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媒体建设活动策划书内容摘要:

媒体都要及时、准确地进行宣传报道,使广大师生能经常地通过校园媒体了解国 家和学校重大工作、政策和措施等,较好地发挥宣传动员、教育鼓舞、陶冶情操和推动工作的良好作用。 4.文化娱乐功能 在高校,大学生作为年轻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无论从数量或从质量来说,都是很高的,高校传媒在仅有纸质传媒的时代,其文化娱乐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在拥有了电视和校园网之后,学生可以接触到浩瀚的知识海洋和广袤的时空,使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休息和放松,既充分发挥了高校传媒的功能,又避免了大学生在缺乏文化娱乐生活的情况下,自行寻找,误入歧途。 二、高校校园传媒对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校园传媒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 校园传媒具有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丰富性、针对性和亲和性等特点,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其时效性和有效性。 尤其是校园网络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网络迅速、虚拟、大容量的传播方式,既突破了地域和心理上的限制,又突破了信息内容及含量的限制。 不仅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而且多媒体技术让多种感官接受信息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效果,使校园传媒具有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能大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 吸引力、感染力,使严肃的宣传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校园传媒之中,并使之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让学生在自觉的阅览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达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2.校园传媒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校园传媒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陈旧的缺陷,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多样的素材和信息。 一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内容将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二是校园网的超信息量和信息的固有本质,信息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极高的文化与科技含量,同 时信息内容的政治本质隐含于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 社会主义主旋律、集体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永恒主题等等政治教育内容,都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演绎,从而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化枯燥为丰富多彩、化难解为浅显易懂、化厌烦为喜闻乐见等。 3.校园传媒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 首先,校园传媒特别是校园网的交互式沟通,将吸引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 “灌输 ”教育变为主动参与的 “交互式 ”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教师引导,把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的直接强制性教育方式变成为间接的交互引导方式。 这种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校园传媒还可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增强学生对思想和文化的形象化理解和把握,把许多无法单纯地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借助于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手段形象地表达出来。 此外,校园传媒的时效性、交互性、亲和性的特点,顺应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发展的需求和心灵结构调适的要求,也促使了师生教学相长。 4.校园传媒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校园传媒尤其是校园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师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 ,虚拟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构建起来的世界,不仅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传统观念受到冲击,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在校园网络传媒上,教师与学生建立起的是一种没有上级和下级,没有权威与顺从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信息发布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面对面的直接言语说教变为人对计算机的虚拟数字交流,从而使学生在校园传媒创造的新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也使得教育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达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境界。 当然,在 我们欣喜于校园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校园传媒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阵地地位被忽视。 在高校,普遍没有把校园传媒的教育功能摆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忽视了当今最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的教育形式,校园媒体仅充当学校工作反映的工具,忽视了校园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是管理不规范。 有的高校传媒有时过于严肃、呆板,缺乏生机和活力,有时又放任和疏忽,对学校工作和大学生成才造成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三是信息量少、针对性差。 目前,校园媒体在提供校园之外信息方面,无论在速度和数量上都无法与大众传 播媒体相抗衡,在提供校园内信息方面,速度不够快,针对性不够强,信息涵盖的范围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信息不够多等。 三、加强校园传媒建设管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1.充分认识校园传媒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校园传媒的领导 当前,高校校园传媒已由过去的单一化,发展到现在的集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等于一体的立体化,它的影响更广、辐射力更强、渗透性更深。 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校园其它媒体也都是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重要思想宣传阵地,因此高校要深刻认识到高校校园传媒在学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及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从战略层面上来认识校园传媒,切实加强对校园传媒的领导,把如何有效利用校园传媒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来谋划,努力形成校园传媒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局面 ,并善于运用校园媒体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改革校园传媒管理体制,规范高校传媒的运作 当前,高校对校园传媒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相同,但大多是分块管理,这虽然做到了分工明确,但不便于统筹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教育效果。 校园传媒作为一个整体,资源优化配置是做好校园传媒建设管理工作的前提。 当前,必须先从管理体制入手,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 可以在党委宣传部成立校园新闻中心,对四种主要的校园传媒统一进行管理。 这样,新闻中心就成为报纸、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校园网络的大本营和信息集散地 ,不但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媒体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延伸,其宣传教育效果必然明显增强。 3.增强引导校园舆论的本领,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当前,大学生对文化的需求非常强烈,而且态度更加开放,观念更加多元,这就使得高校传媒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大众传媒的冲击。 这就要求高校校园传媒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一要树立阵地意识,坚持守土有责。 校园传媒要坚持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二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协同配合,唱响主旋律。 三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既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同时也要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使之更加贴近校园、贴近受众、贴近生活,赢得大学生的喜爱,形成人人关心、大家共同参与的氛围,增强高校传媒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4.改进校园传媒宣传教育形式,切实增强亲和力和教育实效 校园传媒能否发挥好宣传教育作用,吸引广大青年学生互动参与,是发挥其思想教育作用的关键。 因此,在发挥校报、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对大学生中热点问题的正确引导作用,不断创新互动形式的同时,要更多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展媒体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利用电子邮件来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困惑,经常进入 BBS 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引导;进入网上论坛对热点问题参与讨论,以网友的身份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人生等。 此外,高校还要增强校园传媒的服务功能,如在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园网上开设教学辅导、就业指导、勤工俭学、心理咨询、学术论坛等服务栏目,强化传媒对大学生的服务,把教育学生与服务学 生有机结合起来,多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增强服务的育人功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 5.提高校园传媒队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