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利复习资料内容摘要:

d、丰、平、枯三年法 1000km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050mm,多年平均流量为 15m 3/s,该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 [ b ]。 a、 b、 c、 d、 三、判断题(每题 分,共 15分) ,划分的时段越多,推求得的放大倍比越多,则放大后的设计洪水过程线越接近典型洪水过程线形态。 [ ] ,所谓“长包短”是指短时段洪量在长时段洪量内统计,在选各时段洪量样本时,不一定要采用“长包短”方式。 [√ ] 3. 用垂直平分法(即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平均降雨量时,它的出发点是流域上各点的雨量用离该点最近的雨量站的降雨量代表。 [√ ]。 [ ] 大于或小于某一流量出现的持续历时。 [√ ] ,所造成的水量差值。 [√ ] ,判断配线是否良好所遵循的原则是理论频率曲线与经验频点配合最佳。 [√ ] ,产生地面径流的条件均是降雨强大于入渗强度。 [√ ] 倚 x的回归方程与 x倚 y 的回归方程,两者的相关系数总是相等的。 [√ ] [√ ]。 三、简答题 (每题 5 分,共 15分) T 与频率 P 有何关系。 P= 90%的枯水年,其重现期 T 为多少年。 含义是什么。 答 :当研究洪水时 ,T=1/P,当研究枯水问题时 ,T=1/1P. 重现期为 10 年 ,含义是 10 年中只有一年供水得不到满足 ,其余 9 年用水均可以得到保证 .。 答:一,引用水库的设计洪水过程线,二,根据水库库容曲线和泄流能力,求出下泄流量与库容的关系曲线,三,选取合适的计算时段,四,调洪计算,决定起始计算时段的 q1 和 v1,然后列表计算,计算过程中对每一时段的 q2, v2 值都要进行试算,五,将上一时段的 v2 和 q2 作为下一时段 v1 和 q1,重复上述试算,逐时段计算,就可以求得水库下泄流量过程线和相应的水库蓄水量。 单位线的定义是什么。 使用单位线的假定及其含义是什么。 答:一个流域上单位时段内,均匀降落单位深度( 10mm)的地面净雨在流域出口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称为单位线。 其假定是倍比和叠加假定,倍比假定:如果一个流域上有两次降雨,它们的净雨历时相同,但地面净雨深不同,则它们的流量与净雨成线性关系。 叠加假定:出口断面流量过程线等于多个时段净雨的地面流量过程之和。 四、计算题 (每题 10分,共 30分) 得某流域百年一遇的一、三、七日设计面暴雨量分别为 336mm、 560mm 和 690mm,并选定典型暴雨过程如下表,试用同频率控制放大法推求该流域百年一遇的设计暴雨过程。 某流域典型暴雨资料 时段 (Δ t=12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雨 量( mm) 15 13 20 10 0 50 80 60 100 0 30 0 12 5 解:由典型洪水统计得: P1d=140mm; P3d=290mm; P7d=395mm;  dPPPK 4 02 9 0 3 3 65 6 013 1313  dd PP PP PPK 9 03 9 5 5 6 06 9 037 3737  dd PP PP PPK 表 285 同频率控制放大法推求设计暴雨过程 时段 Δ t =12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典型雨量 ( mm) 15 13 20 10 0 50 80 60 100 0 30 0 12 5 倍比 k 设计雨量 ( mm) 5 9 0 192 144 149 0 0 6 2.已知条件如下图, V1= 300 万 m3, V2= 200 万 m3, V3= 100 万 m3, V4=150 万 m3。 要求:求兴利库容 V 兴,且进行检验。 q/Q( m3/S )t(小 时)V1V2V3V40 解:采用顺时序累加,总弃水为 300+100200150=50 万 m3,时段最大值为 300,所以兴利库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