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内容摘要:

对方。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比作“垫脚石式”,采取迂回、隐含的方法。 美国 amp。 日本 1)日本人对于讲话的态度与美国人不同,美国人强调敢于讲话,出现沉默局面马上填补,认为沉默是紧张、尴尬、羞怯或怀有敌意。 2)美国人常常帮助对方把一句话讲完。 3)美国人喜欢开门见山、直来直往,把转弯子讲话看做是思路不清或缺乏诚意,日本人直截了当可能被认为是对对方的感 情缺乏考虑。 4)对于美国人来说,讲话几乎是唯一的交际手段。 而日本人表情、姿态、服饰都可表意传情。 美国 amp。 韩国 美国学生倾向于在文章的前一部分提出主题思想,而韩国学生倾向于再文章的结尾提出主题。 美国 amp。 中国 美国人 (演绎法) 认为先把自己的观点鲜明地摆出来具有说服力,而中国人 (归纳法) 认为先与听众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把材料一点一点地讲出来,最后画龙点睛才具有说服力。 中国人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愿意与他人形成对抗。 由此可见,交际风格与深层文化密切相关。 .学者们通常都把“归纳法”(个别→一般)说成是东方的交际模 式,把“演绎法”(一般→个别)说成是西方的交际模式。 但 Scollon 认为其实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存在这两种模式。 真正的分歧在于对礼貌的不同看法,演绎法适用于讲话人认为提出的看法是理所当然,或认为自己有权提出这一看法,所需要的只是作一些说明。 归纳法适用于另一种情况,即讲话人认为它提出的看法有可能遭到对方的反对,因此先摆出各种情况,后提出看法。 (东方人出于礼貌的考虑,不愿意自己认定有权提出某种看法或把某一看法强加于对方,因此习惯于用归纳法,用中宗材料、事实铺垫) 第六章 非语言交际 一、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包括 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 着重指出: 1)双方的交际 2)非语言交际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3)不论是哪一类非语言交际,必须包括潜在的信息。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 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语言(副语言亦称为伴随语言,包括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在五个方面存在区别: 首先,语 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具有严谨的结构,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非语言交际行为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能确定。 第二,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 第三,语言交际在讲话的时候进行,在停止讲话的时候中断,时断时停,是非连续性的。 非语言交际是连续不断的。 第四,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 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有些是后天习得的。 最后,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在从事语言交际时大脑的左半球在进行工作,负责处理语言刺激,作信息分析和 推理。 而非语言交际由大脑右半球处理。 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 三、 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 1. 眼神 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注视对方,因为妇女比男人更重视人际关系,更重视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 眼神还对话轮转换起调节的作用。 2. 手势 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 即使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可能会具有不同意义。 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 也有跨越文化的手势。 3. 身势 总的来说,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讲话时动作较多,动作幅度也很大;北欧、英美人动作较少,幅度也较小。 中国、日本、朝鲜人也属于动作较少、幅度较小这一类。 上课坐姿,中国强调集体、纪律、合作,美国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 姿势与地位的高低有一定的联系。 姿势与性别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 面部表情 5. 服饰 三项功能:舒适、保护遮盖与文化真是。 它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愈来愈大。 在现代社会中,衣着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职业。 场合与服装的要求 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触摸 触摸分为五类:功能、社交、友爱、情爱、情欲。 文化可划分为“接触性文化”( 气候暖和的国家)与“低接触文化” (气候寒冷的国家)。 英美人对于身体接触十分敏感,通常都极力避免。 泰国孩子的头绝对不能抚摸。 西方国家,拥抱是一种礼仪,接吻也只是面颊触碰一下。 中国教师在美国感到最难适应的是体触、接吻、拥抱。 五、 时间观念 不同的民族对于时间又不同的概念和态度。 即使在同一民族同一国家,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人们对于时间仍抱有迥然不同的看法。 单时制的人们(北美、北欧、西欧 、 中国 )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他们强调时间表,强调事先安排;多时制的人们(拉丁美洲、中东)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 准时、提前计划。 六、对空间的使用 个人空间是指一个人与另外的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或距离。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关系远近和文化背景。 Hall 将个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种: 亲密距离( 618 英尺)、个人距离(近者 远者 )、社会距离 (近者 47 远者 712)、公众距离( 1225,公众领袖 30 英尺)。 中国人的体距比西方人的体距要小。 英语国家对于从拥挤的人群中传过去有所顾忌,双手开路,说抱歉,往往不愿意用身体去挤。 中国人安于拥挤的情况。 4. 位置安排 宴请活动中,最重要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右边,次重要的安排在主人的左边。 如果女主人在场,次重要的客人安排在她的右边。 第七章 社会交往 人们的社会交往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 即是一个社会的习俗。 人类社会的各种习俗是千百年中间逐渐形成的,有些习俗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但有的已经无法弄清。 人们在实行这 些习俗时病不追究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样做,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但是,这并不是说社会习俗是没有道理的。 事实上,在人们的习俗中贯穿着这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我国贯穿着 群体观念,尊人卑己 ,面子观念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习俗中却贯穿着个体观念、独立精神。 一、见面语 毛利人额头轻轻接触,泰国人实行拜礼,合掌礼。 汉语和英语在见面语方面有许多差异。 1) 英语中祝愿性质的见面语比较多。 2) 英语中重型的见面语如 HI,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 3) 汉语中有一些见面语是英语于中少见的,比如直接用称呼代替问候:王老师。 4) 汉语 中见面打招呼的另一个通常方式是就对方在做的事发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