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鱼标准化养殖手册内容摘要:

池时能吃到适口的食物是鱼苗培育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重要一环。 鱼苗从下塘到全长 15~ 20 毫米;吃食食物大小的变化一般是:轮虫和无节幼虫一小型枝角类一大型枝角类和桡足类。 在清塘后,在鱼苗下池前 l 周左右注水 50~ 60 厘米,并立即向池中施放有机肥料以繁殖适量的天然饵料,鱼苗下池后便可吃到足够的适口食物,这种方法也称“肥水下塘”。 池塘施肥后,各类浮游动物出现,首先是原生动物,其次是轮虫,再次是枝角类,最后为桡足类。 而鱼苗下池时的适口饵料是轮虫,因此池中出现轮虫繁殖的高峰期正是鱼苗下池之时。 所以适时施基肥和鱼苗适时下塘是养好鱼苗的重要关键。 放苗前 l~ 3 天要对池水水质做一下检查。 其目的是: (1)测试池塘药物毒性是否消失,方法是从清塘池中取一盆底层水放几尾鱼苗,经 ~ 1 天鱼苗生活正常, 证明 17 毒性消失,可以放苗。 (2)检查池中有无有害生物方法是用鱼苗网在塘内拖几次,俗称“拉空网”。 如发现大量丝状绿藻,应用硫酸铜杀灭,并适当施肥,如有其他有害生物也要清除。 (3)检查池水的肥度 观察池水水色,一般以黄绿色、淡黄色、灰白色 (主要是轮虫 )为好。 池塘肥度以中等为好,透明度 20~ 30 厘米,浮游植物生物量 20~ 50 毫克/升。 如池水中有大量大型枝角类出现,可用 ppm 敌百虫,全池泼洒,并适当施肥。 (二 )鱼苗放养 放养密度 鱼苗的放养密度对鱼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有很大影响。 在确定放养密度时, 应根据鱼苗、水源、肥料和饵料来源、鱼池条件、放养时间的早晚和饲养管理水平等情况灵活掌握。 目前,鱼苗培育大都采用单养的形式,由鱼苗直接养成夏花,每亩放养 10 万~ 15 万尾;由鱼苗养成乌仔,每亩放养 15 万~ 20 万尾:由乌仔养到夏花时,一般放养密度为每亩 3 万~ 5 万尾。 鱼苗下塘时注意事项: ①注意鱼苗能否独立生活。 只有当鱼苗发育到鳔充气,能自由游泳,能摄食外界食物时方可下塘。 否则,过早下塘易造成鱼苗大批死亡。 ②凡是运输的鱼苗,须先放在鱼苗暂养箱中暂养后,再下塘。 ③鱼苗下塘前先喂食,以提高鱼苗下塘后的觅食能力和成 活率。 将鸭蛋放在沸水中煮 1 小时以上,越老越好。 18 然后取出蛋黄,用双层纱布包裹后,在盆内漂洗出蛋黄水,均匀泼洒入鱼苗暂养箱内,待鱼苗饱食后,肉眼可见鱼体内有一条白线,方可下塘。 一般每 10 万尾鱼苗喂 1 个鸭蛋黄。 ④注意温差不能太大。 鱼苗下塘前所处的水温与池塘水温相差不能超过 5℃,否则,应调节鱼苗容器中的水温,使其逐渐接近于池塘水温后,方可下塘。 ⑤下塘时应将盛鱼苗的容器放在避风处倾斜于水中,让鱼苗自己游出“有风天则应在上风处放苗”,否则,鱼苗易被风浪推至岸边或岸上。 (三 )饲养管理 饲养方法 鱼苗培育阶段主要 以浮游生物为食。 因此培育的方法一般以施有机肥料为主,同时补充投喂人工饵料。 按照施肥种类的不同,鱼苗培育有以下一些方法:①大草培育法:大草泛指凡是无毒而茎叶较柔嫩的植物,包括莱类和栽培的草类 (如:象草 )等。 在池边浅水处或四角处堆施,一般以 150 公斤左右为一堆。 待草料腐烂分解,水色渐呈褐绿色,每隔 1~ 2 天翻动一次草堆,促使养分向池中央水中扩散。 约 7~ 10 天后将不易腐烂的残渣捞出。 投草的量一般根据培育鱼苗的种类来定,肥水性鱼类,草量可大些,如培育鲢、鳙鱼等;而培育草鱼鱼苗的池塘,投草量可少些。 优点:肥料来源广,成 本较低,操作简便,肥水的作用较强,浮游生物繁殖多。 缺点:追肥时一次投放量和相隔时间仍较多较长,导致浮游生物繁殖的数量不均衡,水质肥度不够稳定,并降低了水中的含氧量。 ②豆浆培育法:用 19 黄豆磨成豆浆泼入池中进行肥水和喂鱼。 一般每天泼洒 2~3 次,每亩水面每天需用黄豆 3~ 4 公斤磨成的浆, 5 天后增至 5~ 6 公斤,以后根据水质肥度再适量增加。 该法较简单,水质肥度较稳定,夏花体质强壮。 ③粪肥培育法:利用各种畜、禽粪尿和人粪尿经过充分发酵腐熟后用作鱼苗培育池的肥料,一般在池塘边挖坑,将生鲜粪倒入坑中,再加入适量的石灰,这样即 可使粪肥发酵,还 可杀灭粪中可能有的部分病菌、寄生虫及寄生虫卵等,防止或减少疾病传播。 将粪肥加水稀释后向全池均匀泼洒。 施肥量和间隔时间必须视水色、鱼苗浮头情况和天气等灵活掌握。 一般鱼苗下塘后每天施肥 1 次,每亩 50~ l00 公斤。 除上述培育方法外,还有混合堆肥培育法,草浆培育法,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混合培育法等等。 日常管理 ①分期注水 鱼苗饲养过程中分期注水是加速鱼苗生长和提高鱼苗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在鱼苗入池时,池塘水深 50~ 70 厘米:然后每隔 3~ 5 天加水 1 次,每次注 10~15 厘米深。 注水时需用密网过滤, 防止野杂鱼和害虫进入鱼池,同时避免水流直接冲入池底把水搅浑,注水时间和数量要根据池水肥度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 ②巡塘 每日早晚各巡塘 1 次,早晨巡塘要特别注意观察鱼苗有无浮头现象,如有浮头应立即注入新水或采取其它措施。 要在早晨日出前捞出蛙卵,否则日出后,蛙卵下沉水中不易发现。 观察鱼苗活动、生长和摄食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投饵施肥数量,随时消灭有害昆虫、害鸟、池 20 边杂草等。 ③控制好水色、水质 池水呈绿色、黄绿色、褐色为好。 透明度以 25~ 30 厘米为宜。 饲养后期容易出现微囊藻等蓝藻繁生,鱼吃了不消化而影响摄食人工 饲料,同时这些藻体会产生毒素,对鱼苗和浮游动物有害,可在早晨藻体上浮聚集在池塘下风处时用生石灰泼洒在上面,将其杀死。 一般连续泼洒 2~ 3 天,即可将微囊藻杀灭。 拉网锻炼与分池 鱼苗下塘 20 多天后,一般已达 3 厘米左右,应及时分池转入下阶段鱼种养殖。 出塘前要拉网锻炼增强鱼的体质,提高分塘和运输成活率。 应选择晴天的上午 10 时左右进行。 拉网前停食,拉网速度要慢,与鱼的游泳速度相一致,并且在网后用手向网前撩水,促使鱼向网前进方向游动,否则鱼体容易贴到网上,特别是第一次拉网,鱼体质差,更容易贴网。 第一次拉网将夏花围集 网中,提起网衣,使鱼在半离水状态密集 10~ 20秒后,放回原池。 如夏花活动正常,隔天拉第二网,将鱼群围集后,移入网箱中,使鱼在网箱内密集,经两小时左右放回池中。 在密集的时间内,须使网箱在水中移动,并向箱内撩水,以免鱼浮头。 若要长途运输,应进行第三次拉网锻炼。 拉网锻炼应注意的事项:①是拉网前要清除池中水草和青苔,以免妨碍拉网或损伤鱼体。 ②是鱼浮头当天或得病期间,或天气闷热、水质不良以及当天喂过的鱼都不应拉网。 ③是拉网要缓慢,操作要小心,不能急于求成,如发现鱼浮头、贴网严重或其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把鱼放回 鱼池。 ④是污 21 泥多且水浅的池塘,拉网前要加注新水。 五、鱼种培育 (一 )质量鉴别 优良的夏花鱼种同一种类时,规格整齐,头小背厚,体色光亮,体表润泽,无寄生虫。 游泳活跃,喜欢集群,逆水性强,在容器中活动于水的下层,受惊动时反应敏捷。 劣质夏花则相反:同一种鱼规格不整齐,头大背窄,尾柄细,体表受伤或有寄生虫。 游动缓慢、分散,逆水性弱,常在水表层,受惊动反应不灵敏。 (二 )鱼种放养 l、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主要是清整池塘和施基肥。 面积一般 2~ 5 亩,池塘水深要达到 ~ 2 米。 若配合其它措施,如使用增氧机、加大鱼种池水深 (2~ 米 )等能使鱼种池的产量提高,亩产达 500 公斤以上。 清整方法与鱼苗池的清整方法相同。 夏花鱼种的放养也要做到肥水下塘,通过施基肥培养枝角类和桡足类等较大型的浮游动物,使入池后的夏花鱼种立即就能吃到适口饵料。 基肥的施放时间,一般在夏花放养前l0 天左右,每亩施放有机肥 200~ 400 公斤,也可以添施少量氮、磷等无机肥料。 如每亩施氨水 5~ l0 公斤或硫酸铵2. 5~ 5 公斤,过磷酸钙 l~ 公斤。 最好在养草鱼种的池塘中,预先培养芜萍或小浮萍以提供草鱼的适口饵料。 确定合理放养密度 夏花放养的密度主要依据计划 养成鱼种的规格来决定。 规格小,密度大:规格大,密度小。 放养密度还随鱼的种类、池塘条件、饵料肥料供应情况和饲养管理措施等 22 而不一样。 同样的出塘规格,鲢、鳙的放养量可较草鱼、青鱼大些,鲢可较鳙大些。 养殖模式 主要养殖鱼类在鱼种培育阶段,各种鱼的活动水层、食性和生活习性已明显分化。 因此可以进行适当的搭配混养,以充分利用池塘水层和饵料资源,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 同时,混养还为密养创造了条件,在混养的基础上,可以加大池塘的放养密度,提高单位面积鱼产量。 混养还能做到不同鱼类之间的彼此互利,如草鱼与鲢或鳙混养,草鱼的粪 便及残饵分解后使水质变肥,繁殖浮游生物可供鲢、鳙摄食,鲢、鳙吃掉部分浮游生物,又可使水质不致变得过肥,从而有利于喜在较清水中生活的草鱼的生长。 因此,鱼种池混养是合理和有利的。 鱼种混养的种类,一般采取中下层的草鱼、青鱼、鳊、鲂、鲤、鲫等与中上层的鲢、鳙以 2~ 3 种或 4~ 5 种鱼混养。 其中以一种鱼为主养鱼 (主体鱼 ),比例较大:其他鱼为配养鱼,比例较小。 鱼种池混养的种类一般较商品鱼池塘少。 在混养中必须注意下列几点:①生活在同一水层的鱼,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搭配比例,如鲢与鳙,草鱼与青鱼之间的关系。 一般鲢、鳙不同池混养 ,草鱼、青鱼不同池混养,因鲢比鳙、草鱼比青鱼争食力强,后者因得不到足够的饵料而成长不良。 即使要混养也必须以前者为主养鱼,后者只许放少量,如鳙在 20%以下;②鱼种池的主养鱼应根据生产需要来确定,混养比例则按鱼的习性、投饵施肥情况以及各种鱼的出塘规格等来决定。 一般主养鱼占 60%左右。 23 药浴消毒 在购买苗种放养、分塘换养时,特别是在大水面放养前,应对鱼苗、鱼种本身进行一次消毒,以杀灭鱼体上的病原;避免或减少病原传播、繁殖的机会;从而提高苗种培养的成活率。 鱼体消毒一般采用浸洗法 (又称药浴 )。 通常用的药物有漂白粉 (30%含氯量,浸洗浓度每立方水 10克 )、高锰酸钾 (每立方水 20 克 )、食盐 (2%~ 4% )等。 浸洗时间可视水温而定,水温低,浸洗时间长,消毒效果好。 但应注意鱼在浸洗时的反应,如发现缺氧或不正常的现象,应立即停止浸洗。 浸洗的容器可采用大的木盆或瓷缸等容器,一般禁用铁器。 (三 )投饵、施肥 l、四定投饵 鱼种培育时期鱼体逐渐长大,摄食量增加,且生产中大多采取密养方式。 因此,靠天然饵料已不能满足池鱼摄食的需要,而必须以投喂人工饲料为主,施肥为辅。 投饵技术与养好鱼种,提高饵料的利用率有密切关系。 其中做好投饵技术的一个 重要方面就是做好“四定”投饵原则。 ①定时:养成鱼类按时吃食的习惯,提高饵料的利用率:一般在上午 8~ 9 时和下午 3~ 5 时投饵各 1 次。 初春和秋末冬初水温较低时,一般在中午投饵 1 次。 夏季如水温过高,下午投饵的时间应 适当推迟。 ②定位:在固定的位置投饵,使鱼类集中于一定的地点吃食。 既减少饵料的浪费,又便于检查鱼的摄食情况,便于清除剩饵和进行食场消毒,保证池鱼吃食卫生,在发病季节还便于进行鱼体药物消毒,防治鱼病。 24 ③定质:投喂的饵料必须新鲜,不腐烂变质,防止引起鱼病。 饵料的适口性要好,适于不同种类和不同大小鱼的摄食。 有条 件的可制成颗粒配合饲料,以提高营养价值和减少饵料成分在水中的溶散损失。 必要时在投喂前对饵料进行消毒,特别在鱼病季节。 ④定量:每日投饵要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做到适量和均匀, 防止过多过少或忽多忽少,以提高鱼类对饵料的消化率,促进生长,减少疾病,降低饵料系数。 也要根据各种具体条件如水温高低、天气状况、水质肥瘦和鱼类的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 如水温过高或较低,则投饵量须减少;天气晴朗可多投饵;天气不正常,气压低、闷热,雷阵雨前后或大雨时,少投或暂停投饵:天气长期炎热忽然转凉,或长期凉爽忽然转热,均须注意控制投饵量;及 时检查鱼的吃食情况,是掌握下次投饵量的最重要方法,如投饵后鱼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饵量,如较长时间吃不完,剩饵较多,则要减少投饵量。 (1)草鱼的投饵 夏花草鱼种与鲢或鳙常搭配混养。 初下时,草鱼也能吃豆浆、豆渣等。 但达到夏花鱼种格的草鱼食性已经开始转变,最喜食芜萍。 所以按每千尾投喂芜萍 2~ 4 公斤。 20天左右其体长可增长到 7 厘米左右,这时改投浮萍,每千尾每天投喂 10 公斤小浮萍。 历经 20 天草鱼体可达 10 厘米左右。 之后,改喂水草或细嫩的陆草。 草鱼在 10 厘米规格时,容易患出血病、肠炎病等病害,所以立秋之后减少投饵, 适当加注新水并加强防病措施。 越冬前,即寒露气前后,投喂些精饲料,使其积累一定脂肪,增强体质,有利提高越冬的成活率。 要注意:当草鱼与鲢、鳙混养时,每 25 天必须先投草类,让草鱼先吃,然后再投豆渣等鲢或鳙的饵料。 这种方法既能保证草鱼的摄食,又能保证鲢或鳙的摄食,使混养的每一种鱼均能正常生长。 (2)青鱼的投饵 首先应在青鱼夏花鱼种下塘前施基肥培养好大量的枝角类。 下塘 23 天之后,用 2~ 3 公斤豆渣或其他饵料引诱鱼种到食场摄食,使之形成习惯。 然后根据鱼种的采食情况,每天投饲豆渣的次,上下午各投一次,每次豆渣用量每万尾 ~ 15 公斤。 体长至 8 厘米左右时,改喂磨碎的豆饼,每天每万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