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摘要:

,及时解决 ) 6.重点问题的预设: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 三、创设情境,质疑问难 1.你的问题提得真好 !瞧,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 请同学们默读 13 自然段,边读思考老师的问题:小作者看到“煮书”二字时,他向谁提出了问题 ?提出了什么问题, 2.指导朗读句子: (读出”我”看见“煮书”二字感到奇怪的心情 ) 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我指着横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 ?书放在锅里煮,不会煮坏吗 ?” 3.真奇怪呀 !书不是用来读的吗,怎么可以“煮”呢 ?想不想弄明白,赶紧到第 3 自然段去找答案吧 !(自由读第 3 自然段 ) 4.相机出示句子,并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学习句子: “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 ” 11 引导学生理解: 1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感受书籍丰富了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的内心充实、富足。 如:学生通过搜集名言警句,明白爷爷将读书比作“煮书”。 又如:教师通过 CAI 补充资料,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精神食粮”的理解。 2.食粮可以煮,那么作为精神食粮的书同样可以煮。 引导学生质疑: l.书怎样“煮” ? 2.书“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悄化吸收”。 四、布置作业,质疑小结 聪明的同学不仅会提出问题,还会解决问题呢 !想知道书怎样“煮”才能方便“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吗 ?请同学们课下查找有关名人读书的趣文逸事,搜集名人读书的好方法,用自己的话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 (读词卡 )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书是人类重要的精神食粮,食粮可以煮,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同样可以“煮” !那么,“煮”精神食粮和煮普通食粮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书要“煮”到什么程度才 方便“消化吸收”呢。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继续学习《煮书》这篇课文 ! 二、品读赏析,突破难点 1.面对疑惑不解的“我”,爷爷又是怎样说的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 46 自然段,把爷爷说的话多读两遍,说说读后你都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试着在相关的文字旁边写一写。 2.听了爷爷的话,你们都明白了什么呢 ?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都能边读边做旁批,这是一种好的读书习惯。 把你们的读书感受在小组里说一说吧 ! 3 集体交流,逐步解疑。 煮书方法之一:品书 相机出示并学习词句: 杜甫小时佳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 可。 其实这就是“煮书”。 A、语言训练点:用“„„非„„不可”说话,体会杜甫读书的决心之坚毅。 B、理解“煮书”就是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诵读品味。 2.得心应手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对比理解引中义的“破”和“读熟读透”在意义上的等同。 B、对比理解“下笔如有神”和“得心应手”程度 — 亡的等同。 煮书方法之二:读书 相机出示并学习句子: l.那些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位一番,多有意思呀 ! A、理解“煮书”是“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 B、体会“煮书”使人心情愉悦, 煮书”的过程是“多么有意思呀” ! 2.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 ! A、语言训练点:用“不仅„„而且„„”说话。 B、通过用不仅„„而且„„”说话,体会“煮书”的好处很多。 探究两种“煮书”方法:“读书”和“品书”之间的关系。 1.煮书离不开“读书”和“品书”。 2.读书是为了“晶”,细细的“品”后是为了更好地“读”,即读中品,品中悟,悟后再读,读出声音,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在声音、韵味、情感、意境中品味,这就是反复地读,不断地晶,即“煮书”了。 3. 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煮书”的方法 ?(调动学生课前准备,如:毛泽东、鲁迅、华罗庚等名人的读书方法。 ) 在爷爷和我们的共同帮助下,小作者终于明白了“煮书”的真正含义,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把我们的感受读出来 !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集体回顾生字字音。 2.教师范写“食”字,强调:“食”字上方的“人”要写开阔一点,能包住下面的“良”。 3.学生自主观察其他生字,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4.学生描红并试写。 5.学生互评,教师指导、点评,同时强调双姿。 12 四、拓展延伸,小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我们不 仅明白了“煮书”的真正含义,而且了解了许多读书、学习的好方法。 那么,哪一种更适合你呢 ?只有找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才能在学习上做到事半功倍。 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今后的学习中都有“煮书”精神.及时补充精神食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 5 煮书 “读书”、“品书” 我:奇怪 —— 疑惑不解 —— 豁然开朗 教学反思: 红马的故事 教学目标 : 学会 l0 字,会认 9 个字 (其中 1 个为多音宇 )。 结合上下文或运用工具书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 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 法。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 重点 : 是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 感受小作者的心情和快乐,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 l 自然段。 )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质疑导入 1.检查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我们最喜欢上美术课,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 2— 13 自然段,找出我们喜欢上美术课的理由,并做上 记号。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读 课文 2— 13 自然段,想想我们为什么最喜欢上美术课。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 我们喜欢上美术课,有哪些理由呢 ?可以在找到的句段旁写上批语,做上记号;同座的两位同学如果都读完了互相议一议,看看自己找的理由是否正确。 3.同座互相议一议,读一读。 教师巡回辅导,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体会,用心倾听学习就有收获。 这两位同学做得很好,在交流的过程中边朗读,边圈画。 三、交流感悟,品味语言 围绕“我们为什么最喜欢上美术课”开展教学。 根据学生的发言, 相机指导学生学习、朗读、理解课文。 1.我们为什么最喜欢上美术课 ?谁愿意起来把你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交流交流。 (1)大家喜欢上美术课,是因为老师的画画得妙。 我是从课文的第 3 自然段中读到的。 教师相机板书:老师画得妙 (1)请同学们自由读 3 自然段,找出描写老师画画得妙的句子,读一读。 (3)指名学生起来读句子。 学生读句子时,教师相机出示下面句子,指导朗读。 A.“他画得真妙啊 !一头漫在水里洗澡的牛,尾巴上还停着一只苍蝇;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叶辫在桌面上。 ” B.“老师还画 漫画:滑稽的小丑,戴面具的狮子,全走路的椅子。 ” (4)瞧 !老师的画的确画得妙 !谁还想读。 (5)读得好 !花瓶中的三朵百合各有各的姿势。 全班女生一起读。 我听出来了,三朵百合真是很美。 你瞧:在三朵百合的后面加上一个小冒号,我们就知道后面的三朵百合各有各的姿势,是不一样。 多神奇的小冒号。 再读这两个句子,看看你能不能发现和这相类似的小冒号。 (6)第 2 句中小冒号和这个冒号相类似。 (7)你来读读这句。 是啊,老师的画真是画得好,滑稽的小丑,戴面具的狮子,会走路的椅子都很可爱。 我们一起来读。 (8)谁会用下面的句式 说话,恰当地运用冒号 ?教师点击 CAI: 13 :有的,有的,有的。 (9)自由练习。 然后指名说句子。 2.我们喜欢上美术课,还有什么理由 ? (1)老师还讲得好。 我是从课文的第 46 自然段中读到的。 教师相机板书:老师讲得好。 (2)把老师讲的话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A、高兴画什么就画什么。 B.用脑筋想,用眼睛看啦 ! 大家自由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 (3)学生自由读句子。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指导读好句子。 同学们知道了可画的东西真多啊 !天上跑的、地下爬的、水里游的都可 以画。 多有耐心的老师啊 !不会画不要紧,只要动动脑筋,就会把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脑袋里所想到的画下来。 读得好 !我和大家来分角色读,看谁读得好。 师生读。 男女生读。 3.我们喜欢上美术课,还有什么理由 ? (1)老师还夸同学们的画画得好。 (2)教师相机板书:老师评得好。 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根据学生的回答朗读,教师相机出示下面老师的评语:很好 !就是要这样画 ! (4)指导学牛朗读,读出老师此时的喜悦心情。 (5)老师为什么说“我”画的小红马“很好,很好” ? (6)学生自由读课文。 (7)根据学生的回 答,指导读好第 12 自然段,读出我的天真可爱。 在读的基础上得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由画画,而且想象既纯朴又丰富大胆,还很有创意。 (8)同桌互相练读师生的对话。 (9)指名分角色朗读师生的对话。 读出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读出“我”的天真可爱和惊喜。 四、小结全文,作业练习 l 我画小红马得了 90 分,大家真高兴。 美术课上老师画得妙,讲得好,评得好,他把他的爱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我们也深深爱着他。 板书:爱心 2 作业:①根据课后第三题冒号的提示,照样子,写两个含有冒号的句子。 ②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听。 板书设计 6 红马的故事 老师画得妙 牛、百合、小丑、狮子、椅子 高兴画 什么就画什么 老师讲得好 用脑筋想,用眼睛看 老师评得好 很好 !就是要这样画 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鹿柴 学习目标: 认识 2 个字。 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4 一、导语 简介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 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充满了空灵的色彩,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引出诗题 傍晚,王维来到鹿柴附近,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只偶尔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 这空山的沉寂,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 (教师范读古诗) 二、 读古诗 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反馈识字情况,了 解生字的意思。 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指名、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尝试背诵古诗。 教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用声音来表现寂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写寂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 一手法运用到写话中。 板书设计: 鹿柴 空山人语响寂静 深林返景幽暗 教学反思: 语文 乐园(二) 教学目标 1.读 10 个和姓氏有关的多音字,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字在用作姓氏时的正确读音。 2.会认 7 个字,认读有关读书、思考、学习的词语,了解词语的意思,丰富积累。 3.正确抄写、背诵关于读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进一步体会读书、学习的方法。 4.学写便条,明确便条的格式、内容、形式、作用,正确地书写便条。 5 大胆清楚地表达、展示自己的爱好。 6.能就“我喜欢„„”这个话题练习写作。 7.搜集名言警句,制作小 书签,丰富学生语言,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丰富语言积累,使学生学会找联系、找方法,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进一步体会读书学习的方法。 2.学习便条的写法,引导学生按正确格式书写便条,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大胆、清楚地展示自己的爱好,就“它给你带来了哪些乐趣”在某一方面说具体。 认真倾听,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并及时作出回应,发表自己的看法。 4.习作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乐于表达,写真话、表真情。 [课时安排 ]4 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我来试试”的前三题、”探究与发现” )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学习结束了,我们又来到了语文乐园 (二 )。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智慧爷爷家去做客。 (cAI 课 15 件:智慧老爷爷家 ) 二、读一读 1.师:智慧爷爷家里真热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