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市“十三五”规划内容摘要:

意度明显提高。 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建筑节能示范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在太阳能光伏、光热等建筑一体化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推广低碳绿色建筑等方面有新突破。 (三)服务质量。 生产性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到 2020 年,推广和应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全面实施服务质量国家标准;重点提升外包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售后服务、信用评价、品牌价值评价、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质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 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大、质量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 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 80%以上。 生活性服务质量显著改善。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旅游、家庭服务、文化体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领域质量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标准覆盖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区。 培育形成一批凝聚民族文化特色的服务品牌和精品服务项目,基本形成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模式,服务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行业自律能力和质量诚信意识明显增强,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 80%以上。 到 2020年,全市培育80 个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著名商标、老字号等)。 (四)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重点解决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 染和城市空气污染等问题。 到 2020 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 100%;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保持在 95%以上;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扭转;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体系得到健全。 全面提高污染控制水平。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0%以上;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 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85%以上;放射性废源、废物收储率 100%;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 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普及率 70%以上。 重点防控企业重金属排放全部稳定达标率,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排放总量较 2020 年降低15%,非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排放总量实现零增长。 全面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之内;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装备和工艺,生产 过程耗能指标、污染指标无法达到有关规定要求的,不得生产。 XX 市“十三五”期间建设质量强市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年 2020 年 指标属性 数值 数值 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重点工业品监督抽查合格率 % 80 ≥ 85 约束性 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 90 ≥ 92 产品标准化 企事业单位参与研制国标等 项 68 200 预期性 全国 /省 TC/SC/WG 秘书处落户我市 个 6 争取每年新增 8 个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个 12 每年 10 家 累计上升为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联盟标准 项 33 100 发布实施联盟标准 6 每年 3 项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产品 个 141 每年 120个 培训标准化人才 人 /次 2486 每年超过 1000 品牌建设 省政府质量奖 个 2 5 预期性 XX 省名牌产品 个 284 350 中国驰名商标 件 65 80 XX 省著名商标 件 349 450 质量安全 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 起 ≤ 约束性 特种设备万台死亡人数 人 ≤ 检验检测平台 国家质检中心 个 3 4 预期性 省级质检中心 个 11 13 质量认证 ISO 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家 2773 ≥ 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家 682 ≥ 800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家 208 ≥ 300 培训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 家 15 ≥ 100 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 % 100 100 预期性 住宅工程分户验收率 % 92 100 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率 % 40 90 新建民 用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率 % 100 100 鲁班奖等国优工程(新增) 个 0 力争 1 个 省优良板工程(新增) 个 2 5 市优良样板工程(新增) 个 11 20 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项 1 2 国家工法 项 1 ≥ 1 省工法 项 2 3 服务质量 制修订服务业地方标准规范 项 10 预期性 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 % 80 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个 10 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 % 80 服务业品牌(著名商标、老字号等) 个 80 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 指标 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比例 % ≥ 95 ≥ 95 约束性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 % 100 100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 85 100 跨市断面水质达标率 % ≥ 85 ≥ 85 污染控制 指标 按期完成污染物( COD、氨氮、SO氮氧化物)总量削减任务 完成 完成 约束性 重金属污染排放总量控制 重点区域 较 2020 年降低 15%; 非重点区域 零增长 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 % ≥ 80 预期性 市内黄标车淘汰率 % 95 重点工业源 VOCs 排放稳定达标率 % 90 重点防控企业重金属排放稳定达标率 % 100 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 % 90 ≥ 95 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 % ≥ 90 环境建设 指标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 85 预期性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普及率 % ≥ 6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58 ≥ 85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 95 放射性废源、废物收储率 % 100 100 危险废物依法安全处置率 % 100 100 市、区 环境监测 机构 标准化建设 达标率 % 20 100 市、区环境监察机构 标准化建设 达标率 % 0 100 生态环境 指标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 40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 第四章 主要任务 建设质量强市,质量安全是底线,科技创新是基础,技术标准是核心,品牌培育是载体,质量支撑是保证,其根本是为了惠民,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 十三五 ”期间,要全面实施“ 234质量计划”,即把“深入实施两大战略、建设三大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四大质量提升计划”作为质量强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深入实施两大战略 技术标准战略、名牌战略是质量建设的主导战略,在质量强市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 (一)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建设,加快构建具有 XX 特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 1)建立现代产业标准体系。 构建制造业先进标准体系。 重点在光 电( LED 光照明、OLED 光显示)、新材料、机械装备、陶瓷建材产业中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 深化农业标准化工作。 围绕我市优质、特色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服务业,加快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结构合理及适应我市农业发展的农业标准体系。 加强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建设。 重点探索构建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总部经济、会展及商务、科技服务与教育培训等七大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房地产、社区服务等四大生活性 服务业标准体系,规范和提高现代服务业质量水平。 ( 2)完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建设。 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和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陶瓷建材等行业,加快先进成熟节能技术与标准的推广应用。 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将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并努力提升为地方、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 3)加强企业内部标准体系建设。 引导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 ( 4)开展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城市建 设等标准化工作。 以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建立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社会管理、城市建设标准支撑体系,通过制定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技术规范,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推动自主创新。 ( 1)建立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研制协同推进机制。 建立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相融合的长效发展机制,进一步加快科研、标准与科研成果产业化“三同步”的步伐。 鼓励企业将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标准战略有机结合,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一体化。 推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