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即文子内容摘要:

見小也,儉嗇損缺者見少也,見小故能成其大,見少故能成其美。 天之道,抑高而舉下,損有餘奉不足,江海處地之不足,故天下歸之奉之,聖人卑謙,清靜辭讓 者見下也,虛心無有者見不足也,見下故能致其高,見不足故能成其賢,矜者不立,奢者不長,強梁者死,滿溢者亡,飄風暴雨不終日,小谷不能須臾盈,飄風暴雨行強梁之氣,故不能久而滅,小谷處強梁之地,故不得不奪,是以聖人執雌牝,去奢驕,不敢行強梁之氣,執雌牝,故能立其雄牡,不敢奢驕,故能長久。 老子曰:天道極即反,盈即損,日月是也。 聖人日損而沖氣不敢自滿,日進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惡下,好得而惡亡,好利而惡病,好尊而惡卑,好貴而惡賤,眾人為之,故不能成,執之,故不 能得。 是以聖人法天,弗為而成,弗執而得,與人同情而異道,故能長久。 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沖即正,其盈即覆。 夫物盛則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終而悲,是故聰明廣智守以愚,多聞博辯守以儉,武力勇毅守以畏,富貴廣大守以狹,德施天下守以讓,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 」 老子曰:聖人與陰俱閑,與陽俱開,能至於無樂也,即無不樂也,無不樂即至樂極矣。 是以內樂外,不以外樂內,故有自樂也,即有自志貴乎天下,所以然者,因而為天下之要也。 不在於彼而在於我,不在於人而在於身, 身得則萬物備矣。 故達於心術之論者,即嗜欲好憎外矣,是故無所喜,無所怒,無所樂,無所苦,萬物玄同,無非無是。 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不待勢而尊,不須財而富,不須力而強,不利貨財,不貪世名,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 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傷矣,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 其生貪叨多欲之人,莫宜乎勢利,誘慕乎名位,幾以過人之知,位高於世,即精神日耗以遠,久淫而不還,形閑中拒,即無由入矣,是以時有盲忘自失之患。 夫精神志氣者,靜而日充以壯,躁而日 耗以老,是故聖人持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浮沉,如此則萬物之化無不偶也,百事之變無不應也。 守樸 老子曰:所謂真人者,性合乎道也。 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治其內不治其外,明白太素,無為而復樸,體本抱神,以遊天地之根,芒然仿佯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機械智巧,不載於心,審於無假,不與物遷,見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專於內,通達禍福於一,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不學而知,弗視而見,弗為而成,弗治而辯,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往,如光之燿,如影之效,以道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虛,清靜而無,以千 生為一化,以萬異為一宗。 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守大渾之樸,立至精之中,其寢不夢,其智不萌,其動無形,其靜無體,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無間,役使鬼神,精神之所能登假千道。 使精神暢達而不失於元,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即是合而生時於心者也。 故形有靡而神未嘗化,以不化應化,千變萬轉而未始有極,化者復歸於無形也,不化者與天地俱生,俱生者未嘗化其所化者即化,此真人之遊純粹素道。 卷 第 四 符言 老子曰: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平乎準,直乎繩,圓乎規,方乎矩,包裹天地而無表裏,洞同覆蓋而無所 ,是故體道者 ,不怒不喜,其坐無慮,寢而不夢,見物而名,事至而應。 老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倍道而任己,見譽而為善,立而為賢,即治不順理而事不順時,治不順理則多責,事不順時則無功,妄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責,事敗足以滅身。 老子曰: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智主。 藏於無形,行於無怠,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始於無形,動於不得已,欲福先無禍,欲利先遠害。 故無為而寧者,失其所寧即危,無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亂,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其文好者皮必剝,其角美者身必殺,甘泉必竭,直木必伐,華榮 之言後為愆,石有玉傷其山,黔首之患固在言。 老子曰:時之行動以從,不知道者福為禍。 天為蓋,地為軫,善用道者終無盡,地為軫,天為蓋,善用道者終無害。 陳彼五行必有勝,天之所覆無不稱,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 」 老子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剝,木生蟲,還自食,人生事,還自賊。 夫好事者未嘗不中,爭利者未嘗不窮,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所好反自為禍。 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聖,土處下不爭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爭疾,故去而不遲。 「是以聖人無執故無失,無為故無敗。 」 老子曰:一言不可窮也,二言天 下宗也,三言諸侯雄也,四言天下雙也。 貞信則不可窮,道德則天下宗,舉賢德,諸侯雄,惡少愛眾天下雙。 老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飲食不節,簡賤其身,病共殺之,樂得無已,好求不止,刑共殺之,以寡犯眾,以弱凌強,兵共殺之。 老子曰: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未之有也。 察其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來矣。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即治道通矣。 原天命即不惑禍福,治心術即不妄喜怒,理好憎即不貪無用,適情性即欲不過節。 不惑禍福即動靜順,理不妄喜怒即賞罰不阿,不貪無 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過節即養生知足,凡此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己而得矣。 老子曰: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 不能使禍無至,信己之不智,而不能使福必來,信己之不讓。 禍之至非己之所生,故窮而不憂,福之來非己之所成,故通而不矜,是故閑居而心樂,無為而治。 老子曰: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以未有,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脩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治未固於不亂,而事為治者必危,行者未免於無非,而急求名者必剉,故福莫大於無禍,利莫大於不喪。 故「 物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 道 不可以勸就利者,而可以安神避害,故嘗無禍不嘗有福,嘗無罪不嘗有功。 道曰芒芒昧昧,從天之威,與天同氣無思慮也,無設儲也,來者不迎,去者不將,人雖東西南北,獨立中央。 故處眾枉,不失其直,與天下並流,不離其域,不為善,不避醜,遵天之道,不為始,不專己,循天之理,不豫謀,不棄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內無奇福,外無奇禍,故禍福不生,焉有人賊。 故至德言同賂,事同福,上下一心,無歧道旁見者,退章於邪,開道之於善,而民向方矣。 老子曰:為善即勸,為不善即觀,勸即生責,觀即生患,故道不可以進而求名,可以 退而脩身。 故聖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見求譽,治隨自然,己無所與,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窮而道無通,有智而無為與無智同功,有能而無事與無能同德,有智若無智,有能若無能,道理達而人才滅矣。 人與道不兩明,人愛名即不用道,道勝人即名息,道息人名章即危亡。 老子曰:使信士分財,不如定分而探籌,何則。 有心者之於平,不如無心者。 使廉士守財,不如閉戶而全封,以為有欲者之於廉,不如無欲者也。 人舉其疵則怨,鑑見其醜則自喜,人能接物而不與己,則免於累矣。 老子曰:凡事人者,非以寶幣,必以卑辭。 幣單而欲不厭,卑體免 辭,論說而交不結,約束誓盟,約定而反先日,是以君子不外飾仁義,而內脩道術。 脩其境內之事,盡其地方,勸民守死,堅其城郭,上下一心,與之守社稷,即為飾者不伐無罪,為利者不攻難得,此必全之道,必利之理。 老子曰:聖人不勝其心,眾人不勝其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 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繫於物者,正氣也;推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 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起一廢,故聖人捐欲而從性。 目好色,耳好聲,鼻好香,口好味,合而說之,不離利害,嗜欲也,耳目鼻口不知所欲,皆心為之 制,各得其所,由此觀之,欲不可勝亦明矣。 老子曰:治身養性者,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內在己者得,而邪氣無由入。 飾其外,傷其內,扶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真,無須臾忘為賢者,必困其性,百步之中忘其為容者,必累其形,故羽翼美者傷其骸骨,枝葉茂者害其根荄,能兩美者天下無之。 老子曰: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直己而足物,不為人賜,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安而能久。 天地無與也,故無奪也,無德也,無怨也。 善怒者必多怨,善與者必善奪,唯隨天地之自然 而能勝理。 故譽見即毀隨之,善見即惡從之,利為害始,福為禍先,不求利即無害,不求福即無禍,身以全為常,富貴其寄也。 老子曰:聖人無屈奇之服,詭異之行,服不雜,行不觀,通而不華,窮而不懾,榮而不顯,隱而不辱,異而不怪,同用無以名之,是謂大通。 老子曰:道者直己而待命,時之至不可迎而反也,時之去不可足而援也,故聖人不進而求,不退而讓,隨時三年,時去我走,去時三年,時在我後,無去無就,中立其所。 天道無親,唯德是與,福之至非己之所求,故不伐其功,禍之來非己之所生,故不悔其行,中心其恬,不累其德,狗吠不驚, 自信其情,誠無非分,故通道者不惑,知命者不憂。 帝王之崩藏骸於野,其祭也祀之於明堂,神貴於形也,故神制形則從,形勝神則窮,聰明雖用,必反諸神,謂之大通。 老子曰:古之存己者,樂德而忘賤,故名不動志,樂道而忘貧,故利不動心,是以謙而能樂,靜而能澹。 以數筭之壽,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涸,泣而益之也,故不憂天下之亂,而樂其身治者,可與言道矣。 老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人怨之。 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博,脩此三者怨不作,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老 子曰:言者所以通己於人也,聞者所以通人於所也。 既聞其聾,人道不通,故有聞聾之病者,莫知事通,豈獨形骸有闇聾哉。 心並有之。 塞也,莫知所通,此闇聾之類也。 夫道之為宗也,有形者皆生焉,其為親也亦戚矣,饗穀食氣者皆壽焉,其為君也亦惠矣,諸智者學焉,其為師也亦明矣。 人皆以無用害有用,故知不博而日不足,以博弈之日問道,聞見深矣,問與不問,猶闇聾之比於人也。 老子曰:人之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德在與不在來,是以聖人之欲貴於人者,先貴於人,欲尊於人者,先尊於人,欲勝人者,先自勝,欲卑人者,先自卑,故貴賤尊卑,道以制之。 夫古之聖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後人,即天下樂推而不猒,戴而不重,此德重有餘而氣順也,故知與之為取,後之為先,即幾於道矣。 老子曰:德少而寵多者譏,才下而位高者危,無大功而有厚祿者微,故物或益之而損,或損之而益。 眾人皆知利利,而不知病病,唯聖人知病之為利,利之為病。 故再實之木其根必傷,掘藏之家其後必殃,夫大利者反為害,天之道也。 老子曰:小人從事曰苟得,君子曰苟義。 為善者,非求名者也,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所求者同,所極者異,故動有益則損隨之。 言無常是,行無常宜者,小人也;察於一事,通於 一能,中人也;兼覆而并有之,技能而才使之者,聖人也。 老子曰:生所假也,死所歸也,故世治即以義衛身,世亂即以身衛義,死之日,行之終也,故君子慎一用之而已矣。 故生受於天也,命所遭於時也,有其才不遇其世,天也,求之有道,得之在命。 君子能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而為非而未必免於禍,故君子逢時即進,得之以義,何幸之有。 不時即退,讓之以禮,何不幸之有。 故雖處貧賤而猶不悔者,得其所貴也。 老子曰:人有順逆之氣生於心,心治則氣順,心亂則氣逆,心之治亂在於道德,得道則心治,失道則心亂,心治則交讓,心亂則交爭,讓則 有德,爭則生賊,有德則氣順,賊生則氣逆,氣順則自損以奉人,氣逆則損人以自奉,二氣者可道已而制也。 天之道其猶響之報聲也,德積則福生,禍積則怨生,官敗於官茂,孝衰於妻子,患生於憂解,病甚於且瘉,故「慎終如始,無敗事也。 」 老子曰:舉枉與直,如何不得,舉直與枉,勿與遂往,所謂同汙而異泥者。 老子曰:聖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不和利害之所在。 道懸天,物布地,和在人,人主不和即天氣不下,地氣不上,陰陽不調,風雨不時,人民疾飢。 老子曰: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言之當,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 璧,不如得事之所適。 天下雖大,好用兵者亡,國雖安,好戰者危,故「小國寡民,使有阡陌之器而勿用。 」 老子曰:能成霸王者,必勝者也,能勝敵者,必強者也,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必柔弱者已。 能勝不如己者,至於若己者而挌,柔勝出於若己者,其事不可度,故能眾不勝成大勝者也。 卷 第 五 道德 文子問道。 老子曰:學問不精,聽道不深。 凡聽者,將以達智也,將以成行也,將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達。 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以耳聽者, 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 故聽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盡其精,不能盡其精,即行之不成。 凡聽之理,虛心清靜,損氣無盛,無思無慮,目無妄視,耳無苟聽,尊精積稽,內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長久之。 夫道者,原產有始,始於柔弱,成於剛強,始於短寡,成於眾長,十圍之木始於把,百仞之臺始於下,此天之道也。 聖人法之,卑者所以自下,退者所以自後,儉者所以自小,損之所以自少,卑則尊,退則先,儉則廣,損則大,此天道所成也。 夫道者,德之元,大之根,福之門,萬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寧。 夫道,無為無形,內以脩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與天為鄰,無為而無不為,莫知其情,莫知其真,其中有信。 天子有道則天下服,長有社稷,公侯有道則人民和睦,不失其國,士庶有道則全其身,保其親,強大有道,不戰而克,小弱有道,不爭而得,舉事有道,功成得福,君臣有道則忠惠,父子有道則慈孝,士庶有道則相愛,故有道則知,無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