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李煜内容摘要:

明月下,东风里,不禁遥想起在故国家园欣赏春花秋月的自由美好岁月。 然而,春花已随风而逝,此时的明月也非故国家园的明月,叫人怎堪回首。 “往事知多少”,那“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多少恨”),“胭脂泪,留人醉”(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等往事一桩桩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往事的回忆,使他更觉现时身为囚徒生活的痛苦难以缄默,即使“小楼昨夜又东风”,自然景象不能使他消愁解闷,只使他更锥心泣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正是他无限悲戚心怀的真实写照。 一字字重如铅块,泪血凝结。 这笔调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如出一辙,感人至深。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对故国无限眷顾和对故居犹在、物是人非、河山易主的哀叹溢于言表。 他越追缅过去越感愁思难禁,愁丝百结无法解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欲 忘往事忘不却,欲断愁思断不绝,阶下囚的哀愁,竟是如此的凄美,如此的黯然伤魂,如此的绵绵无绝期,以至千年滔滔的一江春水都无法卷走那曾经的伤痕,那曾经的惨痛,那曾经的泣声泣泪。 据说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十余里的地方,有个村子叫孙李唐庄,就是当年李煜亡国被俘入汴,宋太祖赐宅,宋太宗又赐毒药的地方。 千百年来李煜清丽的词韵绵延不朽,不知春风明月中的小楼朱颜是否依旧。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是李煜后期作品 ,调子低沉,含思凄婉,抒发词人亡国被俘后那眷恋故国、痛楚难以言说的怀旧情感。 帘外,潺潺雨声,落红无数的暮春;帘内,薄薄的罗衾抵挡不住五更寒气的侵袭。 以前过的是富贵帝王的生活,现为阶下之囚,备尝艰辛与屈辱,词人怎能不悲感交集。 “梦里不知”已做了俘虏,仿佛已经忘却故国和失去政权的痛楚,贪享着片时欢乐。 身处困境中,故意只言其欢不说其悲,饮泪强笑,比直说悲痛更觉悲痛十分。 这是生活辩证法,用于文艺,则成艺术辩证法。 “独自莫凭栏”,进一步衬托那眷恋与痛苦交织的情思, 5 个字包含极其丰富复杂的感情。 这是“无限江山,别时容 易见时难”结的苦果,诉说故国山河已易姓,想见她一面也不可能。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比喻照应“春意阑珊”,又说明“别易见难”的程度,像落花为流水卷去,一去不复返,一在天上,一在人间,要见面是“难于上青天”了。 与祖国一别竟成永诀,何等凄苦。 “往事只堪哀”,不堪回首,违心地劝诫“独自莫凭栏”。 不去凭栏眺望,能否就从心中抹掉眷念的故国、消除掉亡国的痛苦。 这是词人自己最理解的啊。 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言悲志哀,不见一个悲、哀字,却通篇无不写尽了悲哀痛切之情。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 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后半生是囚徒生涯,去国离家而对故国江山的憧憬,亡国俘虏叹往事依依。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国之君,竟然全不懂政治军事,喜好填词、书画、音律,还向往隐士生活;不仅号钟隐,还要在华丽的宫廷“作烟萝”,如此怎能不亡国。 叫人慨叹的同时又心生同情。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献出祖宗基业,应当痛哭于九庙之外, 向百姓谢罪而后行。 而李后主只是把挥泪对宫娥,听教坊离别曲记在心里。 这样的君主,那能治理得国家,不亡才怪呢。 按李煜之性情,生在君王之家真是上天安排的人间悲剧。 种种情感的真切流露,幅幅景象的巨大反差,那种难以抑制的悲痛,这种饱含“愿世世无生帝王家”的悲凉;与宫娥相顾垂泪,无谁相告的凄苦。 不由让人对才情卓越的李后主政事平庸、命运多舛而黯然神伤。 再诸如:《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望江南》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子夜歌》人生 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 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欢迎登陆 伟辰 第 5 页 共 8 页 无一不是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归故国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故人、故事”的无限留恋,反映亡国之痛,无一不是泣尽以血的词句。 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词的动人魅力,除了那种沉重的亡国之痛,还在于他的词流露出的是真情实感。 李煜的词,写悲、写愁的为大多数,那些离开 亲人的愁思,失却欢乐生活的悲叹,由帝王变囚徒的哀痛,都入其词。 自李煜起,词的题材、手法为之一变,大胆抒写、自然率真的艺术特色,开宋词蓬勃兴盛之先河。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广取形象、博采比喻的愁情抒发上。 诗词总是用形象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抽象的思想必然借助具体的形象才会有生命力。 李后主是深得个中滋味的。 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把无形的对故国家园的离愁别恨,视比作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堪称“词眼”,这看似信手拈来,却又非同一般,精妙之极,远胜千百句“愁愁愁”。 与李白用 夸张的手法写愁产生的结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各有千秋,同为后人称誉不绝。 词家中不乏“写愁”高手,如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秦观“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都是词中佳句,在后人口中传诵,但与李煜的词句比,不是失之于显露,就是显得过于纤巧,自然、生动、情韵均不及李词。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写尽凄婉之意。 “无言”者, 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 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