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材料议论文(共4篇)内容摘要:

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 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 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 : 这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 以认识自然的精品文档 2020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9 / 67 规律。 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 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 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 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 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 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 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 [摘要 ]点评: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 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 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 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 然而人们却精品文档 2020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0 / 67 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 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 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 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 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 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 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 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 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 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精品文档 2020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1 / 67 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 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 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 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 然后很有分寸地指 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 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 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摘要 ]点评: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精品文档 2020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2 / 67 度等。 博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 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 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 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 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 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 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 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 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 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 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 可见,利用科学精品文档 2020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3 / 67 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 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 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 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 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 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 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 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 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 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 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 精品文档 2020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4 / 67 文章采用总 分 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 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 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 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 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 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似是而非。 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 [摘要 ]点评:文章思路严密,是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 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 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 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 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 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精品文档 2020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5 / 67 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 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 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 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 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 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 登高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 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草 /我们静静地站着 /不说话 /便十分美好。 ”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 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 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 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 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及。 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去年的“ APEC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 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精品文档 2020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6 / 67 然。 “天人合一”一直 是儒家提倡的境界。 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 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张开双臂,拥抱”是感知自然的方式;“张开双臂,拥抱”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切向往之意 —— 对自然“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就不遥远而离得近了。 省高考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感知自然”,这篇文章紧扣住“感知自然”进行阐述,写了“感知自然”的方式,写了“感知自然”的效果。 文章内容切合题意。 文章思路严 密。 文章在第一段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后,读者自然要问:现代人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第二段、第三段便依次作了回答: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我们做了表率。 紧接着,第四段写到:“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 ”“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既是感知自然的目的,也是感知自然的效果。 第五段还是从感知自然的效果这个角度来论说感知自然的好处 —— 悦目舒心。 接下来第六段提出:自然虽美,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唯有这样,我们拥抱的才是一个纯净无暇的自然。 精品文档 2020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7 / 67 文章最后回应开头,又冉然升华:张开双臂,拥抱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