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内容摘要:
弟弟袁中道合称“三袁”,因为他们都是公安人,所人们称之为“公安派”,他们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⒉这是游记散文,通过描写北京近郊满井一带初春的景色,表达作者整个冬天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 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主题) 七、特殊句式 ⒈山峦为晴雪所洗(被动句。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刷) 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句的倒装句。 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八、掌握注释及翻译 九、阅读第二段 ⒈选文描写满井郊外春色,先用“高柳夹堤,土高微润,一望空间”总写,然后依次分写水、山、柳、麦、鸟、鱼,条理十分清楚。 ⒉文中准确描写作者心情句子:若脱笼之鹄。 ⒊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⒋“点明本 文主旨句子: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应自觉不断扩大视野,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 课文和《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试说说你从三篇课文中看出了三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有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种忧愁和愤懑,而《满井游记》的作者只是官小、职务清闲,并无被贬的遭遇,性情又比较达观,所以不仅没有忧愁,甚至为此而庆幸、自慰。 第 25 课 《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填空 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他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又称为“杜工部”。 其诗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变衰的历史,因而被称为“诗史”。 ⒉《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派诗人。 他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过故人庄》是律诗中的五律。 题目中“过”的意思是访,探望。 “故人”的意思是老朋友。 ⒊《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⒋《渔家傲》的作者是范仲淹,北宋(朝代)著名政治 家、文学家,字希文。 ⒌《浣溪沙》的作者是宋代(朝代)著名文学苏轼,号东坡居士。 从体裁上来说,和《渔家傲》都是词。 作者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三、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偶、对比) ⒉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南能西。 (反问) ⒊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比喻) 四、给下列作者和作品连线 孟浩然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 陆游 《岳阳楼记》 杜甫 《关山月》《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范仲淹 《送王昌龄之岭南》 五、根据提示填空 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自经丧乱少睡眠”指的是安史之乱(历史事件),表明作者急切实现愿望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句子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诗人关怀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美好理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⒉《过故人庄》诗中表现田园风 光的句子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描绘诗人与主人开怀畅饮,热情交谈的句子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⒊《游山西村》诗中表现村民热情好客的两句诗是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农村习俗的句子是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桃花源记》中有一个成语“豁然开朗”。 在《游山西村》 一诗中有其境相似又能反映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⒋《渔家傲》词中形容边塞苍凉壮阔景色的句子是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使用关于东汉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理解 大将军窦宪的典故(建功立业)的句子是 燕然未勒归无计。 描写边塞特有的声音的句子 是 四面边声连角起, 写将军和征夫矛盾而复杂的情绪(将士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情)的句子是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句话也提示了全词的主旨。 除了这首词,作者的散文《岳阳搂记》千古流传,其中最有名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到这两句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⒌《浣溪沙》白居易《醉歌》有“黄鸡催晓丑时鸡”,“镜里朱颜看知己”这样的句子,而这首词却反其意而用之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的句子。 六、主题 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屋破雨漏,诗人彻夜不眠的苦况,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抒发了诗人欲使“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⒉《过故人庄》叙述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的真挚友谊及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⒊《游山西村》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⒋《渔家傲》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⒌《浣溪沙》通过描写暮春三日兰溪雨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第七单元 第 26 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 轲 ,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苦其心 志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 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 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八、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还是被动句)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
相关推荐
“青春”的意思是 ,表达了。 在学习《一夜的工作》前,你收集到了关于周总理的哪些资料,至少写两项出来。 2% 小明的奶奶在农村,他的爸爸悄悄给了奶奶一 些零花钱,妈妈知道后,和爸爸闹别扭,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劝他们。 4% 三、阅读 25% 乱句重组 4% (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 母亲一病就三年,卧床不起。 ( )公元前 2020 年,汉文帝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 (
以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写某一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 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要用记者在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现场画面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感染读者。 ( 2)香港回归 1840 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1842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半岛。 1860
lǎo hǔ shuǐ ti225。 n d ā n d ǐ ng h 226。 x ǐ y ī fu hu225。 ng s226。 四、把 拼 音 送 回 家。 q t juan a an o f p en n r si k j ci w 五、判 断 对 错,对 的 打“√”,错 的 打“”。 ha 242。 ( )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蓬莱文章 建安 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 抽刀断水 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 (zhāo)散发弄扁舟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 小雨 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
单元内容有意回避了文学知识(文学欣赏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等),这些知识留作今后的教学任务。 第二部分 第三单元教学 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 情境 激趣 —— 创设情境 开展活动 (一) 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春》: 导入 1. 激趣导入 曾经有个乞丐,胸前挂了块牌子,沿街乞讨,牌子上写着“自幼双目失明”几个醒目的大字,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 冰雪融化了,小草发芽了。 乞丐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