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规划定稿内容摘要:

济带开发建设项目 湘江生态旅游走廊和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含洲岛景区建设);城市和郊野整体防洪堤建设工程;湘江沿岸生态镇建设;湘江综合治理工程(包含水源保护地和取水口工程建设、达标排放的排污口统一规划设置);浏阳河治理及生态景观建设工程; 渌水、 松雅湖、涟水、涓水、 洣 水、韶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湘江沿线联运航运码头和航道建设工程(包括漕溪港、樟树、铜塘湾、凿石、湘潭港和霞凝港三期等);循环经济示范园(清水塘、吴 家巷、下摄司、竹埠港、鹤岭、花亭、坪塘、铜官、宁乡、沧水铺、汨罗等);生态景观区提质改造。 第十节 核心区城乡功能布局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分为七类功能分区。 一、综合功能区。 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区,长沙县、望城县、株洲县、湘潭县城,云龙、天易、九华、坪塘、星城、长沙城北等城市中心区、县城和新城区。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工业园区,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资源,改善环境,新城建设和旧城提质改造必须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 二、产业园区。 指独立于城市市区之外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科技产业、临空临港产业园区。 先进制造业园区包括星沙、望城、金洲、九华、楠竹山、田心、董家 塅 和白井等产业园。 科技产业园区包 括麓谷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高新区。 临空产业园区包括黄花、云龙临空产业园。 临港物流产业园区指金霞物流园、石峰物流园、九华物流园。 三、 CBD 地区。 长沙市东部的浏阳河地区。 围绕高铁长沙站建设,综合考虑轨道交通枢纽布局,重点发展综合管理、流通贸易、— 19 — 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功能,加强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的中央商务区和区域性服务中心,带动长株潭三市发展,面向湖南乃至中南地区服务。 四、科教创新区。 株洲职教园、岳麓山和湘潭大学城。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科教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教育与科技研发。 五、绿心创新发展区。 长株潭三市结合部。 在保护生态基底、发挥生态屏障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会展博览及商务娱乐 等功能。 六、生态保育区。 包括呈斑块状的高丘山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湿地等生态敏感区。 禁止进行有损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 七、高品质乡村地区。 包括特色丘陵区和沿水系分布的高产农业区。 集中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乡村现代化。 建设生态小镇和新农村社区,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 第十一节 乡村地区发展 根据地理特征和农业生产条件,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现代化水平, 进行乡村发展分区。 一、农业高产复合发展区。 以长沙北部生态产业园和湘潭涟水 — 泉塘高科技高新农业园为中心,形成以水稻、蔬菜和特色农产品种植、水产畜牧养殖综合发展的农业高产地区。 利用靖港、姜畲、云湖桥等重点镇的产业与交通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建立多层级农产品市场体系。 二、生态保育适度发展区。 以捞刀河高新农业园为中心,形成以烟叶、蘑菇、茶叶等种植和水产养殖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地区,利用重点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适当发展休闲农业。 三、产业综合配套发展区。 以长沙河西、姜畲 泉塘生态产业— 20 — 园为中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以夏铎铺、石亭、梅林桥、沧水铺、袁家铺等镇为中心,建设乡镇工业园,为城市产业配套。 发展与本地矿产资源条件匹配的低污染加工业、与本地农业生产匹配的农产品深加工业。 四、城乡休闲产业协同发展区。 以浏阳河生态农业园、绿心生态产业园、河口生态产业园、金霞生态产业园、云峰湖、空灵岸生态产业园、仙庾岭 婆仙岭 大京休闲产业园为中心,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推广跳马、暮云、云田、昭山和柏加的花木产业、蔬菜和水果种植产业,科技农业种植与休闲旅游结合发展。 — 21 — 第四章 城市群区域统筹发展战略 第一节 功能拓展区域 考虑长株 潭核心区经济联系方向、未来能源原材料等供给关系及大生态、大交通格局建设的需要,构建功能拓展区域,承担起核心区向外的功能扩散和对核心区的功能补充。 一、区域范围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域,益阳市的资阳区、赫山区、桃江县,娄底市区和双峰县,岳阳的湘阴县和汨罗市,面积 30122平方公里。 二、统筹发展基本原则 —— 生态优先,持续发展。 以资源环境容量为基础,保护水源、森林、湿地等重要资源 , 构建较为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整体。 —— 突出核心,点轴发展。 强化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作用,沿重要交通线路、经济 走廊实施点轴开发,促进城市发展由空间极化到空间扩散转变。 —— 功能互补,联动发展。 加强长株潭城市群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尤其要利用娄底、益阳的能源优势,岳阳的港口优势,促进城市间功能互补,形成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功能拓展区域划分 北部促进发展区:包括汨罗、湘阴两县。 主要拓展港口物流、循环经济、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功能。 加快实施退垸还湖、移民进城(镇)和防洪体系建设。 西部综合发展区:包括益阳市区、桃江县,娄底市区、双峰县,宁乡县、湘乡市、韶山市、湘潭县的部分。 主要拓展与核心— 22 — 区联动的能 源原材料和旅游等功能。 加大涟水污染治理,对水府庙及周边地区实施统筹管理。 东部优化发展区 :包括浏阳和醴陵的大部分。 培育沿 31320 和 106 国道的特色小城镇带。 提升花炮、陶瓷等特色产业,推动乡镇企业入园,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南部协调发展区:包括攸县、茶陵和炎陵。 主要拓展与核心区联动的能源和旅游等功能,加强和衡阳的联系,打造南岳 — 酒埠江、云阳山、炎帝陵 — 井冈山等精品旅游线路。 四、重点城镇定位 宁乡:长株潭城市群的先进制造配套产业基地和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浏阳:中国花炮之乡,长株潭城市群的高新技术产 业、传统特色产业和先进制造配套产业基地。 醴陵:绿色瓷城、湘东门户,长株潭城市群的传统特色产业基地。 攸县:长株潭城市群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茶陵:长株潭城市群的红色旅游和特色农业基地。 炎陵:炎帝文化深厚的生态旅游城市。 韶山: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知名旅游城市,长株潭城市群的红色旅游服务基地。 湘乡: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城市。 湘阴:长株潭城市群的先进制造配套产业基地和深水港口。 汨罗: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全国主要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屈原文化旅游基地。 桃江:长株潭城市群的新能源基地。 双峰:长株潭城市群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图 7- 4 功能拓展区规划分区图 — 23 — 五、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形成特大城市 — 大城市 — 中等城市 — 小城市 — 重点镇 — 一般镇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促进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协调发展, 集中发展重点镇,不再新增建制镇。 六、城乡统筹措施 规划 4 个城乡统筹示范区,包括韶山市、醴陵市区及周边乡镇、望城县城及长沙河西北部乡镇、攸县。 实施乡镇通外道路工程、乡镇信息网络工程、技术推广与就业培训工程三项城乡统筹重点扶持工程。 第二节 东部城镇密集地区 考虑到湖南 梯度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和湖南东部城镇密集地区之间的密切关系,将该地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形成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 1 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娄底、益阳、衡阳在内的“ 3+5”城市群。 一、区域范围 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娄底、益阳、衡阳八市的主体,是全省交通区位、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最好的地区。 二、空间发展结构 形成“一核三带辐射联动”的空间构架。 一核:指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 三带: —— 岳阳 — 长株潭 — 衡阳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 是长株潭城市群对外联通带动湖南发展最重要的城镇产业 聚合发展带。 进一步扩大南北向综合交通走廊的优势,聚合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 24 — —— 长株潭 — 益阳 — 常德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 是长株潭向西辐射带动湘西北地区发展的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 引导城市群制造业沿长沙 益阳 常德快速路带状布局,打造西线工业走廊。 —— 长株潭 — 娄底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 是长株潭向西辐射带动湘中地区、进而带动湘西地区发展的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 重点提升沿线湘潭、湘乡、娄底等城镇的能源原材料工业。 三、重点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 岳阳:湖南省的北门户、中南地区的石化工业基地、长江中游重要节点城市、长株潭 城市群能源基地。 推动石化产业从化工原料向制成品方向发展,发展以钢铁产业原材料、农产品为主要门类的物流业,和益阳、常德联手开展环洞庭湖治理。 衡阳:湘南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湖南省综合制造业基地。 建设衡茶吉铁路和高速公路,重点打造衡山 炎帝陵 井冈山精品旅游线路。 重视湘江衡阳段的航道和港口建设,规划衡 邵 怀铁路,预留衡阳 娄底铁路通道。 常德:湘西北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和制造业配套基地。 发展商贸业和物流业,增强带动湘西北地区发展的作用。 打造长沙 常德 张家界旅游黄金走廊。 益阳:长株潭城市 群新能源基地和休闲旅游服务基地。 重点推进桃花江核电站建设,成为长株潭、全省乃至更大区域内的新能源基地,建设区域性休闲旅游基地。 娄底:长株潭城市群向湘中、湘西辐射的重要节点城市,能源原材料基地。 培育钢铁行业与长株潭城市群机械、汽车产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改善对外陆路交通。 四、产业分工与布局 坚持突出优势、错位发展。 长株潭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 25 — 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岳阳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产业,衡阳以综合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常德以农产品深加工和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益阳以新能源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娄底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及配套工业为主导产业。 构建娄底、衡阳原材料工业与长株潭先进制造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长株潭核心区不再新建、扩建火电厂,在周边地区发展火电、水电以及风电、核电等新能源,为长株潭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 将烟草、食品工业引导至常德、湘潭,农产品物流和商贸产业调整至湘潭、衡阳、常德,将湘钢的扩建调整与岳阳、娄底的钢铁产业调整相结合,将株洲的石化工业部分调整至岳阳。 五、交通建设 构筑联通全国、辐射全省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综合交通体系和综合枢纽体系,构建或提升湘江 — 长江水运通道、黄花机场空中通 道、京广陆路通道、洛湛二广陆路通道、沪昆陆路通道、长渝陆路通道等六条区域对外通道。 建设内部复合公路走廊,发展中心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改造低等级交通网络,加强农村地区与城市的联系。 发展城际轨道交通,远期建设长沙— 宁乡 — 韶山 — 湘乡 — 湘潭、长沙 —— 浏阳、株洲 —— 醴陵、长沙 — 湘阴、长沙 — 汨罗、宁乡 —— 益阳、娄底 —— 衡阳的区域快线。 加强港口资源整合,推进港口经营一体化发展,发展港口保税物流,提高湘江岳阳 —— 衡阳段航道技术等级,形成以岳阳港、长沙港为核心,湘潭、株洲、衡阳、湘阴港、汨罗港等港口为补充,功能明确、层次分明 的港口体系。 加快机场扩建改造,新建衡阳机场、岳阳机场。 六、生态保护建设 重视幕阜、罗霄、武陵、雪峰山脉的生 态保护与建设 ,保护— 26 —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等,加强沿湘江干支流生态廊道建设。 建立湘江等河流上下游城镇排水口和污水口的协调机制。 整合排污口,上下游城镇在行政边界处进行 取水口和排污口调换 ,形成污水排放口在下游、取水口在上游的格局。 不具备调换条件的上下游城镇应明确城市取水口上游 2020 米,下游 200 米范围内严禁设污水排放口。 建立和完善森林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强化森林资源消 耗控制。 — 27 — 第五章 城市群发展支撑体系 第一节 产业发展 一、产业体系建设 全力发展战略性产业,积极培育先导性产业,稳步提升基础性产业,限制和退出劣势产业,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导向机制, 发挥高新技术在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和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 战略性产业,包括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新能源设备制造、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旅游业。 —— 先导性产业,包括高新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节能、 新能源、 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科技 农业。 —— 基础性产业,主要包括钢铁、化工和有色冶金。 —— 限制发展产业,主要包括低于 5000 千伏安电石产业、土焦产业、小煤炭、小化工等。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