不依据道理肆意搜括而来,最终也会被别人用违背道理的手段掠夺而去。 【注】 ① 、乐之君子:这两句诗引自《诗经 〃 小雅 〃 南山有台》。 乐,用礼乐进行娱乐。 只:语气助词,犹 ? 哉 ?。 ② 、节彼南山:这四句诗引自《诗经 〃 小雅 〃 节南山》。 《节南山》这首诗是讽刺周王执政太师尹氏的。 师尹:太师尹氏,是指周宣王时做过太师的尹吉甫的后代。 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 节,雄伟的样子。 维,发语词。 岩岩,高峻的山崖。 赫赫,显耀。 具,通 ? 俱 ?。 瞻,注视。 ③ 、辟:偏差。 僇:通戮,杀戮。 ④ 、殷之未丧师:这四句出自《诗经 〃 大雅 〃 文王》。 丧师,丧失众人。 克,能。 配,符合。 仪监于殷,意为应以失败的殷商为借鉴。 仪监,原诗为 ? 宜鉴 ? ,宜以 …… 为借鉴。 峻命,指天命。 峻,大。 道,指 ? 絜矩之道 ?。 ⑤ 、乎:于,在。 ⑥ 、此:这样,这么。 ⑦ 、用:指供国家享用的各项货物。 25 ⑧ 、外本内末:把根本当作外,把枝叶当作内,意为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在此 ? 本 ? 指德, ? 末 ? 指财。 ? 外 ? 意为轻视, ? 内 ?意为重视。 ⑨ 、争民施夺:争民,使平民争斗。 施夺,进行抢夺。 ○10 、悖:逆,意为违背正理。 【原文】 《康诰》曰: ? 唯命不于常 ①。 ?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 ?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②。 ? 舅犯曰 ③ : ? 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 ? 《秦誓》曰 ④ : ? 若有一个臣 ⑤ ,断断兮 (忠诚老实的样子 )⑥ ,无他技,其心休休焉 ⑦ ,其为有容焉 ⑧。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 (指德才兼美的人 )⑨ ,其心好之,不啻(ch236。 )若自其口出 ○ 10。 实能容之 ○ 11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 ○ 12 ,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 ○ 13。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 14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 【译文】 《康诰》里说: ? 只有天命的去存是没有一定的常规的。 ? 这就是说行善积德获得天命,不行善积德就会失掉天命。 《楚书》里说:? 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只是把 ‘ 善 ’ 当作宝贝。 ? 重耳的舅舅子犯教晋文公这样说: ? 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只有把热爱亲族当作 宝贝。 ? 《秦誓》里说: ? 如果有这样的一位臣子,忠实诚恳而没有其它本领,但他品德高尚,心地宽厚,能够容26 纳他人。 别人有本领,就好像他自己有本领一样;别人具有美德、本领高强,他不只是口中经常称赞,而且从内心确实很喜欢。 这种心胸宽广的人如果加以重用的话,那是完全可以保全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之幸福的,也是完全可以为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谋利益的。 反之,别人有本领,便嫉妒和厌恶别人;别人具有美德,便故意压抑阻止,使得别人的美德不能被国君所了解。 这种心胸狭窄的人如果加以重用 ,那是不能够保全我子孙后代和臣民的幸福的。 这种人对国家来说也实在是太危险了。 ? 【注】 ① 、唯:只。 命:天命。 不于常:没有一定常规。 常,始终如一。 ② 、《楚书》句:《楚书》,楚昭王时史书。 楚昭王派王孙圉出使秦国。 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 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是把善人,如观射父、左史倚相这样德才兼优的名臣看用珍宝。 事见《国语 〃 楚语下》。 汉代刘向的《新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楚国:古代国名。 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后吞并了五十多个小国,疆土不断扩大,成 为春秋五霸之一,后来为秦所灭。 ③ 、舅犯:狐偃,字子犯,为晋文公重耳的舅舅,故称舅犯。 亡人:流亡在外的人,指重耳。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儿子,公元前 636 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