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校本课课程纲要内容摘要:

1 个)、膜孔( 1 个)、音孔( 6 个),笛子背面的后出音孔( 2 个)、 前出音孔( 2 个,又名筒音),以及笛管的笛头、和笛尾组成。 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 膜孔 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 便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 笛头塞 不论中国乐器或西洋乐器,在吹孔与笛头之间,有木片塞住,成为笛头塞(Crown)。 笛头 塞的位置是决定笛子音调的因素之一。 竹笛接口 为了解决笛子因吹奏发热后发声频率升高的问题,在 孔建华 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推动下,竹笛金属调 音套管接口技术应运而生 [1]。 该技术 在全国乐器厂竹笛的制作中已被广泛采用,并成为中国竹笛的常规配置而普及全国。 除了解决发声频率调节的问题之外,由于带接头的竹笛在接头处可以卸下,使细长的笛子分成 2 截,保管时无需使用长于笛身的容器,因而携带更为方便。 带有接口的竹笛称为 “插口竹笛 ”。 竹笛接口可分为 “单插 ”和 “双插 ”。 单插型: 接口铜管只有一层,内壁于竹子内壁相接并作为笛子的一部分,外壁与笛头端的铜管相插。 优点是设计简单方便修理,缺点是长时间使用可能会漏气。 双插型: 民乐 飘香 第 13 页 共 48 页 文登市 南海实验学校 通过两层插口解决了单插型的漏气问题 种类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 ,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 玉屏 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曲笛 因伴奏 昆曲 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 )笛,因盛产于 苏州 ,故又有 苏笛 之称。 这种笛 子多 为 D 调或 C 调乃至降 B 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 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 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 江南丝竹 、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 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 戏曲音乐 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梆笛 因伴奏梆子 戏曲 而得名。 这种笛子通常分为: F 调 梆笛 、 G 调梆笛、 A 调梆笛。 管身较 曲笛 细而短, 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 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 评剧 和梆子戏曲 (秦腔 、河北梆子、蒲剧等 )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 地方色彩。 竹笛的吹奏入门 很简单,只要能吹响 “ 笔套 “ 这个简单的小玩意儿,您就已有足够的天份来学笛子了。 现在,请先相信自己, 再配合以下说明及方法要领,吹笛是用口将气息吹进笛子的吹孔而发出的声音。 吹响它的要领如下: 民乐 飘香 第 14 页 共 48 页 文登市 南海实验学校 1.嘴唇自然闭合,双手捧着笛子两端,左手握笛头,右手握笛尾,将吹孔置于嘴唇下沿,对准吹孔吹气。 2.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使气息通过,并使成为 一束气柱往吹孔下方斜着吹去。 其原理就如同吹响 笔套一样。 3.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4.吹出来的声音要求纯净,避免夹杂气声。 5.要对着镜子常练,体会如何对准气孔,使发音位置正确,不偏不倚,使气息全部化为笛音。 笛膜 笛膜的作用 贴上笛膜之后,笛管内形成柱波发出声音时,笛膜也因为柱波受振动而发出共鸣。 笛膜的厚薄、膜孔大小、纹路、皱平、松紧都会影响音色,由于共振作用影响而使笛音更加明澈、 洪亮。 贴的笛膜时使用的黏合剂 笛膜的运用,首先是选择黏合剂,目前使用的有阿胶、驴皮膏、黄鱼胶、树脂、白芨、大蒜汁、胶水等等,阿胶、白芨最常使用,一般中药店、药材行皆可购得。 由于笛膜本身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吸水性,贴好的笛膜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动还原,所以贴膜时可稍偏紧些,等它自动还原后,笛膜的松紧度为适中,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但是如果要随贴随用的时候,笛膜就要放松来贴。 笛膜的贴法 一般笛膜皆是取自于芦苇内膜,因为 膜薄、只有约拇指一般大小、容易破,所以贴膜要非常有耐心、手法要细致才不至于将膜弄破或是贴歪了。 笛膜相对于笛子共鸣音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掌握好贴膜技术是初学者必要练习的功课。 方法 1: 贴膜时,先剪下一正方形的笛膜,使笛膜本身的纤维与笛子的纤维平行、重叠,再用阿胶沾水涂在膜孔四周,用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笛膜两侧,拉出与苇膜纤维纹路成垂直的皱纹,而后慢慢地往下侧按贴上,调整均匀后按住一下子,即告完成。 笛膜的收藏要注意防潮、防晒,笛膜变黄、变老、失去弹性时要更换使用。 (新鲜的笛膜如需保民乐 飘香 第 15 页 共 48 页 文登市 南海实验学校 存长久,可 将笛膜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冰箱冷藏室中即可 常保 新鲜)。 方法 2: 首先用针将膜对裁开,剪长方形的小块,再用 右手 的拇、食二指轻轻地揉成一个小团。 通过捻动使膜捻成很多细密的皱纹,然后轻轻地展开,膜恢复原状后,再用两手拇、食四指轻轻得向前后左右 绷它几次。 这样不仅防止膜贴好后出现松的现象,而且使膜的纹更加均匀了。 然后用阿胶(驴皮胶)沾点水(或者是大蒜汁也可以),擦在膜孔的周围,使笛膜纹与笛子纹成平行方向,贴在笛膜空上即可。 另外,膜上揉出的纹不要过大,若过大,吹出来的声音会发沙。 膜也不要贴得太紧太松,太紧了就没有清跪响亮的音色,太松了声音发嘶,不好听。 解决办法:过松时,可用指肚按住两边轻轻拉一拉;过紧时,可用指肚按笛膜的中央,但不要弄脏了笛膜,更不能沾上水。 笛膜沾上了水会变老,声音就不好听了。 总之,贴膜是一项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 高质量的笛膜,如果 贴膜技术不佳;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共鸣效果。 因此,掌握好贴膜技术是初学者学吹笛的必修课程。 笛子保养 1.新买回的笛子或自己新制作的笛子,如果发现竹质不太干,可将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后灌进点盐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据竹质湿度而定,竹质湿者浸泡时间应长一些),然后打开洞孔将盐水倒出,稍用清水冲洗,待一小时后,再在筒内涂些熟过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汤辣椒的纯红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体变红,永不生虫破裂),便可使用。 如果买回来的笛子本来竹质很干而又坚固,最好用酒精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围,以达消毒之目的。 另外竹 内的少许水份也会随酒精的挥发而排除。 2.专业吹笛的人,都有一个笛盒,没有盒的人,可做一个布套(最好是夹层或棉的),最好做一个宽的,一个窄的,宽的夏天用,窄的冬天用平日。 将笛子放在里面,如果套,盒都没有,可找一块干净的布来包住,以免风吹日晒,灰尘进入。 3.每次吹完之后,一定要将笛筒内的口水倒出来。 最好做一个布刷,口水倒出后,捅进去轻轻一擦,然后装入盒或袋内。 这样就免得口水在笛筒内发霉发臭,以至笛筒腐烂。 ( 4)天气过热或过于干燥时,最好做一个 “ 笛胆 ” (用相当笛筒长度的小棍,缠上几层干净的布,抹上些油 ),不吹的时候可将它塞入笛筒内,以防止笛身破裂。 “ 笛胆 ” 粗细要和笛筒的粗细相适应,粗了塞不进去,细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润笛作用。 民乐 飘香 第 16 页 共 48 页 文登市 南海实验学校 5.笛子吹久了,笛筒内慢慢会有许多灰尘。 灰尘加之气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结成了污垢,这不但不卫生,常常发出臭味,甚至要影响音色、音准。 这时就需要洗涤。 特别是没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应在一定的时期内洗涤一次笛子。 洗时要注意,不宜要用水清洗,这样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湿一干,很容易使笛子破裂。 可用软布或药绵等,捆缠在木棒上(木棒要细不可太粗),浸酒精(最好是医用酒精)擦洗。 6.有时 由于天气的变化,太冷或太热或由于竹质过嫩,竹节过少,笛身都易破裂。 为防止这种破裂,或者在已破裂之后,可在两端和吹孔至膜孔之间,膜孔至第六孔之间,这两处各用丝线捆缠(有伸缩性的塑料最好不用)。 或将头尾用铜(或铝)圈箍住。 民乐 飘香 第 17 页 共 48 页 文登市 南海实验学校 弹拨乐器 —— 琵琶 琵琶,是东亚传统 弹拨乐器 ,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被称为 “ 琵琶 ”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 琵 琶 ” 二字中的 “ 珏 ” 意为 “ 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 ” ,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 发声的乐器。 “ 比 ” 指 “ 琴弦等列 ”。 “ 巴 ” 指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触人体相异。 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 鲁特琴 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 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琵琶( p237。 p225。 )被称为 “ 民乐之王 ” , “ 弹拨乐器之王 ” , “ 弹拨乐器首座 ”。 拨弦类 弦鸣乐器。 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 木制。 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原先先用丝线,现在用钢丝、尼龙制成。 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 “ 相 ” 和 “ 品 ”。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 ,右手五指弹奏。 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 民族乐器 现在琵琶分为十级,全级学完大概用数年时间。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 柳琴 , 月琴 , 阮 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 其名 “ 琵 ” 、 “ 琶 ” 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 琵 和 琶 原是两种 弹奏 手法 的名称,琵是 右手 食指向前弹,琶是 右手大拇指向后挑。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 弹拨乐器。 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 琵琶 音域 广阔、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 演奏时左手各指按 弦 于相应 品位 处,右手戴 赛璐珞 (或玳瑁) 假指甲 拨弦发音。 结构 琵琶是由 “ 头 ” 与 “ 身 ” 构成,头部包括弦槽、 弦轴 、山口等。 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头部, 由 “ 弦槽 ” 、四只 “ 轸子(弦轴) ” 、 “ 山口 ” 等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 “ 颈 ” 部,即 “ 相位 ” 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 “ 枕 ” 中与中 下部是“ 品位 ” , 相与品古代都称作 “ 柱 ” ,是 一种音位装置。 身部的中下部分呈 上狭下阔,底 呈半圆,中空,即音箱; 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 成的“ 面板 ” 上,四条弦系在下端 “ 覆手 ” 的四 个小孔民乐 飘香 第 18 页 共 48 页 文登市 南海实验学校 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 称作 “ 纳音 ” 或 “ 出音孔 ”。 身部背面,称作 “ 琵琶背 ” ,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 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 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 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 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 缠弦。 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 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优质琵琶的发音特点是: 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 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 《琵琶行》所描绘的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 如裂帛 ” ,已不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代琵琶名副其实的演奏效果。 定弦调音 常用的定弦法, 是把四条弦由缠弦至子弦固定为 A、 d、 e、 a 四个音。 即 D 调。 六相二十五品琵琶音域从 A 到 e39。 ( 1)定弦 ( A)定弦的基本方法 琵琶定弦,在传统乐曲中变化较多, 四条空弦之音的音程关系并不固定。 但比较常用的定弦法, 是把四条弦由缠弦至子弦固定为 A、 d、 e、 a四个音。 即 D 调。 初学者宜先学 D 调, 定弦是以 D 调为标准进行定弦。 校定弦音的方法:初学琵琶时, 如对 音准 观念还未培养与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