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新)内容摘要:
程 (1)请 3 组同学到讲台上来做采花游戏。 (2)请做游戏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朵花的名字的。 (3)帮花找朋友。 找到朋友后用它说一句话, 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好。 五、总结全文,陶冶情感 1.鼓励学生质疑: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2. 小结: 大自然是美丽的,太空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 现在,我们中国也有人登上了太空,我们小朋友多学知识,掌握本领,将来也可以到太空遨游、旅行,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3.如果请你来到月亮上,你猜猜月亮上面会有些什么。 你想对月亮说点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1.背诵课文并把你能从夜空里看到的或者想到的事物画下来。 2.回家把课文背给家长听。 3.实践活动:夜晚出去看看月亮,说说它像什么,你还看到天上有什么。 板书: 通过比较 ,感受 运用了叠词后的表达 效果。 教 后 反 思 语文教学要达到理想化的境界,调动学生的情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本课通过四个层面的教学,以“美”贯穿全课。 即:课前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美;接着整体感知,再现课文的韵律之美;然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美的创新。 通过多种途径将课文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他们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 突出识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 书写指导井然有序,引导学生发现几个字的共同点、注意点,培养学生观察、书写的能力。 小学电子教案 (语文)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3 江 南 共 2 教时 教学目标 “江、南”等 9 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 2 个偏旁;会写“可、东、西” 3 个字 和竖钩、竖弯 2 个笔画。 ,背诵课文。 ,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读准 “南、莲 ”等生字的字音 ;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 收集有关江南和荷花的图片或诗句。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 启发谈话: 同学们去过江南吗。 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 (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 2. 过渡: 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 (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预设: 生 1: 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 2: 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漂亮。 生 3: 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4. 导入: 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 —— 《江南》。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1)导学: 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 怎么拼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3)导学: 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办法。 预设: 加一加:氵+工=江。 字谜:工人在水边 —— 江。 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5)在电视上或班级的点名册上认识“江”。 (6)导学: 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变的。 (课件出示 “ 江 ” 的汉字演变过程。 ) (7)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课件演示书空。 (8)引导学生扩词并说一句话。 (如,江水:我看过江水滚滚向前的样子。 江边:小孩子最好不要在江边玩耍。 ) 2.学习“南”。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1)提出自学要求:先读准字音,然后看清字形,再想一想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2)学生按要求一步一步地自学“南”。 (3)交流自学情况。 重点交流识记方法。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 导学: 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 (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 2. 导学: 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贴图片。 3. 导学: 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 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 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4.学生自由介绍。 预设: 生 1: 我知道莲花在夏天开放。 生 2: 我昨天上网查过,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生 3: 莲花可以结出莲蓬,莲蓬里面有许多莲子。 生 4: 我还知道《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写到了江南的荷花。 „„ 5.感知内容。 (1)过渡: 作者是怎么写江南的荷花的呢。 让我们走进诗歌吧。 (2)导学: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4)指名读全诗 ,学生评价。 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5)导学: 你感觉江南怎么样。 (学生自由说出读文后的感受。 )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预设: 谜语: (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 (西 ) (2)大丁遇小口。 (可 ) 3.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4.组织学生分组比赛读,教师随机正音。 5.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笔顺和笔画占田字格的位置。 )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 (“ 可 ” 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5.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6.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教 学 过 程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提出自学要求。 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 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 2.各小组汇报自主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说说生字的组词情况。 (2)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 (3)组织学生试着表演读。 (4)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质疑,为第二 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由景入文 1.创设情境,复习字词。 (1)导入: (课件出示生字闯关游戏 )首先,我们来做闯关游戏。 (2)组织游戏。 第一关:读生字并自由组词。 (课件出示八个生字。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并组词。 ) 第二 关:从“南、西、北”中,任选一个字说一句话。 第三关:读诗句,说感受。 (课件出示全诗 ) (3)过渡: 我们闯关成功。 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江南》。 2.利用媒体,由景入文。 (1)导学: 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这么好,老师让大家欣赏一幅图,作为奖励。 (课件出示江南美景图,古筝伴奏 )此时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自由畅谈观后感受。 3. 过渡: 是呀,江南景美,江南诗更美。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 导学: 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课文,课文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地方,把它找出 来,读一读,多读几遍,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班内交流:你最喜欢哪几句诗。 说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的理解。 随着学生的交流,重点点拨以下诗句: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① 导学: (课件出示莲叶图 )你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在班内交流自己看到荷叶后的感受。 预设: 生 1: 我看到很多莲叶,长得很美、很绿。 生 2: 我觉得莲叶像帽子、像伞。 ③ 导读: 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想象可真丰富。 诗人是怎样描绘荷叶的。 (莲叶何田田 ) ④ 导 学: 原来诗人是这样夸荷叶的。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一夸吗。 (课件出示 “ 莲叶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 )。 教 学 过 程 预设: 生 1: 莲叶真美呀。 生 2: 莲叶真绿呀。 生 3: 莲叶真多呀。 一层连着一层。 ⑤ 导读: 诗人看到这层层叠叠、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心里也非常喜欢。 他是这样来描绘的 (课件出示诗的前两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老师看到这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也想来夸一夸。 请听老师读这句。 (教师范读 ) ⑥ 导读: 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你能像老师这样来夸一夸这些莲叶吗。 (指名读 ) ⑦ 引读: 采莲人划着小船来了,她们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莲叶,她们也夸起了莲叶。 (学生模仿采莲姑娘读 ) ⑧ 小结: 好一个“何田田”,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片连着一片的 —— 莲叶,真 —— 美。 (2)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① 导学: 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吗。 ②学生自由畅谈喜欢的原因。 ③启发想象:这么美的荷花、莲叶也吸引了好 多小鱼。 小鱼在水里干什么呢。 ④学生大胆想象。 预设: 生 1: 小鱼在水里捉迷藏呢。 生 2: 小鱼把莲叶当成雨伞,在它下面躲雨呢。 ⑤组织学生表演:你们想当快乐的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吗。 赶快游起来吧。 要按照诗中的方向游啊。 先向东,再向西,然后向南,最后向北。 ⑥学生一边按方位表演,一边背诵诗句。 ⑦再次引发学生想象,体会情感:小鱼们。 你们游得开心吗。 下面,我来采访几条小鱼。 这条小鱼,你游到哪儿去了。 看到了什么。 心情怎样。 ⑧学生大胆想象,再次体会小鱼的自由自在和荷花、莲叶的美丽。 ⑨ 导读: 那就让我们做快乐的小 鱼,读出小鱼的快乐吧。 ⑩学生先独自练读,再分组读、班内展示读,最后教师引读。 引读: 这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鱼,到处游 —— 鱼戏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 鱼戏莲叶东,一会儿游到西 —— 鱼戏莲叶西,一会儿游到南 —— 鱼戏莲叶南,一会儿游到北 —— 鱼戏莲叶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导读: 是呀,莲叶是美丽的,小鱼是快乐的,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江南的美。 (课件出示完整的课文 ) (2)学生先练习朗读,然后在组内赛读,最后指名在班内展示朗读。 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 (1)导学: 看着黑板上的生字宝宝想象 画面并练习背诵,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2)指名展示背诵,并激发想象:你刚才在背诵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教 学 过 程 (3)导读: 下面,让我们当一回采莲姑娘,来美美地吟诵这首诗,老师为 你们配上音乐。 (4)(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 )学生随着音乐背诵。 三、布置作业,适度拓展 江南水乡美,江南的荷花尤其美。 学完了《江南》这首诗,请同学们把它背给家里人听,并请爸爸、妈妈帮忙搜集关于江南或荷花的诗词,带到班里来交流。 板书设计 江 南 美 教 后 反 思 1.本课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以阅读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使教学过程立体化,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说、演、读来代替枯燥的讲解,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启迪心智的目的。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很好的感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学、个人悟、自由畅谈、表达情感。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 验,给他们无拘无束地创造、探索的天地。 教师通过读读、想象、演演、伴乐背诵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小学电子教案 (语文) 执。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新)
相关推荐
而且要把这些当作 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去考虑,而不是紧紧盯着这几个字母。 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的启蒙教育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 识字写字 的编排与教学建议 它的原则是 识写分流,多识少写。 我们从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个基本原则出发,识字和写字不完全同步,认得多,写得少,一年级上册安排 认识 300 字,写 100 字, 从数量上来讲比上一 版 教材有所减少,这个是广泛增求意见之后定下的平均数
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拨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大枝干粗如手臂,都平贴在石上,好象苔藓似的。 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 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象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象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天色渐晚,于是就把双脚伸向前边,手向后按着地面,坐着往下滑
仅难字注音。 (四) “融” 体现在新版本教材分单元组织教学,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教学内容融合性更强, 综合性也有所加强。 例如:新版本的拼音教学,一改原版本着重形式 的特点,既有口语交际,又有拼音识字,还有观察和思维等。 三、 各板块教学建议 1、汉语拼音 请注意,课标是把汉语拼音放在“识字与写字”里边,并没有独立列出一条。 这就从一个方面表明,学汉语拼音的目的是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和查字典
将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 00 七年六月十二日 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我市城 中村改造依法、健康、有序的进行,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升城市形象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 城中村是指在本市建成区范围内使用集体土地 ,并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农民聚居村落。 第三条
分,共 6 分) 唱支山歌给党听 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三、 分析句子成分 (每 小题 3 分,共 6 分) 人家故意不给他水喝。 你一定有什么事瞒着我。 四、 名词解释 (每题 5 分,共 40 分) 《诗经》 陈子昂 豪放词 历史演义小说 语丝派 白洋淀诗群 文学思潮 创作个性 五 、简答题(共 75 分) 简述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 ( 10 分) 现代文坛上
月内完成 ; 四 、规划期限 以 2020 年为规划基期年, 2020 年为近期目标年, 2020 年为规划目标年。 五、工作程序和方法。 (一) 资料调查阶段。 土地利用潜力与集约利用水平调查; 自然与生态环境调查; 社会经济环境调查; 相关规划和资料的收集。 (二)专题研究与专项规划 邻水县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邻水县新一轮规划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及土地供需平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