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译文和释义完整免费版内容摘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凭借道这一自然总规律来协助一国之君的人,不会倚仗军队来称霸天下,只会同邻邦建立友好的交往。 由于军费开支宠大,整日又只关注战事,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 战争之后,必然会出现饿殍遍野的凶灾之年。 最恰当的建军原则是:只有具备防御效果就可以了,决不能凭借军队来显示自身的强大。 具备防御能力就没有必要去炫耀武力,也用不着去侵略他国,更不要骄傲自大,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方可使用,具备防御能力就不要搞军事扩张。 事物发展一旦达到旺盛的极限,就会加速自己的死亡,这即是所谓“不道”的体现。 事物的消亡本是必然规律,这里所说的“不道”是指恶性结果提前到达。 《道德经》之三十一章 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 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器属不吉祥器械,几乎每一种生命都厌恶它,所以懂得自然法则之道的人不以它为伴。 有远大抱负的君子对待兵器的态度有两种:当安居乐业时,将它放在次要位置,一旦爆发战争,又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为它们是不祥之物 ,在万不得已的时才去利用它,他们愿意过着恬静、安然的生活。 即便战胜了,也认为不是一件好事。 而那些赞美战争、喜爱战争的人,其实是以杀人为乐的人。 那些以杀人为乐的战争狂,决不可能得逞于天下。 应把吉利的事情看得寻常些,对凶恶的事看要考虑多一些。 指挥战争的将领应把功名的事情看得寻常些,统摄将领的帝王把战争所带来的后果看得非常重要,说是把战争视为一场葬礼:当战争中死伤惨重时,能亲自参加一些葬礼,当战争赢得了胜利时,还是以举行丧礼的方式来对待。 《道德经》之三十二章 原文: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由于道是一种抽象的自然规律,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总不知道给它一个什么 名称为好。 它纯粹又摸不着,但天下无不在它的掌握之中。 王侯们一旦能遵循道的规律,那么,各类生灵将会臣服于你。 天地若能遵循道的规律,那么,它们就会相互交融,降下适宜的雨露。 民众若能遵循道的规律,也用不着法令之类,会自动达到一种均衡。 始创各类法律制度,各自都有一个名称。 一旦具备各类名目,就会明白哪些属禁止范围的,就会避免违法的危险。 各类法律制度就如同自然之道,是用来规范人类行为的,也像百川归大海一样,行动上能寻找一个正确方向。 《道德经》之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别人的行为和心理的人,是一个具有洞察力的智者;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是明智的表现;能战胜别人,他必然有大力气;永不满足已有的业绩,能战胜自己的自满、畏怯心态,必然是一个好强的人;能知足的人,他总觉眼下的生活已经心满意足了;对事业追求不止,是具有远大理想的表现;具备赖以安身立命的长处,他的寿命也必然长久;那些死了还不会被别人忘怀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道德经》之三十四章 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最为博大的自然规律,它广泛地渗透在天地万物之中,既可主宰万物,又可协助万物。 万物正是倚仗着道的法则赖以生存发展,虽然它造就了万物,但人类从不说它是客观的实在。 它给万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但它从不把这一点当作主要的因素,可以说,它是对自身地位的弱化;尽管万物都要归属于道这一法则,然而它又不把这一点当作主要的因素,可以说,它的胸怀非常博大。 正是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高居主宰地位。 《道德经》之三十五章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若所有人能把握天下总体的阴阳大象规律,天下人在行动中就不会有什么灾害,自然过着安逸平稳的日子,能非常情愿地做到相互周济,过往的客人也有了着落。 自然规律之道,说起来枯燥无味,因为它既看不到,也听不到,用也用不完。 《道德经》之三十六章 原文: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合拢,那么原来必定是张开的;想要将其削弱,那么原来必定是强盛的;想要将其废除,那么原来必定是已推行的;想要将其取来,那么原来必定是给予的。 这就可称之为略微明白一些道理。 天下万物总是通过内在的柔弱来支配 表面的刚强。 鱼不可能离开有水的深渊,国家的武器也不能随便炫耀。 《道德经》之三十七章 原文: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由自然法则所形成的道,常常没有名称可言。 侯王们若能把握这一自然法则,万物就会变化成天下有用之物。 若某一事物发展过旺盛,就淡化它的名位设法稳定它,一旦淡化了它的名位,该事物就不会再有大的发展。 对人而言,没有大的发展欲望,就会达到世界的安宁,天下就会正常。 《道德经》之三十八章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 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具有与天地相沟通的杰出悟性和理智的聪明人不会是一个全才,因而能达到某一方面与天地沟通的境界 ;缺乏与天地沟通能力的人以为自己了不起,因而没有悟性。 具有与天地相沟通的杰出悟性和理智的聪明人,总以为目前的作为不大,因而把眼前的作为视为无为;缺乏悟性和理智的低能儿,本来没有什么作为,却认为自己大有作为。 具有博大仁爱之心的人总是将仁爱尽情发挥,因而把眼下所施之仁不视为极限;具有最大忠义之举的人总认为自己竭尽能力,因而把自身的义举视为最高境界;最讲究礼仪的人总以为自身为人处世很有一套,就捋起手臂扬了出去去你的吧,我才不听你那一套。 (其实又是一种非礼之举)。 所以不循规蹈矩的人隐藏在内心的是高智慧,没有什么智慧的人才会产生善良仁爱之心,没有博爱思想的人才会产生忠义之举,没有忠义的 人,才会表现出圆滑世故的所谓礼节来,过分追求礼节的人,其实是不忠诚、不守信用的人,也是滋生动乱的罪魁祸首。 自以为对未来、对世界认识透彻的人,不过是了解了自然规律中的一些表面现象,这种盲目自信,其实是愚蠢的表现。 所以,真正的有志之士,宁愿把问题看得复杂些,深邃些,也决不将问题简单化,宁愿追求客观的实际,也决不华而不实。 因此,为人处世总只能抛弃一方面,来获得另一方面。 《道德经》之三十九章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耶。 非乎。 故致数誉无誉。 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从以往的现象分析,二者之中只可能得到一个方面:苍天得到了清朗的一面,大地得到了宁静的一面,神灵得到了灵应的一面,谷物得到了饱满的一面,侯王得到了倡导正义的一面。 天地万物之所以致力于一个方面,是因为:苍天不清朗将可能崩裂,大地不宁静,将可能不会孕育万物,形成荒芜的死土,神灵缺乏灵应,水可能就会消失,谷物长不饱满,粮仓就可能空竭。 侯王不为天下 倡导正义,就可能会垮台。 因此,贵总是以贱为基础 ,高总是以低为基础。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故侯王自称为孤、寡或不谷,这不是以低贱为根本吗。 其实不是。 当达到很多人赞誉的目的时,不要以此为自豪。 正是这样,故不希望自己像一块美玉一样中看不中用,也不希望自己像一块顽石不可雕琢。 《道德经》之四十章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呈正负相反运行的就是道的运行规律。 正是利用正反向的虚无的道来达到把握自然界的法则。 天下万物均是从另一具象之有演变而来,这些具象事物之所以能演变为新的物质,又是由于有事物抽象性一面的作用。 《道德经》之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最聪明的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能尽力去遵循;普通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则是半信半疑;愚顽之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总是嗤之以鼻。 如果这种人不嘲笑的话,就够不上是高深的道了。 所以创立这门学说的人认为:具有高智商的人,反而有点糊涂;那些想在自然法则上有所长进的人,反而有点畏缩不前;将这种道视为一钱不值的人,他们自身也是一钱不值。 具有与天地相融通的高度悟性的人,就如同山谷一般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但知识面又太窄。 最洁净的物质表面虽然好看,但极易弄脏,具有广博融通能力的人又似乎不深厚,具有某种感应能力的人又恰似一个小偷,总是暗中算计别人,不善于运用智慧的人虽然纯朴,但又好象是人类的一种别支。 最方正的东西就没有角落可躲。 做一个大物件,耗费的时间必然长,声音宏亮的人,音虽传得远,但音的频率又不够,由阴阳组成的大象虽然有普遍意义,但它又缺乏具体的形象,自然法则指导下的运行之道 虽隐藏于万物之中,但万物又不以它来命名。 只有道 才存在一个完美的开始和完美的结果。 《道德经》之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 死」,吾将以为教父。 是道这一自然法则使人类认识到了象征整体的数理“一”,这一整体“一”又分成运动关系的阴阳“二”,由阴阳的合并又组成了静止空间“三”的认识。 由这三者形成的自然规律演化了大地上的万物。 万物总是包含着抽象的阴和具象的阳两方面,它们依靠微小的气体达到阴阳的协调。 人类所厌恶的,莫过于孤寡和贫困,然而王侯总是用孤、寡和不谷来称谓自己,究其原因,万物的发展规律或许是只有先损才后有益,或许是先得益而后遭损。 前辈教导我的,我也将教导晚辈:能成为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其英名将长存于世。 我将把这句话视为施教的最高宗旨。 《道德经》之四十三章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运用天下最柔弱的自然法则,可以驰骋于极强大的国家,凭借这一点,可以无处不达,无孔不入。 所以我明白了研究无为之道有多么大的益处。 (懂得了道 这一自然法则) ,不用教育也可达到教化的功效。 无为之道的益处,天下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 《道德经》之四十四章 原文: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和生命哪个最可爱。 生命与财产哪个最重要。 得与失哪个害处最大。 过分地爱恋某一方面,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过多地聚敛财富,必然导致大量地丧失。 懂得满足的人就不会以现状为羞耻,明白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带来危险,就可长存于世。 《道德经》之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凡有大成就的人,好象在某些方面总有不足之处,(正是这一得一失,才使其作用相互弥补,整体上) 不至于衰竭;充盈的物质好象总是从空虚开始,(正是这一虚一实相互转变,) 才使整体上用之不尽。 有笔直似乎就有弯曲,有灵巧似乎就有笨拙,存在能言善辩,就好象总有笨嘴拙舌。 善于运动的人能战胜寒冷,善于守静的人能战胜酷热,(心静自然凉)。 明白了静能胜热的道理,就能为治理天下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 《道德经》之四十六章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 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世界各国如若遵循了道这。道德经原文、译文和释义完整免费版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邮政局申报文明单位材料
度递增,通信能力不断增强。 邮政 99 年业务千万元, 2020 年业务收入 1400 万元, 2020 年业务收入 1800万元,实现扭亏, 2020 年业务收入 2020 万元, 2020 年业务收入2400 万元。 邮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全省邮政二十强县市列第六。 实现了微机处理系统化,绿卡工程专业化,走上了多元化发展道路。 积极服务会展经济。 市首届长寿文化旅游节
郑州市金水区城中村改造研究
工人员居住需求;开发企业原则上要从开发建设总面积中,提供 5%的小户型简装修住宅,按照每月每平方米 5 元的租 金标准出租给辖区政府(租期 5 年),村集体原则上要从安置的村集体办公和集体经济用房总面积中,提供 5%的小户型简装修住宅,按照每月每平方米 5 元的租金标准出租给辖区政府(租期 10 年),作为过渡性廉租住房房源
通过改良遗传算法的方法优化发酵培养基英文翻译
培养基的成分,对于每一种成分的浓度的上下限如表 1所示。 随机挑选 12个实验中代表系统变量的第一代培养基的成分。 表 1。 不同介质成分 下上限的浓度和步骤 通过遗传算法和归纳 法优化 为了提高 GA(遗传算法)的效率,利用归纳法算出一个回归模型以。 利用归纳法( Bratko, 1990)可以从过去的一系列实验中获取操作知识库。 这一操作知识库作为这一领域的模型,可以用作 GA的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