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司、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808 工厂、威海乳山市造船厂等船 舶企业,均为船舶建造业的骨干力量。 学院高度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 《威海职业学院关于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聘用制教师、聘用制专职辅导员和兼职教师 队伍建设的意见》 等 师资队伍建设文件。 在学 校的支持下,本专业 3 年内共派出 2 名教师去德国进行教学方法培训 、 5 名教师去江苏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进行为期半年的 专业理论知识 提升培训 、 4 名教师分别去中航技威海船厂、黄海造船长、中国人民解放军 4808 造船厂 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实践能力培训 、全体教师都 多次 参加过校外专业培训或考察项目,并且全体教师都 均有 2 个月以上的企业顶岗锻炼。 目前,船舶工程专业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人员稳定、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专兼结合、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020 年以来,撰写教研科研论 29 余 篇、承担教改教研和横向课题 7 项。 ( 4) 实践教学条件 在学院 职业技能实训 中心的 综合实训 平台下,近 2 年学校投入 500 多 万元用于船舶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拥有船舶知识馆、船舶放样、船舶装配、船舶模型制作实训室、船舶工程仿真等 10 个实训室 , 有 12 个 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基本 满足了在校生的认知实习、 专业能力训练、 跟刚实习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 的 需要。 毕业生在 校外实习基地 的就业率 为 %。 ( 5) 社会服务 能力 依托专业设备条件和技术优势,组织开展了多个产业化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三年内的社会服务项目统计如 下: 职工培训: 459 人。 1) 2020 年 78 月,承担克莱特菲尔风机有限公司的专业英语中高级培训任务,培训职工 130 人; 2) 2020 年 7 月 3 日 10 日,承担文登前岛造船厂船体建造技术工人培训项目,培训职工 120 人; 3) 2020 年 8 月 1 日 7 日,承担乳山造船厂船舶结构与制图培训项目,培训职工 200 人。 中职对口支援:师资培训 76 人。 2020 年 8 月 15 日 21日,承担荣成市水产学校 CAD\CAM 培训项目、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项目指导,培训教师 76 人。 技术服务:项目经费 万元。 1) 2020 年 12 月,承担克莱特菲尔风机有限公司《基于 EN15085 标准体系下新一代机车风机关键技术及其焊装生产线研究开发》项目中,“新一代机车系列风机产品焊装生产线及工艺流程设计 ”、“新一代机车系列风机产品焊接工艺研究”两个子课题的研发工作, 项目经费 4 万元; 2) 2020 年 5 月 10 月,承接大连海洋大学船舶模型 实训室的设计与制作项目,项目经费 万元; 3) 2020 年 11 月 2020 年 5 月,承接中国人民解放军 4808 造船厂兴海造船厂建厂 60 周年产品模型制作项目,项目经费 万元; 4) 为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威 海东海船舶修造船有限公司等,进行技术服务多次。 人才输送: 265 人 本专业 2020 年至今,共有毕业生 265 人。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年底就业率高达 100%,专业对口率为 %。 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 技能水平和突出的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企业认可,在每年的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跟踪调查中,优良评价达 98%以上。 ( 6) 校企合作机制 1)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学院实施了教学管理质量工程,建立课程质量标准,修改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和教师考核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 与保障体系,形成健全完善的教学工作规范。 主要文件有: 《 威海职业学院 关于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威海职业学院校内实训场所卫生管理要求及考核办法》、《威海职业学院实训指导教师教学管理考核办法》、《威海职业学院 威海市技术学院“内涵建设三项工程”实施管理办法》等。 2) 校企合作与运行管理机制 为促进校企合作发展、规范校外 的 实习运行,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管理运行办法。 主要文件有: 《威海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威海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工作考核细则》; 《威海职业学院实践教学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 》、 《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实施细则》等。 ( 7)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 ( 教职成 [2020]11 号 )的 文件精神要求,本专业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加强探索与研究: 1) 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第三方评价体系机制建设; 4) 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 5) 高职学生素质培养与 提升平台建设。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要求,根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省、市级“十二五”规划部署,围绕船舶工业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 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 为国家船舶产业体系建设和实现中国创造战略目标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二) 建设目标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指导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为主线,着力打造 “三个平台”,重点建 设 “一个基地” 、 “ 八 项内容” ,促进“两个”提升。 三个平台是指由“威海船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内河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威海职业学院模型设计与制作中心”构成的以技术服务为主的社会服务平台 ,素质教育平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 ;一个基地是指“威海船舶工程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基地 ” ;八项内容是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改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 队伍 建设、实践 教学条件改善、素质教育平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两个”提升是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通过校企合作三个平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八项建设内容,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威海船舶工程职业教育综合 培训 基地”建设方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 促进政、行、企、校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和 深度 融合。 、行、企、校联合,创新体制机制。 ( 1)建立由“政、行、企、校”(政府、行业、企业、 学校)组成的船舶工 程技术专业建设理事会,实现在政府主导下与行业企业相互促进、与区域内经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格局。 (2)在学院实行的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引导教师主动为 企业和社会服务,实现产教互动、校企双赢。 ,共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 1) 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成包括薪酬水平、就业率、劳资双方满意度在内的 人才培养第三方评价体系。 ( 2) 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根据企业绩效考核运行机制,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实现 人才培养的综合能 力与企业顶岗实习相对接。 , 构建 专业 提升 服务社会能力 平台。 ( 1) 建立健全船舶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制定服务规范和运行规章制度。 ( 2) 充分发挥“威海船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内河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船舶创新工作室” 3 个船舶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用,总体创收在 40 万元 以上。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 1) 根据 船舶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确定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 2) 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融合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初步形成本专业的优质课程群。 ( 3) 建设虚拟仿真资源和共享平台, 创建实教育实践新模式。 ,建设“双师”优秀教学团队。 ( 1) 通过校企共同培养,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 50%左右 ,专任 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 90%以上,培养满足校级名师条件的教师 1 名。 ( 2)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能力提升形式,提高教师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运行管理能力。 ,建成船舶工程职业教师培训基地。 ( 1) 坚持主动面向区域支柱产业服务的特色专业建设理念,结合山东省蓝 色经济区高技能需求,新建“船舶设计工程中心”、扩建“生 产性教学工厂”等2 个实训室,以满足行业、企业、学校人才培养需求; ( 2) 引进船舶制造业国际资格证书, 增设 鉴定项目,在船舶职业综合教育培训基地完成能力培训和鉴定工作。 争取年培训和鉴定人数达到 1200 人。 ( 3) 完成“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网络化、信息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发 4 个 虚拟实训项目。 ( 4) 稳定目前 12 个校外实训基地,新增 4 个造船技术先进的“双向基地”建设单位。 人才培养 共育工程 ,构建 素质 教育平台。 ( 1) 搭建一个平台。 成立船舶工程系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机构,完成整个项目的策划、组织与实施。 ( 2) 培养一支队伍。 从校内学生工作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教师队伍 中, 组成结构合理的素质教育团队。 ( 3) 建成一个体系。 与社会各界联合,开发一批素质教育培养项目,在素质教育机构的指导下 , 由 素质教 育团队完成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 国际合作与交流 平台,促进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 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促进课程建设标准与国际接轨,专业建设国际化有新起点。 三、建设内容 (一) 政、行、企、校联合,创新体制机制 (1)体制机制制度建设 制定和完善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船舶工程 系管理机制与制度建设”,制定“ 船舶工程系 船舶专业建设理事会章程” 、“船舶模型设计制作室体制改革方案” 、“ 校外实习 实训基地管理办法” 、 “ 学生工学结合安全管理办法 ” 、 “学生工学结合补贴实施办法” 、 “ 人才培养 评价考核办法” 、 “ 订单 班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与实施办法” 、 “ 订单 班奖助学金管理办法 ” 、 “ 兼职 教师聘任考核办法 ”四大类 50多个管理制度、规定和办法 等。 (2)成立 船舶工程 技术 专业建设理事会 船舶系专业建设理事会是对院系发展战略、规划和教育教学管理等重要事务进行咨询、协调的机构,是船舶系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增强 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船舶系专业建设发展的组织形式,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1)理事会主要任务 有效整合技术、人才、资金、政策、服务等要素,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学院等多元主体间的联合、协作、创新,增强活力,提高专业对地方及区域经济建设的贡献率、推动力、影响力,实现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理事会建设主要工作 制定理事会章程。 明确理事会组织机构、性质、作用、权利和义务、活动方式等内容,明确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任 职条件、选任更换程序; 明确会议的召开期限,召开办法,与 会成员数量及会议决定生效办法等。 搭建理事会组织机构。 在理事会成员构成上,基本原则是成员构成要具有广泛性,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组成,理事成员对学校发展有较强的责任感,工作协调能力强,采用选任制或聘任制方式产生,任期四年,任期届满可连任,理事会设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由各理事单位主要领导担任。 3) 理事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在理事会成员中,政府制订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税收优惠等政策,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行业通过制订行业规划及标准和提供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信息,指导学院的专业建设;企业提供经 费、设备、兼职教师等参与办学,协助学校教师和学生到本企业实习、进行社会实践和科技项目实验,吸纳学校参与本企业科研和技术改造项目,推荐企业高水平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院主动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优先提供毕业生,优惠提供各类人才开发和培训项目,优先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转让权,优先提供的国内外科技、人才 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 理事会成员认真履行职责,充分行使权利,自觉履行相关义务,积极参与学院建设与发展,在企业参与学校办学方面,建立由政府和行业牵头的评价机制,对企业在支持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吸纳学生就业、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政府、行业给予校企合作企业税收优惠等支持企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制定出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将兼职教师经历作为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从而形成政府、行业支持鼓励校企合作的长效主导机制,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吸引所在地区相关企业参与学院办学,保障校企合作办学深入、有效、持续地开展。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